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分析案例運用的時間節點,并提出案例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關注社會熱點、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與課程考核相結合等注意事項。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經濟法 ?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170-03
經濟法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廣泛開設,可以說該門課程是提高經濟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由于經濟法課程涉及的抽象性法律條文繁多,并且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從而導致教與學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將真實、生動的案例引入課程教學,能很好解決這一難題,提高教學效果。
一、案例類型設計
在經濟法課程引入案例教學之前,應當對案例進行精心設計。首先,案例最好來源于現實,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分析。大量的司法案例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進入公眾的視野,這些案例源于生活,與時代發展同步,是教學案例的重要來源。但是,同時也應當看到,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案例,應當要對真實案例進行一定加工,比如適當簡化案例情節,使其與教學知識點更契合,適當調整案例難易程度,讓學生能通過一定的分析完成任務。所以,教學案例應當要源于生活,但又必須通過教師的設計使其高于生活,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案例可以按以下四種類型進行設計。
(一)工作情景型案例
工作情景型案例的運用主要是針對一些在工作中需要實際操作的事務。比如在“合同法”章節中,在講到合同的訂立時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合同的內容,教師如果單純從法條規定的角度跟學生闡釋,諸如我國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八個方面,該規定涵蓋了合同的主要內容,但并不是強制性規定。由于該條款內容達八個方面之多,并且抽象而枯燥,學生記憶起來困難較大。但如果在教學中引入一個工作場景,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工作場景:A公司預計在春節前購進一批年貨作為職工福利發放,經過公司高層討論決定向B農業公司購進蘋果作為春節福利,假設你是A公司采購部門的工作人員,請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擬訂一份蘋果采購合同。學生通過案例代入后,在擬訂合同之前,需要了解合同必須要包含哪些內容,結合蘋果采購這一具體事務,哪些問題需要著重約定,合同的格式應當怎樣處理。在解決了這個案例以后,學生對合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工作崗位上擬訂合同類的文書也會更得心應手,師生對教學的滿意度也會提高。
(二)角色沖突型案例
角色沖突型的案例主要運用于一些現實中常見,但法律規定的處理方式與我們的生活經驗不一致或者不完全一致的案例。比如在講授“代理”一章節中,代理就是代理人在代理權限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法律行為,其產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法律行為。學生對代理本身的理解應當不難,但是當學到代理的類型中的表見代理的時候,難點就出現了。表見代理的難點在于,代理人看似有代理權,但實質又沒有代理權,但與之交易的第三人并不知情,這種代理行為應當怎么處理?教師這時可以設計角色沖突型案例,讓學生通過扮演代理中的不同角色,來進行分析、辯論。在將班級分組后,不同組別承擔不同角色的扮演,一組承擔代理人角色,一組承擔被代理人角色,一組承擔第三人角色,一組承擔法院的角色,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辯論。學生通過激烈的辯論,最后發現,法律之所以規定表見代理為有效代理,是為了更好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案例的引入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法律規定的內容,更深刻地理解了法律條文背后的立法目的。這種身臨其境的辯論,學生對最后得出結論的理解,遠遠超過教師單方的說教。
(三)原因啟發型案例
原因啟發型案例,就是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給出了一個事發的原因,讓學生沿著原因去尋找結果。這種類型的案例多適用于推理性較強的知識點。如在講授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的問題中,可以設置這樣的原因行為:一名10周歲的小學生,每天去購買零食吃,在與商店老板熟悉后,開始向商店賒賬,三個月以后,該小學生賒賬金額高達一千元。商店老板向其父母索要,遭到拒絕。接下來讓學生分析,事情應當如何進展。學生在分析該案例過程中,既需要思考事實問題,也就是商店老板的損失怎么辦,又要考慮法律問題,即小學生的行為在法律上有效嗎?為什么?當學生對事情的發展進行了一番分析和考量后,對民事主體行為能力的法律規定的相關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結果反推型案例
結果反推型案例,是指在案例設計上教師采用結果先出現的倒述的方法,讓學生先接觸一個法律后果,然后再去尋找法律上的原因。比如,顧客在逛商場的時候,寄存的物品丟失了,該損失發生后,應當由誰承擔。那么學生就必須分析這個事情,商場做了什么?顧客做了什么?雙方是什么法律關系?從而分析應當由誰來承擔責任。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用頭腦風暴、發散性思維提出很多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都對應著不同的法律后果,而對不同可能性的分析和判斷,就能極大調動學生投入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積極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可以知道涉案雙方在該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的分配情況,將來學生進入社會也能更好地適應各種角色,合理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
二、案例運用的節點安排
教學案例運用時間節點的設置直接影響著案例教學法的效果,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教材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經常在章節開始前設置一個引入案例,但由于引入案例過于復雜,涉及的專業性問題過多,從而難以對即將學習的學生起到啟發、引入的作用,反而讓人望而卻步、知難而退。因此,不同的案例應當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插入,才能發揮案例教學法的最佳效果。
(一)章節前的案例運用
在開始學習一個章節前,學生往往對所學知識還沒有認識,這時案例運用的主要作用在于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知識的好奇心,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因此,章節學習前的案例設計不能太難,太難的話會讓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方向,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設計得過于簡單也會產生相反作用,過于簡單的案例,難以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那些生活中常見、但又需要一定的辨識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適合放在章節學習前使用。
