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學生提出的“石頭從哪兒來”的小問題,論述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興趣的方法,提出圍繞“寬”“深”兩條途徑,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層層想象,身臨其境;勾連生活,滲透文化;補充閱讀,促進理解”的教學建議,從而使學生獲得閱讀成就感,形成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文言文 起步階段 閱讀興趣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69-02
“石頭從哪兒來”這個問題,是筆者在執教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司馬光》這篇課文時,一名學生多次問到的。這個意料之外的問題,如一顆石子投入池中,泛起陣陣漣漪,引發了筆者對文言文起步階段教學新的思考。
一、小故事,大背景
要聊“石頭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先來談談大的背景:執教過其他教材版本的教師都會發現,部編教材對文言文的重視提到了一個新高度——學習文言文的時間提早到了三年級上冊,篇數上翻了幾番,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將會學習17篇文言文。這些新變化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對其較為陌生且領悟能力有限,如何基于學情,教會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大量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是值得一線教師認真思考的。
而《司馬光》這篇課文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的篇幅很短,僅有30個字,故事內容對學生來說卻不陌生,因為大部分學生從小就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勾連學生的生活,降低理解的難度,想必教材的編者在編排課文時,也有這樣的考慮。
二、小問題,促思考
回顧了大的背景及文本特點,再回到“石頭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因為筆者要上年級研討課的緣故,在本年級多個班級執教《司馬光》這篇課文時,基本流程為“導入,激發興趣—讀通,讀出停頓—讀懂,趣講故事—遷移,拓展閱讀”。幾輪試教下來,學生基本上都能通過看注釋、擴詞語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講清楚故事,也能運用學到的方法讀懂補充的文言文。然而,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方面,筆者總是覺得差一些“火候”。
該從哪里突破改進呢?筆者不斷思考著。在某次執教中,一名學生反復提出的一個問題,讓筆者豁然開朗,找到了改進的突破口。課堂上,那名學生在理解“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這句話后,不禁問道:“石頭從哪兒來?”乍一聽這個問題,著實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石頭不是司馬光從周圍撿起來的嗎?“但是,我還是不知道石頭從哪兒來的。”那名學生這么追問了幾次后,聽課的教師和學生都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點燃了。筆者順勢引導學生看插圖,這名學生想了想,說:“甕旁邊有假山,假山周圍有許多大石頭,可能是一個小朋友踩著一塊大石頭登上甕,結果不小心失足掉入甕里,而司馬光正好就拿起這塊大石頭砸甕救人。”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致都很高。
細細想來,這名學生的回答不無道理,在當今生活中,石頭并不是隨處可見的,特別是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來說,想要馬上從身邊找到一塊石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古代庭院特有的環境,給司馬光提供了砸甕救人的條件。課后,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陸云主任針對這節課的點評更是直擊要點,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發:文言文起步階段的教學,“寬”和“深”是兩條有效的途徑,應以寬為主,以深為輔。然而,讀“寬”不僅包括課堂上補充閱讀的文言文,也包括文言文本身包含的文化,讓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聯系,也是讀“寬”的一種體現。
這不禁引起了筆者的反思,筆者之前更多的是從理性的層面出發,注重教會學生讀懂文言文的方法,比如看注釋、擴詞語等,停留在內容理解的層面,可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石頭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卻跨越了文字表面,它指向了多個維度,其中就包括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中國傳統庭院以木、石結構為主,假山、石子路,處處能見石。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的這個興趣點,多加引導,適時補充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背景知識,那么學生看到的不僅是樹木,還有背后那片廣闊的森林,從而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小變化,大興趣
基于以上教學思考,筆者在接下來的幾次教學中,進行了以下新的嘗試:
(一)層層想象,身臨其境
要回答“石頭從哪兒來”,就繞不開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救人需要用石頭”。這就需要學生抽絲剝繭,從故事中去尋找。細讀《司馬光》這篇文言文,我們會發現內容雖然短小精煉,但故事性很強,情節跌宕起伏,特別是“光持石擊甕”是整個故事的高潮,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在簡練的文字背后,有許多值得咀嚼的內容。
