韓曉玲 李宏

摘 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該文從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要素融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6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科學評價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F304.5;F3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09-02
建國初期,我國實施工業化戰略,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發展城市工業化,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留在農村,鄉村出現了衰落跡象。如今城市發展已經成熟,國家主張工業要反哺農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其中產業興旺被放在了首位。這一重大舉措不僅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狀,還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
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孫毅清[1]從程度指標、方式指標、目的指標3個方面構建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王玲[2]圍繞產業鏈延伸、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融合、農民增收和城鄉一體化5個維度構建指標[3];姜崢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融合的效果4個維度選取指標;馮偉等[4]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從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2個目標層構建指標體系。
當前對農村三產融合的研究尚處于初興階段,有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方面的研究仍然匱乏,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筆者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評價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
1 指標體系的構建
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評價,姜崢[3]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效率及效果2個方面選取指標,從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金融支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7個角度選取二級指標。筆者在借鑒姜崢研究方式的基礎上,整合馮偉[4]、關浩杰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選取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融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6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構建評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1.1 農業產業鏈延伸 以農業為依托,向前(后)延伸,將農業種植養殖與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農資生產銷售、農業科研服務等有機結合起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選擇指標: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與農業總產值比值、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
1.2 農業多功能性發揮 農業除了具有產品和經濟功能外,還有文化、生態、社會等功能,要充分發揮農業的文化休閑、資源保護以及社會就業等多樣性功能。選擇指標:糧食單產、休閑農業年接待人次、休閑農業營業收入、休閑農業營業收入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1.3 農業服務業要素融合 農業與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提供中間服務的農業服務業之間的融合互動與協調發展。選擇指標:涉農貸款增速、互聯網普及率、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1.4 經濟效益 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因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種行為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經濟增長。選擇指標:農業總產值增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比。
1.5 社會效益 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因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種行為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公共設施完善、社會就業增加、城鄉差距縮小等。選擇指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鄉村就業人員比重、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1.6 生態效益 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因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種行為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資源環境的改善。選取指標: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逆向指標)、森林覆蓋率、地膜覆蓋率(逆向指標)。
2 討論
農村產業融合是農村發展的熱點問題,尤其是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實施以來,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本文在借鑒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3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遵循全面性、指標代表性強、科學使用性、可操作性原則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構建過程中,如果能解決農村數據收集問題,部分指標可做進一步的斟酌完善。如農業服務業要素融合指標雖然考慮了互聯網普及率等情況,但指標較籠統,沒有充分體現農村電子商務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2]王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J].農業經濟,2017(6):21-22.
[3]姜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經濟效應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8.
[4]馮偉,石汝娟,夏虹,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1):5697-570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