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丹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對圖形與創意思維能力提高的探討也相對熱門,例如,對《圖形創意思維與表現》課程探討,通過圖形訓練有效地解決平面設計中的視覺創意問題,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課程設計為圖形創意概述、圖形創意思維方法、圖形創意構成形式、圖形創意表現方法、圖形創意程序、圖形創意應用六大模塊。可見其對設計專業、教育行業的影響力。大學中的空間設計課堂,對學生的美術功底要求較為嚴格,如果是無繪畫基礎的學生,在基礎課堂的訓練環節則會問題百出,空間設計基礎課程的課堂訓練方法即是二維向三維的空間轉換,也就是平面圖形向三維空間的轉換(見圖1),這是基礎薄弱者的空間設計基礎能力提升的關鍵,是創意思維課程導入的關鍵點。基于高職空間設計專業的信息轉譯創意思維實訓課程,正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實訓項目讓學生基礎牢固之后,學會前期調研信息整合的方法運用,并落實在后期的空間設計過程中去。簡而言之,從空間設計基礎的學習準則來看,空間設計是二維向三維的轉換,而從空間設計的本質上說,空間設計是非物質信息內容向物質媒介的轉換,此處的物質媒介則包括空間中所有有形的物質要素。
空間設計專業方向還涉及不同領域的設計,它包括室內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雖然涉及不同的領域,但其基礎能力的要求都是共通的,基礎課程是初學設計者的必備環節,而基礎課程的課程目標有著共同的規律,就是對美的圖形的感知與訓練。目前,本科藝術院校的相關設計專業已經陸續開始圖形創意課程,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圖形發散思維能力,而高職院校的生源富有多樣性、綜合性,學生們喜歡技能性的實訓方式,側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空間“信息”轉譯能力提高的前提即基礎圖形創意能力的提升,創意思維和能力培養勢在必行。現代設計中,無論在哪個設計領域,其過程都離不開對“信息”的轉譯,空間設計中,信息的轉譯即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無形的需求或文字等信息內容向有形的三維空間演變發散的過程。這里的“信息”還包含了室內設計等項目中,客戶對象的需求、文化、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資源整合等,將其利用空間的語言進行表達,則是利用空間的“圖與形”等要素對信息的傳達,例如,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空間的物質要素即是空間中的各種媒介,如形態、材質、光影、道具等。開設以“信息”轉譯為主題的相關主修創意思維提升課程(見圖2),針對基礎薄弱或非空間設計專業的學生,讓專業學習更有針對性、延展性、趣味性。結合實訓項目和展覽驗收該課程學生的學習成效,達到從扎實基礎到實踐,再到成果反饋三效合一的目的。
在現有的基礎課程標準中加入對學生圖形創意思維的培養與提升的方法概述與要求。開設空間信息轉譯的創意課程,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的學生,訓練其利用空間語言對“信息”的轉譯能力。結合實訓的方式與展覽驗收學習成果,共享學習方法,探討研究成果。通過以培養空間設計專業學生的空間“信息”轉譯為主導,培養空間設計美感為輔助、功能設計為前提的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提高高職類空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意思維發散能力,牢固設計基礎。要解決學習接受對象的問題,高職院校空間藝術設計專業生源混雜,學生設計基礎水平不均衡,實現三位一體則需要三大基礎課程的標準如何制定與統一,需針對不同院校的專業開設情況,圖形創意課程的創新改進有待進一步的方法研究。
單純的理論基礎與繪畫功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設計師的標準,針對空間設計專業的學生,創意思維的訓練重點在于對主題信息的轉化,無論是形式概念還是客戶提出的需求,設計師都要通過設計手段將非物質的信息轉化為空間中的物質媒介,包括空間形態、材質、燈光等。因此,針對基礎薄弱或非專業設計類人群,有主題并源自生活體驗,豐富的情節轉譯等的圖像創意聯想與發散創作的方法訓練,可以更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更快地牢固設計基礎能力,因此,針對高職院校空間設計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專業基礎項目訓練主要采用主題性圖形發散創意訓練模式,具體訓練實踐方法如下。
1.利用基本幾何形演變構成新的形態聯想發散快速表達
純粹的幾何形應用,基本形包括幾何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利用基本型結合平構基礎知識點、分離、重疊、交集等方式進行解構或重構,群化的基本方法組合出新的圖形以及組合創造出賦予個人情感表達的主題,讓作品創作富有明確的目的性與意義,例如,有的學生通過“造夢”“幻覺”“黑洞”“傳承”等主題進行構成作品創作。創意工具是簡單的紙筆即可進行。探索新圖形出現的可能性,類似于設計中頭腦風暴的聯想方法,還可以應用剪紙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圖形創意發散能力的課堂實訓,學生可將其創作的圖形作為日常素材積累(見圖3)。
