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審定了《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旨在以文化“德”,以文育“法”,強調了德法并舉的重要性。文章著重以“德潤心靈,法伴成長”為觀點,芻議了德法教學策略二三點,以促使學生養成優秀品質和守法習慣,最終實現德法一體化。
關鍵詞:道德;優秀品質;法治;守法習慣;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1-0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83-02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每個人面對的競爭都是很激烈、很殘酷的。社會的迅猛發展對每個公民的素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教育部審定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旨在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普及法律小常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愉快、健康地生活。審定這套教材的初衷是把道德與法治融入教育教學之中,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核心素養,向學生灌輸基本的法律知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眾多教學實踐證明,在新課改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課程。以“文”化“德”將課程目標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的身心、品格在教材編排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得以滋養,有利于道德品質的養成。同時,課程也注重把法治教育滲透其中,法治教育內容在課程教材中占據了重要分量,不少課程以“文”育“法”,讓學生的法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和提升,這有利于培養合格的小公民。
通過這門課程的改革,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德法教學策略略有所悟。以下分享日常的一些教學行為。
二、加強道德教育,養成優秀品質
(一)道德熏陶于情境活動中
愛玩、好動,幾乎是每個小學生的天性,在所創設的生動的情境里完成道德教學活動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低年級的教學為例,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認知水平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大多是依附于活動實踐來開展的。將抽象教學轉變為直觀形象教育,有利于教學預設的有效生成和教學目標的落實。越來越多的教師注意到了這一點,改變了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采用了把活動搬進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市級教學觀摩課“大家排好隊”為例,為落實“培養禮讓特殊人群的品質”這一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我區吳梅姐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乘坐公交車讓座的情境。在情境中,教師分別飾演了多個角色,如老人、孕婦、殘障人士等。在活動中,學生身手敏捷,個個搶先入座,遵循“先來后到”的規則。當教師扮演的各種角色一上車,他們便遇到了是否禮讓的道德問題。在這個情境里,有的學生主動站了出來,有的學生無動于衷,有的學生則在內心進行了一場道德的抉擇。很顯然,學生的反應并不一致。德法產生沖突時,學生該做個怎樣的選擇呢?教師適時導出課件中“孔融讓梨”等有關傳承中華美德的故事視頻,學生學禮尊法,身心得以洗禮,謙讓意識悄悄萌芽了,并在德與法的權衡中做出了正確的行為——讓座。教師僅設計了一場小活動,找準了一個小支點,便讓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情感觀、道德觀,很好地完成了一次從活動實踐到道德生成的轉化和落實。禮讓他人的優秀品質,就這樣于無聲處見行動。
(二)開放社會實踐,嘗試道德教育
所有學校的道德教育,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對每個學生來說,道德教育都從零開始,逐步加深,逐級深化。如果僅依靠封閉的校園教育,學生獲得的道德感知是薄弱的、無力的、狹隘的,甚至經不起長久的考驗。在品德課程“生活性、開放性”的特點引領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大門,積極參加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道德感知。
例如,仙游度尾中心吳名揚老師在教學“我們不亂扔”這一課時,以視頻展現了過去的課外時間里,該班學生經常在教師的組織下,熱情地參加度尾鎮街道的衛生清理和維護活動。這種舉動,既贏得了周邊群眾的大力點贊和支持,也培養了學生自小勤勞動手、自覺保持環境衛生等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可以借助不同的平臺組織多形式的實踐活動,讓道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的場景里逐漸滲透進學生的心靈中。
又如,道德教育從來不是孤立的,更多的是與德育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德育搭建的平臺,我們帶領學生在清明節等重要節日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是極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其緬懷革命先烈。學校的少先隊大隊部組織學生到革命老區或者英雄紀念碑,祭拜革命先烈,清掃烈士陵墓,并一起向先烈們宣誓等。這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也讓學生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加入志愿者,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活動,清掃街道,幫殘扶貧助孤,與弱勢群體交心。
三、培養規則意識,養成守法習慣
(一)加強社會法治意識,學會懂法守法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段的學生,他們的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都是相對薄弱的,即使與法“擦肩而過”,或者觸碰了法律,他們也渾然不知。那么,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就是一個良好的平臺,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安全教育等各項法治教育,可以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的“交通‘信號要知道”這一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交通標志和掌握交通規則,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認識了很多常見的交通標志,增強了交通安全意識,還保護了自我的安全,同時保障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有利于創建和諧的社會。一場教學活動,教會了學生認知交通,培養了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突出了教材所要求體現“加強社會法治意識”的精神。
