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源
〔摘 要〕 邵陽花鼓戲歷史悠久、韻味悠長,因具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在湘中、湘西和滇、黔要道等地廣為流傳,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丑行是邵陽花鼓戲中必不可少的行當,無論是表演,還是唱腔,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深受觀眾喜愛,為戲曲表演增添了不少藝術美趣。
〔關鍵詞〕花鼓戲;丑行;表演;唱腔;聲腔;語言
邵陽花鼓戲歷史悠久、韻味悠長,因具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在湘中、湘西和滇、黔要道等地廣為流傳,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該劇種是在當地民間歌舞“對子花鼓”“車馬燈”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的,有著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藝術風格上既詼諧、幽默,又活潑、清新。它最初是小丑、小旦表演的“二小戲”,慢慢變為小丑、小旦、小生表演的“三小戲”,后發展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完善的表演形式。從其發展歷程上看,丑行一直是邵陽花鼓戲中必不可少的行當,深受觀眾喜愛,為戲曲表演增添了不少藝術美趣。
一、邵陽花鼓戲丑行的表演特色
戲諺云:“無丑不成戲,無丑不成班”。丑行不似旦行那般嬌美,不似生行那般儒雅,也不似凈行那般穩重,但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可以增強戲曲表演的娛樂性,還可以起到針砭時弊、警醒世人的諷諫作用,在博得觀眾的掌聲和笑聲的同時常常被大家銘記于心。
邵陽市花鼓戲劇團(現為“邵陽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成立于1950年,劇團第一代丑行有陳明生、石伯勝等幾位大師,過去花鼓戲丑行是以文丑兼(歌)舞丑為主,沒有武丑。陳明生先生以唱腔為特色,在追求幽默風趣的基礎上,常常把唱腔放在表演的首位。他能依據不同人物的性格,采用多種板式呈現出人物形象。如在傳統花鼓戲《趕子牧羊》“肖七”的唱段“四川朵子”中,前面唱三句正板后轉朵子,以數帶唱講故事的形式,說唱自己的人生經歷,花鼓戲風格十足,故事幽默風趣,有效實現了故事的自然推進和發展。石伯勝先生則以做功見長。他在傳統戲《鐵板橋》中演的鐵拐李,上臺一拐一瘸的身段動作和鑼鼓的節奏契合在一起,使觀眾看起“丑而不丑,丑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上臺四句定場詩,把人物的行動線交代清楚后,一句“叫板”——“往她家行走”,開唱傳統曲調“北神調”,奉勸世人莫貪酒、色、財、氣,講述百姓身邊喜、怒、哀、樂的生動故事,使廣大觀眾在輕松娛樂中受到教育,傳遞正能量,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風尚。

二、邵陽花鼓戲丑行的唱腔特點
在邵陽花鼓戲演出中,唱腔占主體地位,其唱腔音樂屬起承轉合的曲牌體,最早的傳統曲調只有正板,就是四小節過門、四小節唱腔等,后因劇情發展和人物情感表現的需要,在正板基礎上擴張形成了起板、慢板、快板、滾板、二流等多板式聲腔節奏,使整個劇情發展更加切合人物形象,展現更加豐滿、得體,逐漸推上了一個新高度,劇目塑造得更加完美。戲諺云:“戲無技不奇,腔無技不美”,在唱腔中把情感、風格、技巧等巧妙結合后,才能達到“甜、亮、脆、美、水”的美妙效果。
1.聲腔特點
邵陽花鼓戲的傳統曲調是聲腔的母體,頗具代表性。但它不是因為起源早、周期長,才被接受和推廣的,而是在聲腔演繹上具有獨特的魅力。不論是旋律、旋法還是韻味,都奠定了花鼓戲聲腔母體的基礎。根據風格的不同,邵陽花鼓戲的聲腔主要有川調、牌子、小調三種類型。
在花鼓戲唱功中有一種唱法叫“雨加雪”,“雨”指的是“真聲”,是在胸腔振動的基礎上有效實現口腔共鳴,讓演唱者能自如地把控其演唱氣息,聽眾自然能感受到深厚而真實的聲音?!把敝傅氖恰凹俾暋?,發聲一般頻率較高,比較靈活,傳出的聲音給聽眾以輕薄飄浮的感覺。例如:在《桃源洞》中,安童唱“鳳凰小妹生得好”一句時就運用了“雨加雪”的唱法,先用真聲唱“鳳凰小妹生得”,再用假聲唱“好”,唱出來的效果特別美,不僅實現了真假聲有效的融合和自如轉換,而且把丑行人物形象展現了出來,富有幽默和情趣性,也不影響原有意思的表達。
邵陽花鼓戲強調嘴皮子功夫,不僅要求表演者咬字吐字清晰,做到“聲中有字,字中有聲”,而且還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咬字技巧,如噴口、垛口、輕重以及打舌等多種表現形式。在丑行的唱腔表演中,吐字技巧的運用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一些關鍵唱詞上要夸張咬字,使用牙勁,強化吐字的力度,但又講究字重腔輕。如《狀元報恩》中,友霖把母親趕出家門時唱“從此莫進我家門”,要加重后三個字的吐字力度,展示出友霖對母親的憤恨、對錢財的貪圖。再如:走場牌子“夫妻雙雙、快快樂樂過中秋”,最后三個字重復唱一遍時,加了一個花舌音“都力容呀”“都力容呀”,丑角的幽默形象瞬間出彩,也把劇中人物的喜悅、興奮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邵陽花鼓戲的牌子聲腔中常常還會使用一些襯詞,用來渲染熱鬧的氣氛、烘托歡樂的情緒或者強調節奏,有潤腔襯詞、象聲襯詞、表情襯詞、哩語襯詞等。《狀元報恩》中,友霖運用的主要是潤腔襯詞和表情襯詞,例如:“八(呀)月十(呀)五中(呀)秋到(吶)中秋到(那合依合海合海),增加了“呀”“吶”“那合依合海合?!?,以此來豐富丑角的唱腔,并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讓唱腔聽起來更加生動、詼諧和幽默。
2.語言特點
戲曲語言屬音樂的范疇,聲調、節奏、韻律、抑揚、快慢,無不在音樂的運動之中。邵陽花鼓戲的語言以邵陽方言為主,加上中原音韻、中州韻,再加上本地大戲劇種祁劇中寶和派的戲腔道白,融為一體,風格獨到,韻味十足。在傳統劇目《老來?!分杏幸痪洹皝砹?,來了,來了”,三個“來了”,使用不同速度,不同的音高,便可聽到巧真的潑辣率真。《狀元報恩》中的另一句“娘老子,我和你的媳婦來給你悔過了”,在聲調節奏上,韻律、抑揚、快慢的處理把反面人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現了友霖這個“倒霉大哥”的風趣幽默。
邵陽花鼓戲是邵陽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百姓的情感,抒發著人民的心聲。邵陽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建團70周年來,通過四代丑行人的傳承創新,在舞臺上成功塑造了成百上千個栩栩如生的丑角形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班人,丑行演員們要努力延續前輩們努力向上的精神,在角色塑造上狠下功夫,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丑行路子”。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李曉理.邵陽花鼓戲唱腔音樂[Z].(1979)內部發行
[2]楊馮國.試論豫劇牛(得草)派藝術的唱腔風格[J].中國戲劇,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