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艷
【摘? 要】正確理解詞語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在低年級詞語教學中,教師應避免讓學生機械學詞的教學方式,而應從創設情境、聯系上下文、啟發想象、借助插圖、聯系生活五方面入手,以激發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詞匯量,讓詞語教學變得靈活、有趣。
【關鍵詞】低年級;詞語教學;生活;插圖
對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的詞語理解,個人認為應拋棄教師洋洋灑灑的解說,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方法,引導學生走進詞語去體會詞語的情感,品味詞語的內涵,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功效,才能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達的鮮活元素。那么,如何開啟這扇大門,提高學生的詞語理解水平呢?下面就談談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品讀領會
部編版低年級的教材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充分調動學生部分的感官與肢體。如,在教學一下《四個太陽》理解“邀請”一詞時,
師:秋天,那么多果子熟了,你能做熱情好客的落葉邀請小伙伴嘗嘗香甜的水果嗎?(老師給孩子戴上落葉的頭飾)你想邀請哪些小伙伴呢?
生:我想邀請小蜻蜓。
師:小落葉,你想怎么邀請它?請它做什么呢?
生:小蜻蜓,甜甜的蘋果熟了,我請你來嘗一嘗吧!
師:你真有禮貌,用上了“請”字。你還想邀請誰呢?再想想!
生:小朋友,黃澄澄的梨熟了,甘甜多汁,請趕快來摘一個嘗嘗吧!
師:你既有禮貌,又很熱情!
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能更深刻地理解詞語。同時,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放飛,想象得到展現,創造力得到開發。
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有時在理解難懂詞語時一知半解,這時,教師便可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將詞語所表達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可以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能更準確、生動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在教學一下《我多想去看看》時,孩子們對“雄偉的天安門”、“美麗的天山”、“潔白的雪蓮”比較陌生,在生活中也不常見到,這時,老師精心準備相關圖片用課件一一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天安門”的“雄偉”、“天山”的“美麗”、“雪蓮”的“潔白”,從而更能激發“我”想去看看的強烈愿望。
二、聯系上下文,融會貫通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第一學段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這樣說的:“結合上下文和生活現實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可見,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時,聯系上下文是一個非常有效又實用的方法。這也是高年級中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文本,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文本,在閱讀中理解詞語。
如在教學部編版一下《樹和喜鵲》第一、二小節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一棵怎樣的樹、一只怎樣的喜鵲。學生很容易找到“孤單”一詞,緊接著,我讓學生圈一圈從哪些詞語體會到樹和喜鵲“孤單”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到了“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抓住三個“一”很容易體會到它們的孤單。接著,通過讀句子,抓住連續三個“只有”,把“只有”換成“有”進行句子比較閱讀,讓學生想象喜鵲的心理,感受到它們無人陪伴的“孤單”。這樣,老師隨機總結,孩子們,你們看,在理解“孤單”一詞時,我們就可以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信這樣的訓練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大有益處。
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詞語的理解與文本緊密結合,一字一句總關情,一詞一言總含意,教師只有帶著孩子們走入文本,深入文本,才能品讀出詞語的意思,觸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
三、啟發想象,鮮活形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喜歡想象是低年級學生最明顯的特點,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一些抽象的詞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從而拉近學生與詞語的距離,將抽象的詞語形象化,在學生的腦海中顯得更加鮮活。
在教學二上《坐井觀天》一課時,課文中有一句話“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在學習“無邊無際”一詞時,如果教師讓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大部分孩子只能從字面意思上感覺到“無邊無際”是“很大”的意思,這樣的教學,學生也能理解詞語的意思,但是難免會喪失詞語學習的趣味與情味,也顯得干巴巴的。此時,教師便可創新思維,讓學生想象一下“無邊無際”這個詞語的范圍,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通過想象,眼前浮現出了藍天白云,浮現出了大樹高山,浮現了一望無邊的草原……就這樣,無邊無際、沒有邊際在孩子們的頭腦中顯得更加豐滿形象,為學生的詞語學習增添了幾分魅力。
四、借助插圖,豐富理解
部編版教材的插圖是教材編者根據課文的內容和特點精心安排繪制的,它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因此,利用好插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理解力。
《樹和喜鵲》是作家金波寫的一篇童話故事,文中的三張插圖不僅生動形象,還很巧妙地對應著文中的內容。在市級比賽中,我聽到葛老師教學《樹和喜鵲》,她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時,充分地利用了本課的插圖。她讓學生觀察第一幅插圖,孩子們很快發現,這里只有一棵樹、一只鳥窩、一只鳥。緊接著,她讓學生想一想:那你們覺得它們的心情如何呢?學生們都體會到一棵樹孤零零的、一只鳥太沒意思了,進而體會到“孤單”的意思。然后,她又利用第二幅“好多好多樹”、“每個鳥窩里都有喜鵲”的插圖,點撥學生理解了“鄰居”、“快樂”的含義。
可以說,巧妙地運用課文插圖進行教學,既能達到理解詞語、發展語言的目的,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
五、聯系生活,喚起體驗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低年級的學生盡管年紀比較小,但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在理解詞語時,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講解,要精心鉆研讀教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勾起學生的生活記憶,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識記字詞、習得理解詞語的方法。
在教學一上《明天去遠足》理解“潔白柔軟”一詞時,我先出示云朵的圖片,讓學生初步理解“潔白柔軟”的意思。接著,我讓學生回憶:“在你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潔白柔軟的?”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找到生活中相對應的食物,如棉花糖、蠶絲被等。
在教學二下《蜘蛛開店》理解“寂寞”一詞時,我從字的結構偏旁,讓學生理解到“寂寞就是孤單冷清”,緊接著,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一說什么時候感受到“寂寞”。孩子們一下子打開話匣,有的說:“我一個人待在家里時覺得寂寞”;有的說:“下課后,其他小朋友打打鬧鬧,我一個人玩時”……“那寂寞的你們會找些什么事情做呢?那寂寞的蜘蛛想要做什么?”這樣,教師通過回憶自身“寂寞”的經歷,喚醒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與“寂寞”一詞搭建了理解的橋梁。
在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這樣不僅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詞語,還能豐富學生的想象積累,讓這些詞語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頓時鮮活起來。
理解詞語是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的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進行詞語教學,采取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方法,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帶領學生走進詞語的世界,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從而提升語文的生命力。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江蘇 蘇州 2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