2.利用點線面與基本型進行創作的具象向抽象圖形的轉化思維訓練
平面構成課程標準中提到,平面構成是對學生形態創造,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結合課堂資源給予的具象的圖像進行抽象的轉換過程,工具是描線筆、卡紙等,元素是平構作品的基礎要素點線面,用最基本的元素組合成基本型,重新組合成創新且富有主題性的平構二維作品(見圖4)。
3.利用基本幾何形構成主題明確的二維空間構成作品
學生結合指定的生活、文化等相關的主題,由主題尋找相關概念詞,并結合概念詞相關的情感要素,利用點線面構成的幾何形體的形式表現創作畫面。例如,曲線表現的是不穩定、焦慮不安等。運動的點與靜態的點表現出來的畫面感受與主題都不同。面構成不同的不規則的塊或三維空間,不規則的空間給人不安定的心理感受等,結合聯想的畫面賦予主題,探討其契合性,并在后期結合基本元素組成的形態創作二維的主題空間構成(見圖5)。
4.利用二維投影向三維圖形聯想轉換的主題空間構成圖形創作訓練
學生從二維的圖形向三維的形態轉化,進行同一主題的模塊化練習,同一二維投影下,演變出指定數量的軸測圖形。限定元素,從三視圖的角度進行不同方向的轉化與延伸,生成具有空間感、建筑設計感的創意圖形。最后利用卡紙剪刀等工具制作空間構成作品。賦予主題,想表達的情感體驗設計說明(見圖6)。
5.利用色彩搭配與圖形的抽象轉譯相并行的主題作品創造,心理情感體驗為主的空間主題插畫作品創作
色彩給人以美感的同時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色彩心理感受也可以從直接的視覺刺激產生,也可以通過間接的聯想與象征獲得,它在潛移默化中左右人的情緒、情感以及行為。利用創意圖形的信息傳達的功能與色彩心理相結合的圖形主題插畫創作,能夠圖形創意聯想作品中提高色彩搭配能力,并抒發情感(見圖7)。
采用主題空間創作與形態轉譯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針對對象為高職院校二年級的學生,針對不同類別的空間設計課程,如酒店空間設計、品牌展示空間設計等,可介入主題空間創作環節,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空間信息轉譯能力,如何將主題概念用空間形態語言來表達,基于一年級的圖形發散基礎,能夠更好地將“信息”轉譯的創意思維的方法付諸實踐。另外,可單獨開設創意思維提升主修課程,例如,以空間中“圖”與“形”的信息轉譯為主題的針對二年級學生基礎薄弱者可選修,或者設立為主修課程,側重于對空間設計專業高效形成設計概念與方案,信息傳達與形態轉譯等相關能力的培養。從空間概念確立到設計的思考過程角度去解析研究其方法如下。
①掌握思維發散圖的繪制方法,表達圍繞主題進行概念發散的過程(見圖8)。
②結合指定主題空間項目,快速確立主題相關的設計概念并以手繪小稿的形式表達思考的過程(見圖9)。
③利用三大構成的基礎方法,聯想出與主題概念契合的形態與色彩材質等搭配選用等來規劃不同的空間平立面方案圖(見圖10)。
④利用對優秀的空間設計案例調研分析,對主題概念反向推敲的訓練。
進入三年級,其課程設計針對高職空間設計專業學生的需求,對之前的設計基礎實訓以及技巧方法進行系統回顧,并將其深入設計項目實操中,提升學生的總體設計把控能力,更深入地理解空間“信息轉譯”的目的與意義,熟練掌握運用其方法。三年級的學生將面臨外出實習的工作考驗,利用實地調研的方式,結合空間設計項目展開對創意主題空間設計方法的運用與實踐,并撰寫課程總結,課程結束時利用展覽的形式展現學生方案設計的方法過程與成果,并與跨學院、跨專業師生進行共享交流。著重從實地調研的方法研究去剖析:
①掌握實際設計項目流程之外,熟悉調研分析的圖示圖解的方法(見圖11)圖形是人類通過視覺形象傳達的一種特殊語言方式,基礎課程創意思維訓練的方法以及信息可視化的方式延伸至項目實操部分在信息整合的環節也突顯作用。
②讓學生選擇偏好的空間類型,結合課堂知識點與要求進行實地調研,整合調研所獲得的信息。
③將信息利用圖示圖解的方式進行剖析呈現,從前期調研、策劃到后期設計,以策劃書的形式展現其整體方案設計思考過程。
④從主題聯想發散的方法開始代入后期設計方案中探討空間體驗設計。
圖形創意是人類思維具有共識性的傳播圖樣,它的特點就是求新、求奇、求異、真實、有思想、重邏輯,側重視覺沖擊和引人注目,其內涵是建立在聯想、想象和逆向思維基礎之上的。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揭示設計思維在圖形創意中的重要作用。空間設計專業的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思維發散能力,利用物質媒介包括形態等對“信息”(客戶需求、人文文化、形式主題概念等)非物質內容的傳達,需要扎實的空間設計基礎,圖形創意基礎與概念轉化能力,課程的開設促進了師生對空間設計方法論的探索與實踐,無論是在學校學業探索的過程中,還是今后踏入社會的征程,都有著關鍵的積極作用。以培養空間設計專業學生的空間“信息”轉譯為主導創意思維課程在主修課程中的融入又或是相關選修課的開設,結合特定學生人群的需求的創意思維課堂才能讓學生充滿樂趣,邏輯性強的課程體系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較好的繪圖習慣,并在潛移默化的引導型實訓中掌握高效作出空間設計方案的方法(見圖12)。對其方法的研究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入,期待日后呈現更加優質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