以“擔保法”章節為例,在學習之前可以設置這樣的案例:甲乙雙方簽訂合同,甲方出售給乙方貨物一批。甲方對乙方的履約付款能力心存擔憂,于是要求乙方支付一定的金錢,以保障合同的履行。請學生思考,乙方會計在付錢時應當將這筆款項寫成“定金”還是“訂金”?這樣的案例,首先是簡單、常見,學生很容易有代入感,其次又需要適當的專業知識進行辨識,能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法律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章節中的案例運用
在章節學習中,教師往往需要對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設置案例,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個時間節點運用的案例應當具有針對性,案例的分析點要能準確指向相應知識點,同時又讓學生能夠對不同觀點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以經濟法中“公司法”內容為例,我國公司法中一個難點問題就是公司設立的投資問題,法律對于不同的投資方式有不同的規定,教師如果直接進行法條講解,會很枯燥,學生難以記憶。教師在講授這個問題時,可以設計一個公司設立的案例,那效果就不同了,如:擬成立甲公司,A股東愿意投資現金,B股東愿意投資房產,C股東愿意投資專利基礎,D股東因為沒有其他財產可以投資,但其有開貨車的技能,愿意以開車的勞務進行投資。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投資方式是否可以運用?為什么?應當怎么運用?學生通過思考、比較,可以逐漸讓答案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正向和反向的反復思考,學生會對“為什么”引出的答案有很深刻的理解。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在后面的其他企業法章節,如“合伙企業法”章節遇到類似問題,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答案。
(三)章節后的案例運用
章節學習完成后,案例的作用主要在于對所學知識的串聯與運用。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當設計難度較高的綜合性案例。綜合性案例必須要將章節中的不同知識點、甚至不同章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融合,讓學生分析,以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綜合性案例分析難度大,適合讓學生分組進行,發揮小組集體智慧,進行充分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整合與運用。同時,綜合性案例適合以模擬法庭、模擬辯論等方式進行,真實的司法實踐活動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同角色的扮演更加能讓學生感同身受。通過綜合的真實演練,學生就能掌握法律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掌握法律知識技能,并運用于將來的工作中。
三、案例教學應當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中熟練運用案例教學法,會大幅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是案例,教師除了必須在案例的設計與運用上下足功夫以外,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案例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關注社會熱點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每天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接觸大量的信息,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會隨著社會生活改變而改變,而法律教學案例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載體,它會與社會熱點問題息息相關,這也讓其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但是,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在案例的使用上忽略了案例的更新,經常用一些陳舊的案例進行分析、講解,這樣容易產生負面效應,學生會因為覺得案例離現實生活太遠,而對案例分析喪失興趣。如何更新案例?如何讓案例內容更吸引學生?其實教師只需要多關注時事,多關注社會熱點即可,比如結合近幾年高發的民間借貸案件,講解合同法與擔保法的知識,結合疫情講解法律對不可抗力的規定及立法意圖等,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能激發學生更強的知識探索欲,也讓課堂更為活潑有趣。
(二)案例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化的各種媒介,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案例教學與微課的制作與運用相結合,將經濟法教學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做成微課案例,供學生學習使用。同時,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典型案例,建立網絡資源庫,供學生自主學習。
(三)案例教學與課程考核相結合
課程的考核既是教師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關注的重要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程考核是教與學的風向標。因此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重視法律案例實務分析,就應當對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突出案例分析與實務操作的比例。一是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傳統的考核側重對法律規定條文的記憶,主要考核學生是否記住了知識點,而如果在傳統考試的題型中加大案例的比例,則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更多注重案例分析,比如在選擇題、改錯題、分析題、寫作題等題型中都加入案例分析。二是將實訓成績納入考核。如在期末運用綜合性案例開展模擬法庭實訓,考核學生的實踐、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并將實訓成績以一定的比例計入期末考核成績。總之,案例教學必須與課程考核相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案例教學法運用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如果能做到精心設計案例內容,合理安排案例應用,就能更好地發揮案例教學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雷松松.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管理類專業應用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1).
[2]周美艷.新編經濟法實用教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3]蔣伽丹.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8).
[4]蔣麗娟,鄧倩蘭.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納稅,2019(10).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經濟法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GXGZJG2017B033)
【作者簡介】陳波秀(1982— ),女,廣西桂林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經濟法。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