再舉“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例子。除有關道德培養的教學內容,教材還安排了“怎樣排好隊”這個板塊,為學生呈現有序排隊的遵紀小常識。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公共場合“人人排隊,先來后到,保持間距,先下后上”,銀行取款保持“一米線”等知識,學生知道了排隊的基本規則,學會了正確處理排隊中遇到的問題,養成了排隊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會了遵紀守法,提高了個人的道德修養。
(二)堅持情感滲透,養成守法習慣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已經逐漸改變了過去的“填鴨式”與“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也不再把概念性的知識強行灌注給學生,而是通過言傳身教,以及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向學生傳遞、滲透得體的言談舉止,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習得法律常識,教育和指導自己的生活。由于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生活閱歷太少,對安全等的概念、意識淡薄,也不知道危險的后果,甚至對犯錯的行為不以為意。所以,要得到最好的法治教育成效,教師還要多多和學生展開情感溝通、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炙熱的關懷,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有事說理,無事談情。
比如,班上不經他人同意,總愛拿走別人東西的同學,屢教不改,漸漸被其他同學孤立。這在習慣養成的初始階段,是個危險的開始。而教師的情感教育和滲透或許能改變犯錯學生的人生軌跡。教師與他先談情,后說理,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了解學生貪戀別人東西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環境造成的,還是經濟困難……找出癥結,對癥下藥,或給予情感關懷,或給予物質幫助,或給予習慣養成督促。這樣學生不僅受到了愛的啟蒙,還養成了良好的守法習慣。
所以,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適時地向學生傳遞關愛,并且對其進行道德養成和法治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就是他們生命中的“護生符”,學會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同時也認識到法律存在于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結合現實生活,德法一體化
在小學階段,增加學生的生活服務體驗是必要的,但必須遵循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從少到多,由淺入深,逐級提升。這是通過小學生學習服務他人而實現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服務體驗可以沒有區域和概念的限制,教師可以課前機動安排,或者就地取材,學生隨時完成。這種服務體驗包括協助教師對差生進行"一帶一"的學習輔導,積極自愿參加或承擔班級及校園衛生區的打掃,主動向在校的殘疾同學伸出援助之手,清潔社會公共場所環境等。這些付出,不在于多少、粗細,都是學生道德情感的層層累積。小學生借助熱情幫助他人,完成了一種親身經歷的學習,同時激發了內心的道德意識。在歐美國家,由于國情的不同,學校里都有這樣的課時安排,即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所規定的服務體驗活動,并且是無償的、義務的,并將此視作完成課程的一部分。這不僅為各個學生提供了提早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平臺,還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可以讓其通過服務實踐等親身體驗形成道德規范。學生在諸多的道德情感體驗中,逐漸發現了法律與道德的異同點。兩者既相異,又相同,都可以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關系,只是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而道德是個人的自覺行為。
繼續以“交通‘信號要知道”一課為例,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交通信號和交通標志,知道遵守交通規則,既是遵守法律,也是踐行道德。做個文明交通員,體現了道德與法治的有機整合。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認識到,人人都應該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遵守法律和踐行道德,把自己已規范的道德體現在對法律的堅守上。因此,把現實生活與道德法治教學結合,可以更好地推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一體化進程。這應該算是新教材“道德與法治”的創新之處及課程終極目標。
五、結語
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有德公民、守法公民,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利用“道德與法治”教材,為學生創設、搭建各種成長的平臺,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法律知識水平,增強法律意識,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勇敢開拓革新,在教學上不斷突破自我,取得成就。
參考文獻:
[1]左夢飛.立德樹人 以法育心——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建議[J].湖南教育·d版,2016(10):12—13.
[2]高本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新要求[J].福建教育,2016(39):49—50,58.
[3]朱小燕.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法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52.
作者簡介:沈麗娟(1979—),女,福建莆田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