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焱 曾朝鋒
摘 要:護理專業大學生肩負著“推進護理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要求”的使命,其職業認同感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其在校期間專業學習的效率與效果,進而影響到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會影響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文章從課程及教學體系等方面分析目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職業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R47;G64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4-0123-02
行動、思維和意愿是醫學生職業認同感提升的三個重要指標。行動是身體層面的,思維是大腦層面的,意愿是精神層面的,三者構成一個人思想行為的整體。認同不是自我滿足,而是一種隨時接納自己和別人的狀態,同時有足夠的容量去接受知識、經驗甚至是自己的失敗。由于受到當前國內醫療體制不健全、醫務工作環境不完善、醫患關系復雜、護理工作者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患者對義務工作者的認可度低等因素的影響,護理這個職業并不被人們所看好,許多優秀的護理專業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屢見不鮮的患者殺醫生、醫生自殺、醫藥賄賂、科研學術造假等負面新聞,網絡到處充斥著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醫務工作者抱怨工作壓力大、風險高、待遇低的聲音,使得很多醫學生的信念動搖,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
我國護理人才需求仍缺口巨大,高職院校每年為國家培養大量護理專業技術人員,且數量逐年增加。《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要求各大衛生高職院校加強對護理人才的職業素質教育。正確的職業認同感是良好的職業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當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培養的對象是學習基礎較差同時自我中心主義強烈、服務他人意識薄弱、動手能力差、個性鮮明的“新人類”,積極探索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提升策略,分析影響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提升的重要因素,促進護理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擺在高職院校護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和教師是影響學生職業認同感提升的兩大重要因素,盡管現階段高職院校正進行大規模的人才培養診斷改革評估工作,并在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方面的培養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是理論與實踐脫離,傳統的醫學教育基本是通過說教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很少有機會走出課堂進行實踐。其次,人文道德課程比例偏低,國內大多數醫學院校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輕視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雖然大多數高校都在提出加強醫學生德育建設的培養方案,卻也只是應付性地開展一些講座、選修課,未真正從學生角度和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角度全面設置和考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國外醫學院校課程基本是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專業課組成,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比例高達20%,而我國大約只占8%。
當然,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嫻熟地進行實驗實訓操作的基礎,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能能增強學生對自我職業的認可度,但是護理人員除了要為病人消除肉體上的疼痛,還要給予病人更多的人文關懷,減輕其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痛苦。很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認為人文課程對其職業發展無任何意義,但實習實訓后才發覺自己醫學人文知識匱乏,言語表達能力有限,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受阻。醫學人文課程能有效地培養醫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增強其職業責任感,提升其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職業認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專業水平、職業素養等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缺乏合理的職業認同感培養體系
科學家更多地訴諸理智,藝術家更多地傾注感情,而醫務工作者必須把理智與感情集注于一身。醫學是人類最崇高的學科之一,它不僅是一門技術科學,更是一門人的學問,因為醫務工作是與人打交道的。所以醫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高職院校醫學人才培養應當特別注重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有機結合,第一課堂側重教授學生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第二課堂圍繞醫學行為習慣和醫療衛生領域規矩開展校內課外醫學實踐活動,第三課堂則是注重醫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培養的校外假期社會實踐。
二、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重要性
(一)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現狀分析
醫衛類高職院校是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展了護理教育,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畢業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據國家衛生統計年鑒得知,我國大專類護理的比例高達48.7%。因此,研究如何提升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探索培養愛崗敬業的護理人員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文獻搜索后進行的整理歸納總結分析發現,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問題:①大部分文獻的研究對象為全日制護理本科生或醫院護士,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②從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看,大多數文獻集中在個體內部因素方面的研究,如人格特質、個性特征、內隱與外顯職業興趣、成就動機等心理因素,而系統研究外部環境因素的文獻較少;③從研究內容看,大部分對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僅側重對學生的調查研究,從職業角色認知、專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的高職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探索研究尚少,未從課程、教學、管理角度提出提升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可度、自信度的策略及路徑;④從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也有個別采用了個案研究法,但系統地圍繞不同年級層次的護理專業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研究甚少。
因此,與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與不同層面教師進行深入訪談,分析高職院校現行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并從課程體系設計、教育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第二課堂、信息化手段等方面尋求策略及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是護士職業認同感形成和提升的關鍵階段
職業認同感影響著從業者的職業自信,并對其職業目標和擇業動機起決定作用,直接影響了人們對職業意義的認識、職業的評價和取向、職業期望,進而影響從業人員對其從事的職業的忠誠度、成就感和事業心。而護理專業大學生從進入學校便開始接受護理教育,在校學習階段是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護理人員職業發展意向和職業規劃形成的關鍵階段。
例如,筆者前期對醫學生進行了有關職業自信的調研,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醫學生對醫學充滿興趣,但由于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藥衛生行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存在明顯失衡等,加之自身職業意志和職業抗壓能力較差,醫學生在面對畢業就業抉擇時對醫務工作的從業意愿偏低。
因此,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對不同類型護理職業內容、職業角色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理清護理職業的發展方向、發展規律和職業再提升途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護理、了解護理,進而逐步接受護理并熱愛護理,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大學的職業認同感。
三、展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強大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職業認同感對大學生對未來崗位的敬業程度及職業規劃具有重要影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醫學生在大學期間塑造正確的、堅定的職業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增強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學生對所從事崗位的自信心。
在新的醫學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要教授相對應的醫學理論和技能操作,也要融入職業道德、醫學人文、醫學倫理知識等內容。護理工作者只有實現自身意愿和行動的統一,提升職業認同感,才能獲得方向和力量,找到職業和生命的本來意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方面醫療衛生領域的發展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輿論、網絡環境對醫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理念等提出了挑戰。高校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加強醫德、醫學人文、職業價值觀等利于醫學生樹立堅定職業理想的課程建設,將無法培養出適應當前復雜醫療環境的、合格的、高素質的衛生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2]馮玉瓊,尹幫蓉,趙小蓉.廣元市婦產科護理人員同情心疲乏及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調查[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19,45(6):440-442,446.
[3]朱 憶,張繼春.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與職業認同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9,34(22):61-63.
[4]雅 楠,劉婷婷,李玉琦,等.本科護理專業大學生實習期專業自我概念、臨床實踐行為表現與職業認同的相關性[J].護理研究,2019,33(17):2930-2934.
[5]張 靜,張 瑛,周 蕓,等.護理本科專業認同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4):47-48.
[6]李怡臻,肖 瀟,米 棋,等.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認同與職業生命質量的現狀及相關性[J].全科護理,2019,17(5):526-528.
[7]楊 彥,劉玲華,汪國珍,等.職業生涯規劃對高職護生的自我效能和職業認同的影響[J].智庫時代,2019(42):89-90.
[8]趙英蓮.護士職業認同、組織沉默對離職意愿影響的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2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