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圓圓 邵子楓

關鍵詞:《源延伯墓志》;書法;風格
一、《源延伯墓志》概況
“《源延伯墓志》全稱《魏故使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平北將軍涼州刺史浮陽縣開國伯源侯墓志銘》。共二十七行,滿行二十七字。志高五十九厘米,寬五十八點五厘米,青石質,有界格。新世紀初,出土于洛陽市孟津縣?!?/p>
《源延伯墓志》刻立時間現已確定為北魏后期的永安元年(528),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對北魏政權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重大事件—“河陰之變”。在此事件中,胡太后濫用權力謀殺了當政皇帝孝明帝,冊立幼子元釗為帝;北魏權臣爾朱榮以此為由趁機起兵洛陽,對皇室和百官公卿進行肆意屠殺。不久,北魏分為東西魏。在這一時期,社會、政治、文化都處于混亂的狀態,黑暗、恐懼籠罩著人們,所有人自顧不暇,更別提對書法能有多少關注度。因此,雖然這一時期墓志大量出現,但是制作大都草率倉促,已不能夠與孝文帝、宣武帝時期(471—515)的墓志書法所表現出來的皇家氣象相比。而就《源延伯墓志》而言,筆者認為,正因政權動蕩,皇家墓志刻手不受皇家限制,墓志的藝術風格一任自然,隨心所欲,更能體現出這一時期人們的書寫狀態。由此,筆者將對《源延伯墓志》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來探討它的藝術魅力。
《源延伯墓志》首先追述了源延伯的顯赫家世,其次記載了源延伯的生平和功勛。
年十五,辟司空參軍事,及其長也,壯氣沖心,雄猛恢廓,志蕩瑕穢……
拜書長號,拔劍奮勇,率御在城,身自挫敵,令群胡喪膽。
從內容上看,墓志記述了源延伯短暫的將軍生涯,年僅15歲的源延伯就被授予參謀軍務之職,并屢建軍功,在平息叛亂的過程中,源延伯忠肝義膽,廢親憂國,取得最終的勝利?;噬鲜制髦剡@位少將軍,任他為冠軍將軍、北討都督。24歲時,他卒于冀州行陣之中。主上十分悲痛,追贈他為平北將軍、涼州刺史。可見源延伯雖僅存世24年,卻也光輝燦爛,其忠勇、仗義、忠貞的精神被后人屢屢贊賞。
于時,季父子恭作牧豫州,任限邊城,弗獲臨訣……
由引用內容可知,此墓志的作者是源延伯的叔父子恭。據史料,源延伯叔父子恭曾與源延伯一起上陣殺敵,并肩作戰。叔侄倆的感情如同兄弟般,故子恭為源延伯作文書丹,也表達了對侄子源延伯英年早逝的哀痛之情。
二、《源延伯墓志》書風研究
(一)《源延伯墓志》筆法研究
從整個墓志來看,筆畫十分自然,起筆形態多樣,角度不同。橫畫、豎畫的起筆形態大部分以逆鋒圓轉入筆和方切入筆為主,兼有露鋒入筆的形態。方筆與圓筆交替使用,露鋒尖筆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收筆形態較為率性,形態不同。大部分橫畫收筆都呈三角形,或者方折切筆,還有一部分采用由重到輕的收筆方式。撇捺的收筆稍含隸意并向上波挑,但不是特別明顯,基本已被掩蓋。從收筆狀態來看,整體較為舒展,和墨跡書法作品十分類似,書寫性較強。
在墓志中,點畫的形態豐富,點畫運筆以圓為主、以方為輔。點畫形態以三角形為主,另有圓點、尖點、菱形點。橫折變化豐富,以方折為主,也有圓轉并呈弧形,如“節”(圖1)字,耳朵旁為圓轉。從楷書書寫習慣來說,本該分為兩筆寫的方折成為一筆,將行書的書寫習慣帶入,讓字勢更加靈動飄逸。
