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1世紀“絲綢之路”的倡議下,為了達到跨文化傳播的目的,中外合拍了多部紀錄片。新媒體環境下,各主流媒體與視頻網站平臺聯合出品自制的紀錄片形態在走向多樣,邊界在被逐漸拓展。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被打造成新型IP,在進行敘事與價值觀引領的同時,持續創造著商業價值。《丹行線》作為新媒體環境中影響力較大的“微紀錄片”,是一個值得分析的樣本。本文以《丹行線》為例,在新媒體環境下,思考以他者視角拍攝的紀錄片中的跨文化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52;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8-0114-03
紀錄片是影視文化產品最高級形態中的一種,擁有其他新聞作品與藝術形式難以企及的國際傳播力,是跨越意識形態、縮小文化障礙、對外傳播本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增強跨文化傳播力的有效途徑。在如今的“地球村”中,具有跨越時空、文化、客觀、真實等屬性的紀錄片,已然被提升到國際文化戰略和文化外交的層面。與以往被大型官方媒介組織所壟斷的紀錄片不同的是,如今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逐漸呈現精簡性、接近性、廣泛性、娛樂性等特點,通過大眾媒體、社交媒體、文字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多樣的傳播載體拓寬了國際市場道路,傳播力與影響力逐漸增強。在2019年“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推出的紀錄片《丹行線》,以其獨特新穎的視角展現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文化與藝術上的融合、碰撞,在紀錄片領域史無前例。其在主題選擇、敘事方式、形式與制作、傳播渠道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對國內當下的紀錄片創作以及國際化傳播策略,都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思考與借鑒。
一、主題選擇:他者視角下的世界性話題德國社會學家西梅爾認為,當陌生人進入群體中時,他必須放棄他的一些個性,與群體的普遍性保持一致,才能達成意義的分享。換言之,國際傳播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觀的傳播。世界各地的受眾更傾向于接受與人類生活相關的普適性的價值表達,因此求同思維的運用,會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各地區受眾的認可與接受。國別不同,其文化背景及文化視角會隨之產生不同程度上的差異,紀錄片《丹行線》在創作中選擇靠近世界各國民眾易于接受的主題內容,將旅行中關于“生命”的個體故事作為出發點,落腳到殘障人士的生存現狀、女性的自由、婚姻的選擇以及跨性別者的身份認同等具有普適價值的世界性話題上。人類的本質特征、生活難題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丹行線》的主題中所具有的普適性與世界性,使該紀錄片及其內容在全球范圍內更為廣泛的傳播和交流成為可能。
紀錄片《丹行線》以中國的視角看東南亞國家,聚焦不同文化背景、社會背景中民眾的人生境遇與生活方式,以溫和的方式進行訪問、記錄,在樸素中展現平凡人的生活力量,給大眾以療愈效果。該片中充滿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并且積極引領了“真善美”等價值觀。從第一期節目中的“降生”到最后一期節目中的“死亡”,每一期中的片頭,記錄者朱丹都在訴說著自己的出發點,即“為什么活著?怎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又怎樣從普通的生活中汲取生命的養分?”以上關于生命的疑問,不僅僅是朱丹個人對生命的思考,而是全人類對生命共有的困惑。環境和文化的差異更會調動我們對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民眾生命觀的好奇,陌生化的視頻題材搭配共通性的價值觀,個體化影像彰顯出人文傳播的特點,《丹行線》團隊運用國際化視野謀求了跨文化傳播中的共同視角。
二、敘事方式:層層深入的通俗化敘事
文化誤讀是跨文化傳播中比較常見的傳播現象。語言的形成是從思想產生、符號表達、符號接收、意義理解到觀念呈現的過程,是思想觀念可記錄的外化形式。思想與觀念之間的差別,不僅是在符號接收、理解的過程中產生的,從傳播學角度來說,更是符號本身存在的差別。在紀錄片《丹行線》中,編者從他者視角出發,運用細膩的解說詞進行敘事、表達,力減敘事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當此紀錄片在國外平臺播放時需轉換為當地語言符號,匯聚中華文化與豐富情感的解說詞被翻譯為當地語言符號時,解說詞原本的文化張力在編碼、解碼的過程逐漸遞減甚至消失。而編碼、解碼的過程不單單是語言符號之間相互轉換的過程,更是各個文化、民族、歷史之間相互交流、碰撞的過程。
在敘事分析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是“距離感”。在紀錄片《丹行線》中,編者采用在場化的講述方式,記錄者朱丹面對鏡頭進行敘述,并且配以中近景、近景、特寫等鏡頭,縮短了講述者與傾聽者之間的距離,使傾聽者不僅處于被動狀態,觀眾被代入其中且留存思考空間。與此同時,《丹行線》的敘事方式由表及里,符合人類認知事物時的邏輯習慣和遞進思維,更容易使紀錄片具有跨文化傳播的可能。《丹行線》以大自然為背景進行呈現,使受眾在領略東盟國家秀麗風光的同時,給予更廣闊的視角,記錄者朱丹探尋和講述普通印尼小人物的人生故事,通過普通人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展現印尼社會人文真實場景,闡釋愛與創造的積極力量,以小見大,將東盟人民的生活理念及中國人在與東盟人民交流時產生的文化碰撞逐一展現給受眾,引導其重新認知世界。
三、形式與制作:深度化的碎片內容
跨文化傳播法則之一是以雙向溝通為基礎,紀錄片《丹行線》在短短的10分鐘內,將抽象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審美意識等轉化為直觀的故事影像,在影像創作與傳播的過程中搭建了交流平臺,從而實現各文化間的順利對接。《丹行線》團隊充分利用了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利用微距、延時、航拍、水下等特殊攝影方式獲得陌生化的視角。超常規的細節與宏觀畫面適時切換的影像帶給觀眾以新鮮的視覺沖擊,進而增強了紀錄片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影像吸引力。與此同時,在短視頻以及真人秀綜藝節目盛行的今天,《丹行線》的形式與制作中融合了當代綜藝節目的創新元素,在有限的體量中做到從視覺到故事再到精神層面的有效表達。將其與傳統紀錄片中偏流程化制作方式相對比,《丹行線》在創作視野上更加開闊。在場景上也著重突出自然畫面,鏡頭銜接流暢自然,關照人的精神狀態并且傳遞正能量的生活態度,敘事結構清晰完整。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化傳播逐漸成了一種獨特的傳播趨勢和普遍的傳播現象,而大眾化的紀錄片傳播也正在逐步蛻變為一種大眾文化,擺脫其原有的階層局限。
