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彬
摘? 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對單位整體的運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會對國家財政資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運行管理中還沒有重視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導致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較低,也對單位管理水平的提升產生了不利影響。基于此,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具體的財政資金使用狀況出發,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斷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關鍵詞: 績效評價;財政支出;行政事業單位;對策
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基本概念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指通過對財政支出對象的投入、產出、效果、影響等進行可行性、必要性的評價活動的總稱,這些具體活動的開展以國家財政政策的落實與確保財政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為目標[1]。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不足之處
(一)績效評價制度不完善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需要在國家與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進行,但是,目前我國關于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法律法規建設相對來說并不完善,很多具體的工作規范沒有建立,進而增加了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的難度。還有部分地方政府對行政事業單位具體發展情況缺乏了解,制定的績效評價規范與實際不符,這也導致績效評價工作遇到的困難增加。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績效評價制度不完善,對績效評價的范圍、內容、流程、組織架構等規定不明確,很多制度規范實際操作性較低,這也不利于單位績效評價工作順利開展。
(二)績效評價意識不強
行政事業單位傳統的財政預算管理是以投入為主,在這種方式下,單位更加關注內部的資金存有量與流出量,對資金使用情況了解不足,也對績效評價不重視。當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者與管理者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認識還很不全面,也沒有認識到績效評價對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作用,這就導致單位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不重視,也無法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部分單位的績效管理與評價工作不到位,缺乏對資金使用的監督,也沒有及時判斷資金投入與預期需求,這也是績效評價不到位的重要表現[2]。還有部分單位的管理人員與財務人員沒有樹立財政支出預算意識,這也導致財政資金使用不規范,績效評價工作水平也無法獲得有效提升。
(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
財政支持績效評價內容復雜多樣,想要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結果的效用,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構建完善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是,部分單位沒有確定績效評價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評價指標選擇缺乏規范指導,這導致評價指標重復、指標選取不合理、指標衡量難度較大等問題時有發生,因此,單位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措施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四)績效評價管理不到位
行政事業單位在強化績效評價工作實行效果的過程中,需要及時反饋其所獲結果,同時注重績效評價結果的實際運用。但是,當前單位的財政支出透明化建設不足,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渠道不暢,單位不能及時收到評價結果,也不能通過分析評價結果發現財政支出中存在的貪污或違法問題。在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方面,單位只是將評價結果應用在部門績效評價上,而沒有將績效評價和員工考核、獎懲以及下一期的預算編制等工作聯系在一起,這對單位運營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非常不利。
三、行政事業單位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有效對策
(一)完善績效評價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績效評價與國家財政資金管理存在緊密聯系,因此,各級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對財政資金管理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議與意見,推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法律法規的建設,為績效評價制度體系的建立健全提供支持。在此基礎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明確財政資金的使用范圍、績效評價流程、績效評價方法的選擇、績效評價組織機構的設置等具體內容,為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指導。以水利事業單位為例,單位根據水利資金預算,規范使用財政資金,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同時,行政事業單位還應該建立健全績效評價組織機構,根據具體的績效評價工作內容合理設置工作崗位,明確各崗位職責,加強崗位之間的監督,使績效評價工作有序推進。
(二)增強績效評價意識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要正確認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在單位發展與國家資源節約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積極學習全面認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增強績效評價意識。同時,行政事業單位也需要開展培訓教育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體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意識,并培養專業的績效評價人才隊伍,為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在不斷增強績效評價意識的同時,單位還應該積極地分析財政資金的來源、資金的使用范圍等具體內容,確立績效評價目標,加強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的聯系,積極推動績效評價水平的提升。
(三)健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關于選擇績效評價指標,設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工作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選擇原則。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有分類評價原則、目的性原則與重要性原則等。分類評價選擇就是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根據不同項目財政支出的特點,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原則,以保證評價工作客觀有效。例如,水利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根據水利發展規劃,選擇與水土流失治理、防洪等不同工作項目相適應的評價指標,對具體水利項目的財政支持進行科學評價[3]。目的性原則就是對財政支出的績效進行針對性評價。堅持重要性原則是為了避免指標選取時出現重復的現象,或者選擇的指標對評價工作意義不大等。其次,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在指標選取原則的指導下,合理選擇績效評價指標,根據實際情況選取主要的、可操作性強的指標,并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合在一起,使指標之間實現互補,增強指標體系的系統性。以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為例,單位根據工程特點確立了三級績效評價指標,并根據具體指標進行了指標賦權。其中一級指標有工程決策、管理、績效,每一項一級指標包含若干二級指標,二級指標繼續細化又有多項三級指標,這些指標將需要評價的具體內容包含在內,可以對水利工程項目支出進行客觀而全面的體現。
(四)強化績效評價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應該設置專門的績效評價管理部門,專門負責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同時,單位應將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結合在一起,在預算管理工作中對具體項目的可操作性進行科學分析,并利用績效評價刪除消耗較高、回報率較低的項目支出,減少不合理支出行為的發生。在資金使用過程中開展績效評價,需要對具體階段的資金使用與績效管理目標進行對比,發現績效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績效評價流程,促使資金使用流程不斷優化。另外,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及時反饋其結果,通過進一步分析該結果,及時識別資金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浪費情況,強化績效評價的應用,推進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在績效評價管理中,單位還應該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財政支出的監管,科學分析財政支出的合理性,不斷提升績效評價結果的科學性。
四、結語
行政事業單位通過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領導者與全體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意識,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機制,構建合理規范的績效評價部門,進一步完善相應體系,強化其管理力度,從而有助于實現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推進單位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為六安市裕安區灌區管理中心)
參考文獻
[1] 尹利平.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26).
[2] 張英.關于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幾點思考[J].財會學習,2017(3):80.
[3] 袁益偉.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績效評價的運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