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云
【摘要】 ?深度學習與深度探究教學理論是近年來高中教學所倡導的,與新課標的核心素養的提出一脈相承,都是從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出發,都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本文將結合傳統的“因材施教”理念,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探討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深度探究 因材施教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102-01
0
DELC即Deeper Learning Cycle——深度學習路線,旨在引導教師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中均獲得成功的連續學習的方法。由于學生們進入學習環境時有著各自不同的概念和技能,因而我們教師教學時不能以相同的方式教導他們。
關于這一點,我們教育界的至圣先師孔子就曾經提到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思想。
我們知道,由于環境、教育、學生本身的實踐以及先天的遺傳素質不同,學生不僅有年齡特征,也存在著個體差異,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是體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征和差異,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采取不同的措施,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但是,這一教育思想雖然非常具有現代內涵,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卻效果不佳,尤其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高強度的教學目標、快節奏的教學任務、大班額的教學對象,使得老師因材施教的目標遙不可及。深度探究教學法的提出,為因材施教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在十數年的求學及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們日漸明白,灌輸習得的淺表知識在短時間內或許會記憶深刻,但印象絕對不會深刻,它終將會隨著高強度的學習經歷的逝去而消弭殆盡。相反,經過加工理解體驗習得的知識會鞏固轉化為能力,不僅記憶猶新,而且能內化為自身的素養,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豐盈。
那么,怎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達到這種學習的深層水平呢?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引導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適度的深度學習,從而使學生的需求與課程和標準相適應呢?如何推動學生向著深入學習的方向前進?如何在每日課程設計中區分這些有效的深度學習的策略以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需求?
深度探究教學法為我們提供了七種有力策略——設計標準與課程;預評估;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獲取新知識;深度加工知識;評價學生的學習。
策略一、設計標準與課程
教師始終從標準和課程入手,針對知識的內在學習順序和輕松記憶,將相似或相關的對象安排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有意義的教學單元,這和2017版《課程標準(修訂版)》的大單元教學理念是一致的。
策略二、預評估
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的深層水平,必須預評估學生以了解關于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他們知道什么,即我們經常所說的備學生。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背景知識的預評估主要有如下三種類型:教師探查單元預評估、個人目標預評估、對學生作為學習者的預評估(好惡、興趣、潛力、發展機會等)。教師要以多種方式收集重要信息,從而決定應當從哪里開始激活先期知識和加工策略。
策略三、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
學生需要微妙的情緒平衡來順利地進行學習。無力的感情(厭煩、冷漠或超然)不是理想的情緒。有活力、輕松但靈敏的求知欲才是理想的學習狀態。學生需要無威脅、無壓力,同時積極和樂意去學習。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增進可預料性、擺脫困窘或低下的學習狀況來創造學習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推動學生處于積極的激發的情緒狀態,從而幫助他們深切地投身到自己的學習中。
策略四、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
學習就是將習得的新知識聯結到學生現有的神經網絡結構上。因為學生們的背景知識存在差異,所以我們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方法來預備和激活先期知識,以便新的知識可以實現與每位學生現有的背景知識的聯結。如果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相容,那么先期知識越多,學習就越容易和迅速。然而,如果新的知識與先期知識相悖,那么現有的神經網狀結構就變成了不容低估的重大障礙。
策略五、獲取新知識
在學生就某一主題激活了自己的神經元網狀結構之后,教師就要抓住時機幫助他們獲取新的相關信息了。這可以經由教師提供信息、學生考察信息、學生分享他們所知所感以及分享書籍、網絡、視頻等來實現。提供或獲取信息很容易,但是使它連貫得讓人能夠理解就比較困難,如果教師使信息變得連貫,那么學習就被促動起來。
策略六、深度加工知識
由于時間緊、壓力大,我們教師現在普遍采取得是快節奏、多循環、迅速復習知識、反復強化練習的教學方式。與之相對的是,除非學生花時間詳盡闡述、加工和鉆研資料,否則他們將永遠達不到掌握水平。深度學習由四個領域組成,它們包括:1.為覺知而加工;2.為分析和綜合而加工;3.為應用而加工;4.為同化而加工。其中前兩個領域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第三個領域是實踐或運用所學的知識,可以發生在課堂教學中,也需要在課后繼續實踐。而以個人的方式吸收信息,掌握知識內容的核心,同化為自己的內在能力則需要在課后持續。
策略七、評價學生的學習
實際上,大部分學習者第一時間完不成復雜學習,第一時間只能完成兩件事—簡單學習與創傷學習。沒有反饋幾乎是不可能學會抽象的復雜認知技能的,只有經由學生的精細加工學習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掌握,而反饋則修正了精細加工所得。反饋是優質課堂活動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做事時就能夠看到、聽到、體驗到所做事情的結果,進而能接納公平的反饋和修正。這就提醒我們教師應該注意活動的類型和學生獲得反饋的類型。
以上這些也只是對深度學習探究的初步認知。具體在教學中如何深入DELC的每一個步驟?更好地了解這七個策略怎樣對學生的深度學習起作用?如何把深度探究教學很好地運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實踐從而實現真正地因材施教?這些還需要我們去深度地學習,在教學中深入地鉆研。
[ 參 ?考 ?文 ?獻 ]
[1]溫暖翻譯.《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2]《論語·為政》.
[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敏.《深度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名師名校名校長編輯部”.
[5]郭元祥.《深度教學理念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