在墓志中,筆畫富有節奏感和靈活性。在此碑中,筆畫沒有雄強的力量,而有一種巧勁和韌勁,如“依”“之”(圖2)字。此外,此碑筆畫與筆畫之間呈相互呼應之態,顧盼生姿,生動且充滿趣味。在前面展示的圖片中,我們不難看到,許多筆畫顯得十分隨意,不刻板,沒有特別固定的形態,節奏感強,書寫性表現突出。在此墓志中,我們仿佛能看見書丹者的書寫節奏和激情。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連帶讓字多了一種生命力。
(二)《源延伯墓志》結構研究
漢字經歷很漫長的演變過程。在每一時期,人們根據審美的需要和實用性的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造,對筆畫進行減省或增加。因此,每一時期的漢字結構都有極大的變化,同一時期的漢字也因為筆畫不同而擁有不同的結構,這是毋庸置疑的。結構也因個人喜好和書寫習慣的變化而改變。立足于以上內容,把結構分為兩個結構空間—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來進行探討。
從《源延伯墓志》結構方面來看,以動態結構為主,以靜態結構為輔,兩者相輔相成。
1. 穿插、錯位關系明顯
看第一個字“積”(圖3),繁體中的“責”字上面三橫的最后一橫極力向右斜而且拉長,剛好處在“禾”字整體的中段位置。而“禾”字的右邊一點極力向上,為“責”字的最后一橫讓出空間,呈穿插之勢,類似的結構呈穿插之勢的有“壤”(圖4)字。“托”(圖5)字左邊言字旁比右邊字形很明顯高出一段,呈明顯的錯位關系,類似結構有“鄉”(圖6)字。
2.收放關系明顯
“暴”(圖7)字上半部分十分緊湊,為下半部分留出大塊空白,增強了收放關系。這種收放關系不僅表現在一個字里,更表現在字與字之間,這樣的對比加強了墓志文字的趣味性又不逾矩。
在相似的局部字形結構中,與動態結構所敘述的穿插、倚側不同的是,字形結構有時也取平衡、勻稱的靜態結構。同樣含有言字旁的“諱”(圖8)字,左半邊的“言”字和右半邊的“韋”字平衡均勻,沒有“托”字的高低穿插的錯位關系。
此處有一點我覺得應注意到,此碑中有將筆畫連帶起來去寫的字,比如“地”(圖9)字土字旁的第二橫與“也”字的橫折相連?!凹础保▓D10)字也有類似的情況,和行書有相似之處,不過略比行書要生硬一些??傊吮偟淖中谓Y構營造出一種舒朗秀氣的感覺,不再像前期《元楨墓志》刀鋒凌厲的風格。
從墓志整體看來,主要的結字方法為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兩種。“皇”(圖11)、“ 殊” ( 圖1 2)字都屬于斜畫緊結,而“臨”(圖13)、“魏”(圖14)字都屬于平畫寬結,它們相互配合,看似漫不經心,實則井然有序。
《源延伯墓志》的章法整體來看比較平穩、舒朗。但從局部研究, 字與字之間的大小、輕重變化明顯; 結體打破單一的橫畫水平和豎畫垂直布局, 有的平畫寬結,有的斜畫緊結;通過斜正、收放和位移來平衡字的重心,增強字的動勢,從而獲得錯落有致、節奏跳宕的效果。雖然整篇布局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但仍井然有序。
三、結語
《源延伯墓志》于新世紀初出土,本文闡述了《源延伯墓志》刻立的時代背景和其他多種原因,并從《源延伯墓志》的筆法、結構等角度入手,對其書法風格進行研究。通過對《源延伯墓志》書法風格的研究,我們能夠學習其中的結字方法和對章法的處理,對我們理解這一時期的碑刻有很大的意義。就創作而言,《源延伯墓志》會給我們提供許許多多的字形、章法的處理方法。對這一墓志的研究,能夠打開我們的思路,給我們提供另一種思維模式,有助于我們進行創新,去發現新的東西并充實我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