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靖 劉恒梅 譚鳳珍
摘要:處于今天媒體格局不斷加速重構和傳播形態持續性演變的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傳播表現出了即時的、多元的、和交互化的特征,同時又伴隨著日益加劇的激烈性競爭。于是,在這種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社會角色及社會責任進步和發展的新趨勢下,也產生了新的工作局面。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真實性;傳播;責任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關于黨的新聞座談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且簡明扼要地用48個字總體概括了目前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職責和社會使命,綜合體現了傳統和創新工作內容的相互統一。基于今天這個高度集中的信息化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牢記使命,堅守社會責任,這對于自身職業而言具備重要的理論意義及政治影響。
一、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1.傳播信息要真實可靠
新聞,也是指對近期發生的事件進行客觀報道。而事實上對于新聞播報的整個過程同樣也就是信息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把自己了解和知道的社會信息事實以文字的形式通過媒體渠道進入到大眾視野中。對于新聞來說,真實的才可以堪稱為新聞,也才能被大眾所接受,青睞和認可。假如新聞記者將一些有傷害性的、容易誤導人的信息傳放到媒體中,新聞事業也就失去了行業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2.新聞報告要客觀公正
新聞就是用客觀事實說話,以主觀公正公平并且不附帶任何感情色彩的文字信息來記錄事實,同時它還忌諱那些容易誤導大眾的觀點內容,或是出現引導輿論譴責的內容。也是因為如此,作為新聞工作者才必須要立足于新聞事實,深入研究社會需求面的相關內容,報道途中無需情緒,也不可存在偏見,必須對所掌握的新聞信息客觀公正且公平地予以報道[‘]。
3.輿論引導要正面宣傳
新聞媒體可以作為一個國家通過正確的渠道來傳播社會輿論的工具,其在有關新聞報道材料和內容方面都有相關選擇性的要求,因為它的任何動向都會與人民的思想和行動掛上鉤,而且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前的社會政局。基于此,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工作職責和要求所在,就是必須要堅守嚴格的工作底線,踏踏實實地把本職工作做好,并且又能夠遵循黨性原則,堅持以正面的宣傳為主要工作內容,把弘揚社會正氣和先進文化放在工作內容的首位,持續性傳遞社會正能量,進而可以做到維護國家及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共同利益。
4.事實報道要貼近群眾
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將群眾擺在首位,從群眾中來,去往群眾當中,把根扎在基層,才能更加貼合群眾的生活。把工作內容聚焦于群眾身邊的人和事,這樣才能在群眾當中產生共鳴。新聞工作者只有在靠近群眾時才能當一名合格的群眾發言人,方才可以做到為人民服務,如果可以通過正確的渠道反應出人民的切身利益,才能收獲大眾的青睞和認可。
5.批評報道要堅持真理
報道工作中,新聞記者堅決不能附帶任何主觀性色彩在工作中,但在面臨源自社會各界的劣質現象或是官場中的貪污腐敗時,亦或者發現存在任何違法亂紀的現象時,都應該充分發揮出新聞媒體接受社會輿論監督的職能,不在權貴面前低頭,堅持維護人民的利益,發揮自身的合法權利作用,以盡最大可能為民眾報道真相和事實C27。
二、傳統媒體記者角色的拓展
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來分析“記者”,它的意思即記錄的人。事實上也就意味著,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要充當好一名合格的記錄者的角色,但如果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想要如實記錄一些新聞事實并且還原真相似乎難度也提升了很多。最典型的例如由網絡信息傳播的低門檻性質,徹底地暴露出了其平臺的劣勢所在。一條幾十個字甚至十幾個字的信息,沒有途經任何渠道的核實,肆意由網絡水軍不斷轉發,以細胞繁殖般的速度不斷蔓延傳播,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多么可怕啊。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傳統的媒體在這方面似乎更具優勢,以往傳統的媒體具備其專業的記者工作隊伍,而放出的新聞信息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嚴格把關,最終才避免傳播出虛假信息。
如此說來,記者成了新媒體重點信息的核實及拓展者,就好比有一位媒體人員曾經說過,作為一位媒體人只要不盲目跟風,不充當簡單的紙質版轉帖者,為自己報道的信心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就能找到和新聞媒體共同生存下去的通道[3]。
三、如何培養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1.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既往在新聞輿論座談會上一度提出堅持并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對于新聞記者的職業責任度的培養提升,必須要立足于這一點進行規范、標準,從源頭上塑根本,千萬不可以讓西方記者洗了腦。而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關教育的內容核心所在,也就是應該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思想層面堅決維護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幾個問題主旨。另外還要和新聞實務操作完成無線對接,引起一輪“走轉改”的工作熱潮,讓這些人成為黨工作的傳播者及記錄者,以及充當好社會進步推動者的角色以及扮演好公平正義堅守者的角色。
2.打造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在今天這個全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已經完全背離了以往傳統的工作模式,在眾多有效的媒體平臺前進行一對多的專業化報道,對比就要求一定要是全媒型新聞傳播者。從新聞記者本身來說,必須從新聞報道工作的理念和內容以及形式或者方法手段上實現創新,特別要注重源自媒體各個平臺的信息,主動發揮出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從而能更好地滿足大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報道真實深入的新聞事件信息[4]。
3.建立完善監督和制約機制
當前新媒體技術的新一輪突破引起了信息傳播及輿論生態環境的重大改變,對于任何一種有失風范或者職業道德的新聞報道都很有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對此必須要求建立起結構合理并且科學規范的新聞記者監督機制,徹底實現全方位并且全流程的導向管理。媒體機構必須自覺對主體責任進行有效落實,尊重記者采訪權的基礎上,把好記者采編工作的每一關,做到不為具有傷害性質的輿論信息的傳播提供渠道或使他們鉆了空子。
建立并完善人人參與的立體化及多元化社會輿論監督體系,不僅如此,還必須嚴格限制出臺和它相對應的操作性極強的懲戒措施,提升一些違法亂紀行為的曝光率。堅守社會效益,同時嚴格地將采編和經營兩只手分開,加強,以規范的方式手段開展實施各種經營活動,進而實現助推新的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的健康發展[5]。
四、結論
因此,作為新聞媒體記者,工作中必須要能夠及時地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及職業素養,最主要的就是必須要牢記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心和職業良心,以正確的工作價值走向,為大眾提供更加高質量的信息,成為黨和人民獲取有效信息的重要責任人。
參考文獻:
[1]黃曉耘.試論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改變和堅守[J].視聽,2016,01:37-38.
[2]謝海群.探討“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更應堅守新聞真實性分析[J].科技傳播,2016,14:57-68
[3]徐靜儀.試論新時代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66-67.
[4]段江辰.全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J].數字化用戶,2018,024(017):229.
[5]楊林,張菊蘭.新媒體環境下的謠言傳播研究[J].視聽,2016(09):22-39.
作者簡介:黎靖,(1969-)女,漢族,湖北洪湖人,記者(中級),大學本科,洪湖市融媒體中心,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
劉恒梅,(1970-)女,漢族,湖北洪湖人,記者(中級),大學本科,洪湖市融媒體中心,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
譚鳳珍,(1990-)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碩士,洪湖市融謀體中心,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