新媒體環境的及時性推動了紀錄片的產業化發展。紀錄片《丹行線》在市場調研基礎之上,根據調研結果,選取其中最受歡迎的方式進行該紀錄片的推廣工作,采用成熟的國際化組織方式,緊緊抓住“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的最佳時機,引導中國制造的紀錄片以走市場的方式進入東盟國家的媒體網絡。在播出之后,《丹行線》團隊不遺余力地進行制作、宣傳、廣告三方面的同步發展,為后續東盟系列的紀錄片提升關注度、引進拍攝資金造勢,為整個紀錄片的產業鏈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并為紀錄片的創新創作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經過這樣的發展變化,紀錄片的創作也必將以市場為導向,制作出符合大眾期待的文化作品。
四、傳播渠道:社交化的播放平臺
據中國網絡視聽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網民使用率為78.2%,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占總上網時長的11.4%,超過綜合視頻(8.3%),短視頻成為僅次于即時通訊的第二大應用類型。我國民眾的網絡視頻使用設備進一步集中到手機上,移動端成為內容播放的主流渠道。移動端的社交媒體向來都是紀錄片傳播的重要渠道,其天然的社交屬性使用戶互動傳播,令紀錄片的傳播力更具黏性,將其中的優質內容實現商業價值的收編。2017年,社交媒體試圖重新布局視頻生態,如新浪微博推出的酷燃視頻,聚焦于專業性視頻內容的生產,為新浪微博上的紀錄片內容提供落地平臺。次年,新浪微博推出了“酷燃”紀錄片頻道,為紀錄片提供了聯合出品、聯合招商、版權采購等多種合作模式。現如今,社交媒體已正式進軍紀錄片市場,紀錄片被植入“新媒體”與“社交”基因。
《丹行線》在新媒體平臺播出時,開設了彈幕、評論,同時跟進微博話題,以上方式均能使制作人員與紀錄片受眾展開即時交流互動。這不但加強了受眾觀看紀錄片的積極性,并且營造出了良好的輿論效果,為紀錄片收視率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輿論基礎。如今國內以國際需求為導向的紀錄片專業化生產體系仍不健全,以《丹行線》為代表的微型紀錄片,其新媒體傳播思路已有很大的進步,但還需進一步加強。新媒體環境下,不只是紀錄片觀看平臺發生了變化,其內在邏輯也在發生改變。中國未來的影視文化產業,與金融、餐飲、旅游、科技等其他產業之間的界限可能會逐漸模糊。隨著紀錄片變現能力的不斷提升,社會資本逐漸將目光著眼于紀實形態,紀實內容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內容引爆點。新媒體環境中的紀錄片形態將具備多樣性,將存在紀實與綜藝、紀實與戲劇、紀實與脫口秀疊加與融合的可能性。
五、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在以紀錄片為載體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國際受眾群體若能夠自覺接受、適應并整合紀錄片影像中的異民族元素,則是一種理想的傳播狀態。近年來,從中國制造的跨文化題材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創作者們已然擁有了在各種文化視野之間自由交融、切換的信心與能力。中國創作的紀錄片正在走向世界,在認知、情感、行為等層面上,與各國受眾群體在全球化進程中進行交流、碰撞。最終,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中的跨文化傳播將達到多元、包容、差異的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1]張璨尹.跨文化新聞傳播中的文化差異和因應策略[D].武漢大學,2011.
[2]張成軍.多元訴求中國紀錄片跨文化傳播題材策略[J].電視研究,2014(7).
[3]郭小平.論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綠色鏡像”與風險治理[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9).
[4]趙鑫.《清明中國》特別節目創新策略研究[J].電視研究,2014(9).
[5]曹暢.跨文化視角下中國人文紀錄片的符號分析——以《故宮》和《解密紫禁城》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3(4).
[6]楊晟.外國人在華拍攝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研究(1949-1976)[D].暨南大學,2017.
[7]邵以丁.渠道為先 協同運營[J].聲屏世界·廣告人,2017(2).
[8]霍悅.短視頻MCN平臺的內容運營與產業鏈打造——以魔力TV為例[J].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2018(6).
[9]張卓,王飛,夏凌捷.跨文化理論視閾下的紀錄片影像表達[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1).
[10]閆文靜.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探析我國網絡媒體對外傳播[D].陜西師范大學,2011.
[11]肖岳.短視頻路在何方[J].法人,2018(9).
[12]陳秀敏.國產紀錄片發展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啟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10).
[13]王博.中國軟實力的提升與政治文化傳播[J].湖北社會科學,2010(8).
[14]姚娜,范紅.面向流媒體業務的軟件定義光網絡負載均衡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2017.
[15]楊琳,申楠.論跨文化傳播活動中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6]袁敏.我國網絡視聽發展現狀及趨勢[D].國家廣電總局監管中心,2018.
[責任編輯:楊楚珺]
收稿日期:2020-03-09
作者簡介:劉佳,女,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東盟跨文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