1.抓關鍵字,展開想象
“群兒戲于庭”是故事的起因,在學生理解了這句話意思的基礎上,筆者以“戲”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想象是有生活基礎的,因為他們平時都會做游戲,所以他們把自己代入其中后,所想象到的畫面非常豐富,如有的學生想象司馬光和小朋友們在踢毽子,還有的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想象司馬光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捉迷藏,有的躲在假山旁,還有的躲在甕的后面。
這樣由“戲”想開去,拉近了學生與故事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消除了學習文言文的陌生感,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也為下文體會司馬光“持石擊甕”埋下了伏筆。
2.對比做法,展開想象
故事中,司馬光和其他孩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想到“持石擊甕”,這也可以成為引導學生想象的一個抓手,從而回答“為什么救人需要用石頭”。
首先,筆者引導學生抓住“眾皆棄去”,思考“如此緊急、人命關天的時刻,為什么這些孩子都跑了,他們在想什么?”讓學生想象其他孩子當時的想法。學生紛紛回答道:“他們可能擔心會被掉入水缸的那個小朋友的家長責怪,所以跑掉了。”“這個小朋友掉到缸里可能會被淹死,要找大人幫忙。”……這么一想象,學生就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其他孩子著急、害怕、慌張的心情。在此基礎上,再圍繞“光持石擊甕破之”,對比想象司馬光當時的想法、做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層層深入,初步感悟司馬光與眾人的不同。
(二)勾連生活,滲透文化
有了想象畫面的鋪墊,學生對司馬光已有了初步的印象,重點聚焦在他的做法“持石擊甕”。那么,除了用石頭,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這也是學生在理解上遇到的一個難點。
這時,勾連學生的生活可以有效突破這一理解難點。很多學生在旅游景點或家鄉附近的公園都見過庭院景觀,有的在蘇州園林見過假山,還了解在古時候,甕蓄滿水具有消防的功能。例如,筆者在崇左上課時,學生談到學校旁邊的公園有假山,還有學生談到當地的石景林。筆者再相機滲透一些背景知識:中國傳統庭院主要由木、石組成,庭院中有用于裝飾的假山,有石子路,“石”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才為司馬光“持石擊甕”提供了客觀條件,這也是最方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救人方法。如此一勾連,將學生的生活與故事建立了聯系,也回答了“石頭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可以說,這是一塊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的“石頭”。
通過補充這些知識,司馬光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腦海中也漸漸鮮明起來:“我看到了一個遇事不慌,沉著冷靜的司馬光。因為眾人被嚇跑的時候,他持石擊甕,甕就破了,救了那個小朋友。”“司馬光是一個遇事冷靜的人,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因為在眾人跑的時候,他冷靜下來,開動腦筋,很快就想到一個好辦法,拿石頭把甕砸破了。”“他是一個遇到事情不坐以待斃的人,而是主動出擊……”通過這些回答,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真正讀懂了司馬光的想法、做法,面對當時緊急的情況,其他孩子對身邊唾手可得的資源“視而不見”,只有司馬光發現,并付諸行動,最終化險為夷。
此時,不僅是司馬光這個人物形象走進了學生心里,文化的種子也開始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把文言文往“寬”處讀,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育人。這也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指出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三)補充閱讀,促進理解
在學生知道了“石頭從哪兒來”之后,作為教師,還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思考:救人之石就在身邊,為什么當時只有司馬光“持石擊甕”,而其他孩子卻逃離現場了呢?難道真的就是司馬光更聰明、更冷靜嗎?其實,這與司馬光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宋史》在描寫司馬光“砸甕救人”之前,還有這樣一段描寫:
這段話理解起來并不難,把這個內容作為補充讓學生閱讀,既幫助學生鞏固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也促使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司馬光。正是因為司馬光從小沉穩,愛學習、愛讀書,在危急時刻,才會與眾人有截然不同的做法。此處引導學生往“深”處讀,是因文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學生的理解能力一旦有所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也就水到渠成了。
縱觀這一過程,教師以“石頭從哪兒來”為突破口,以興趣為切入點,通過“寬”“深”這兩條途徑滲透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引導學生經歷了想象的過程、文化的浸潤、思維的提升,使學生從認識司馬光到讀懂司馬光,從讀懂司馬光到真正了解司馬光,獲得了閱讀的成就感,有效地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作者簡介:徐晨晨(1989— ),女,陜西安康人,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教育學學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