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玲
摘 要:主題墻創設是幼兒園環境的一部分,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幼兒的學習,支持幼兒的發展。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缺乏主題墻創設的經驗。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前期的充分準備、一系列的實踐操作以及與墻面的多元互動,讓幼兒真正走近互動式主題墻,與主題版面進行“對話”“互動”,成為主題墻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幼兒園;互動式;主題墻;多元互動;主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3-0099-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而每一個主題墻飾的創設,不僅是課程理念的體現,還承載著教育意圖,能使幼兒獲得經驗上的積累、能力水平上的提高。因此,班級互動式墻面環境創設的意義顯而易見。幼兒對于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也樂于參與到班級環境創設中。但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較弱,缺乏相關經驗,對于創設主題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怎樣讓幼兒自主參與到口袋課程“沙石小貝”主題墻的設計、布置當中,并與之產生互動、對話呢?
一、活動來源
9月份,剛入學不久的孩子們有一次在白沙灘玩,“童童”小朋友挖到了一個大貝殼,很多孩子都被這個“寶貝”吸引了,孩子加入了尋寶的隊伍中。就這樣,筆者所在的小3班“口袋課程”開始了。
二、前期準備——幼兒儲備版面創設的經驗
(1)版面創設初印象。對于剛剛入學的小班孩子來說,怎么創設主題墻是比較陌生的。版面怎么設計,放什么內容,都不清楚。為了讓孩子們對版面創設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利用一日活動中的一些軟環節,如戶外鍛煉回教室的路上,午后散步的時間等,讓孩子們觀察中大班哥哥姐姐們創設的主題墻,并邀請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們介紹他們墻面創設的經驗,讓小班孩子們初步感知主題墻的布局、內容,對版面的創設有最初的印象。(2)課程內容初回顧。在口袋課程“沙石小貝”進行的過程中,讓孩子們既關注當前進行的內容,也適當回顧之前做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怎么玩的等等,讓孩子對于當前進行的課程有更深入的理解。(3)版面創設初想法。1)談話交流。教師要改變以往觀念,把墻面環境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教師作為幼兒自主創設互動性主題墻面的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要多傾聽孩子在創設墻飾環境中的所思、所想,給孩子提供適時的幫助。因此,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分享:你想放什么上去?怎么放?孩子們積極發言:我想放做的小碎件作品,我想放一些好看的貝殼裝飾版面,我想放我的照片……最后共同定出“沙石小貝”墻飾的大概內容。2)問卷調查。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于主題墻面的設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可通過填寫“調查表”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到主題墻創設的活動中來,和孩子們一起對墻面進行規劃。家長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分享想法,繪制設計稿,完成調查表。孩子們再分組介紹“調查表”中版面的劃分區域、背景的設計、邊框的樣式、裝飾等等。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孩子對版面的設計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為以后的實踐操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實踐操作——幼兒初步與版面進行“對話”
(1)收集需要的材料。版面上需要的材料都是從孩子們當中來的。活動開展的前期,孩子們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貝殼、顏色紋理不同的石頭,粗細不同的沙子。孩子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一起準備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做,他們能想到的讓他自己去想。(2)選擇合適的內容。根據正在進行的課程,結合幼兒發展的需要,從幼兒的興趣入手,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主題墻的創設。幼兒在能力、學習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選擇主題墻的內容時,不僅要讓幼兒感興趣,還要合理可操作。因此,可選擇以下4個版塊的內容。第一塊是幼兒收集到的材料的照片和自己收集材料時的照片,第二塊內容是幼兒用收集的材料在小碎件游戲、區域游戲等過程中創作的作品的展示,第三塊內容是課程活動過程、內容等的呈現,第四塊內容是幼兒喜歡的可以在主題墻上直接操作的材料。這四塊內容的選擇是隨著課程的深入和幼兒認知不斷發展的需要而推出的,同時也是幼兒參與口袋課程“沙石小貝”的記錄和展示。(3)規劃具體的版面。1)結合區域,積累設計經驗。版面的設計不僅要合理還要體現美感。幼兒剛進入幼兒園,經驗比較匱乏,因此,要把墻面的設計和區域有機結合起來。在美工區可投放各種不同線條和圖形的材料,讓幼兒自主學習線條的畫法和加深對不同圖形的印象。在閱讀區,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繪本封面設計,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幼兒的設計經驗。2)以大帶小,共同探討規劃。在具體設計階段,筆者邀請大3班的哥哥姐姐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設計。大班哥哥姐姐給的意見是沙子、石頭、貝殼都與海洋有關,而且班級的整體風格以藍色為主,那么,主題墻可以設計成海洋風格。最后,孩子們把主題墻的背景設計成藍藍的海面,制作了貝殼、海星、海灘、石頭圖案的底板,然后在這4塊底板上放置之前討論好的內容,并且以貝殼、珊瑚、五彩石等材料進行點綴。
四、多元互動——幼兒成為主題墻的真正主人。
(1)可隨時更換調整。主題墻創設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隨時變化、增減。隨著課程的深入,孩子們可對墻面的布置逐步深入與豐富。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必限制什么時候需要增加內容和對主題墻進行改變,要讓幼兒交流、協商,以更換成他們更喜歡的內容和布局。(2)可直接操作互動。在主題墻上左下角的一小塊地方,孩子們放上了綠色的長方體的插花泥,稱之為“海螺之家”。在一日活動的軟環節,孩子們時常會拿貝殼、海星、小海螺、小木棍等去插或放在花泥上,玩得不亦樂乎。這一塊小小的花泥,激發了孩子們的主動性,使其在親自感知、操作中獲取有益的直接經驗。(3)可評價促進對話。這個主題版面是孩子們自己設計、布置完成的,所以,平時,孩子們會圍在主題墻旁邊,開心地交談:這個是我做的彩色貝殼,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做的小碎件作品等等,他們為自己而感到自豪。借此機會,教師可與孩子們一起聊一聊這個主題墻,引導他們做些簡單的評論,積累再次設計的經驗,讓孩子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主題墻面的設計。
五、結語
總之,主題墻是幼兒園環境的一部分,能使幼兒獲得經驗上的豐富、能力水平上的提高。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缺乏主題墻創設的經驗。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前期的充分準備、一系列的實踐操作以及與墻面的多元互動,讓幼兒真正走近互動式主題墻,與主題版面進行“對話”“互動”,成為主題墻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1]楊潤敏.幼兒與主題墻面環境的互動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2]張云彩.幼兒園大班主題墻創設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3]戴彩琴.談幼兒園主題墻的創設[J].寧夏教育,2015(03).
作者簡介:夏毅玲(1987-),女,江蘇蘇州人,幼兒園一級教師,從事幼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