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庭
[摘? ?要]政治認同是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其他素養的內在靈魂和共同標識,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教師應深入挖掘相關素材,使其成為政治認同的踐行載體,體現政治認同的強大磁場,引發學生的精神拷問,進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關鍵詞]中學;疫情防控;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了我國一場自上而下的全民抗疫之戰。自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統一領導,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決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疫情既是災難,也是大考,對于中學生而言,更是一堂鮮活的思政課。政治認同是中學思政學科核心素養之首,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對于政治認同的教育從未中斷,并開始探索教學內容生活化、情景化、案例化,努力追求教學過程由灌輸到滲透、教學效果由內化到外化的轉變。當前,有必要思考如何結合疫情防控的現實,進一步通過思政課程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一、使疫情防控成為政治認同的踐行
當前,疫情防控是黨和政府最緊要的工作。中國戰“疫”中出現的一系列了不起的創舉,充分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證明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教師可借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升華對政治認同的精神信仰。
1.以“中國力量”為基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的選擇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我國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1]。這次抗“疫”行動中,全方位凸顯了“中國力量”,全國“一盤棋”,全民“一股勁”,舉全國之力,全面部署,全民加強工作,采取了全面嚴格的防控舉措,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起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控體系,堅決維護中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疫情態勢積極向好的同時,精準有序地復產復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保障了社會供給充足,確保人民群眾的發展權。疫情防控工作兼顧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正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真實寫照,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2.以“中國速度”為基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擴散的勢頭已得到基本遏制,巨大的制度優勢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保證。疫情大考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備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高效的組織能力,能夠迅速集中力量應對突如其來的重大風險挑戰。抗擊疫情的兩大主陣地,一個是醫院,另一個是社區。在醫院陣地,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始設計到建成完工僅用了10天,半個月之內又再建雷神山醫院;國家在極短時間內調動全國各地340多支醫療隊、4萬余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疫情前線。在社區陣地,迅速筑起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線,全民居家隔離,阻斷傳染渠道,體現了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優勢。如此的“中國速度”令世界各國驚嘆,這無疑得益于具有鮮明特色、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3.以“中國精神”為基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疫情防控工作能夠做到高效統一、萬眾一心,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其中所凝聚的“中國精神”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不開共產黨人的舍生忘死。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統籌調度,做到全國“一盤棋”;二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勇擔重任、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及時掌握疫情、發聲指導并采取行動,做到守土盡責;三是地方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英勇奮斗、扎實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2]。
二、用疫情防控體現政治認同的強大磁場
疫情無國界,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人類命運與共。面臨共同的挑戰,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全世界人民一道抗擊疫情,不僅對本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中國展現了國際地位新高度、綜合國力新強度和大國擔當新溫度,這是一個擁有“強大磁場”的國家,更富說服力,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中國本色。這些都將刷新中學生對政治認同的情感體驗。
1.國際地位新高度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世界上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總數已達170多個,中國外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國際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在經濟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產出約占全世界的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得到世界各國的關切與支援,17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4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對我國表示了慰問和支持,世界各國紛紛捐助抗疫物資,與中國守望相助。與此同時,中國的疫情防控經驗和戰績也為國際社會所矚目,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為世界各國抗擊疫情樹立了典范、提供了經驗,為全球抗擊疫情注入了信心。由此,中國的國際地位也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2.綜合國力新強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國家之間既合作又競爭,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重要戰略,努力增強綜合國力。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以經濟停擺2個月為代價,全社會投身防疫,國家及時組織生產,確保疫情防控物資和群眾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并對新冠肺炎患者實施免費治療。這正是長期積累形成的經濟優勢,才使國家有底氣抵御突然的意外沖擊。在科技方面,我國的科研攻關組不到一周時間就分離得到了病毒毒株,分階段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篩選有效藥物和治療方案等,為戰“疫”提供了科技保障。這些都再次表明,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是戰勝疫情的強大支撐,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到了“新強度”。
3.大國擔當新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一貫堅定地認為,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和大國的擔當。在疫情防控期間,一方面,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本著公開、透明、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截至2月中旬的武漢“封城”減少了80%的國際傳播;另一方面,隨著抗疫形勢的發展,抗疫主戰場發生了變化,中國向其他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并向世衛組織捐款,采取“一省包一國”的模式向其他國家派出救援隊。無論是在阻擊國內疫情蔓延,還是在提供國際救援方面,中國都展現出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大國擔當上升到“新溫度”。
三、讓疫情防控引發政治認同的精神拷問
世界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要讓學生看到那些疫情中的逆行者、負重前行者的付出,感受他們所帶來的精神撼動。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從而實現政治認同的知行合一。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之魂。疫情防控期間,武漢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黨員干部舍生忘死,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和奮斗精神。新時代的中學生,要從中汲取營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這場投疫之戰,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作為后盾,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環境作為基礎,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人民群眾作為主體,這場人民戰爭里沒有一個是局外人。配合國家疫情防控工作,自行居家隔離,不信謠不傳謠,出門佩戴口罩,等等,這些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素材和最真實寫照,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中。教育者應借此強化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3.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每一個中學生,未來都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負一份責任和使命,應以鐘南山和李蘭娟等人為榜樣,立志成為國家和人民的頂梁柱。一方面,應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育科學精神。要對中學生進行“精神補鈣”,使他們能以辯證、嚴謹、理性、創新的標準要求自己,愿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苦練本領,擔當責任。馬克思說:“實際行動比起綱領更重要,要注重實踐活動。”只有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才會擁有過硬的專業本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評論員.堅決把黨中央關于疫情防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N].光明日報,2020-01-27.
[2]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