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5)
2010 年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國家總理李克強在2014 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堅持實行“雙創”戰略是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動力源泉。創新意識是高職學生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因,勞動是高職學生創新成果的體現。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進步,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在不斷提升。但是我國的人才培養方案一直偏重人才專業能力的培養,較為忽略勞動教育,因此學校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失。為了保證高職院校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熏陶,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各高職院校需要對自身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勞動教育課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對其進行改進與完善。
經筆者觀察、走訪、調查后,具體情況如下:

長期的家庭、社會、學校綜合因素影響下形成學生的勞動意識的缺失,在進入大學以后,如果不及時重塑勞動意識,會導致高職學生畢業后眼高手低,就業困難,因此加強高職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課程重視度如下:
1.校園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現狀
勞動教育課程應該滲透于整個大學校園的方方面面,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教育,隱形思政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部分高職院校沒有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理論課,也沒有通過其他各種課程對學生充分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
2.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檢測評價機制缺失
學校沒有制定勞動教育課程監管、檢測、評價機制。盡管物管公司把校園衛生搞好,因學生多,流動性強,不懂得珍惜別人勞動成果,也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造成校園衛生沒人維護。對學生寢室衛生監管力度也不夠,部分學生經常不疊被子,寢室雜亂無章,只有在相關部門突擊檢查時才監督學生搞衛生。學生長期缺乏主動勞動意識,他們的勞動意識始終沒有被喚醒。勞動意識的欠缺導致學習不用功,勞動技能缺乏,結果既沒有獲得高分,也沒有掌握技能,最終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較弱,不適應社會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類專業、基礎課均可以挖掘出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通過這些課程把黨政文件、中國傳統文化等貫穿進去,以課堂教育為抓手,進行勞動教育引領,立德樹人。讓學生看到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辛勤的勞動著,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世界等等,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要眼高手低,不要只追求名利,要做腳踏實地的勞動者,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用勞動創造自己幸福的家園。課堂教育成為勞動教育培養的主陣地,把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納入教育教學體系,為構建學生的精神信仰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把勞動教育課程更深入、更持久的貫穿到學生的腦海,通過學校各類課外活動塑造勞動意識,把學校各類課外活動變成勞動教育的實踐戰場。比如:開展“五一勞動節”主題班會,弘揚“勞動創造奇跡,用我們的勤勞的雙手釀造甜美的生活;開展“最美寢室”比賽活動,發揮同學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寢室變得干凈溫馨,讓獲獎的學生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感染所有的同學,把所有的寢室都變成舒適的小家庭。開展實地勞動體驗課,比如:植樹活動、校園除雜草活動,通過教師引導,讓把校園變得更美麗,讓自己變成學校的主人,培養愛勞動,愛學校的高職優秀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勞動素養基礎。
建立科學、合理、全面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監督、檢測、評價機制是高職院校管理的一部分,是綜合衡量院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把勞動教育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并納入學生培養方案,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才能促進勞動教育管理的長效性,才能深化勞動教育意識,激發學生勞動教育的激情,培養全面的、常態的勞動教育理念,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的具有創新精神、實干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勞動教育課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課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合力完成;也是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必備課程。高職院校應該勇挑勞動教育課程重擔,發揮好勞動教育主戰場的先鋒模范作用,展示“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無盡魅力,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