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棲宇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因此也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而提升當代高校學生的藝術素養,是面向所有非藝術專業的一種普及性教育,也是一種公共藝術教育,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是以軌道交通特色立校的一所全日制工科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堅持以軌道交通為特色學科,土木工程為支撐學科,以商科類專業為延伸學科的工科類大學。如何培養這類學生的藝術素養,運用“藝術的”眼光理解和看待生活,形成藝術思維和審美情操,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個人競爭力,在探索中發展許多問題值得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高等教育;藝術素養;提升
一、提升藝術素養,以國家政策為導向
2019年4月,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每日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高校需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狀,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為目標。
提出強化普及藝術教育,首先,完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普及藝術教育推進機制。規范公共藝術課程,加強公共藝術課程教材建設,修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
其次,積極探索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鼓勵學校因地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創造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學生特點、教育特質的藝術實踐活動形式。
最后,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微課展示,培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美育精品課程。加強高校藝術社團建設,加大從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選拔、培養藝術團成員力度,帶動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學校藝術實踐活動要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享受其中。
二、構建藝術素養體系,豐富公共課程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為了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的藝術教育。如何構建適應當代大學生普及藝術素養的課程體系,如何具體開展藝術公共課程,以至于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真正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知識,乃至影響學生發現美、認知美、感受美、區別美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經研究發現,目前許多高校適應社會和教育的全面發展,在人文素養的板塊開展了各種各樣的藝術素養課程,不僅開課形式多樣,而且涉及面廣。而我所研究的“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關于藝術素養的體系構建,還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層面。
1、藝術素養類課程建設少,學生選擇面窄。學院自2009年建校以來,陸續開展過一些基于選修課層面上的藝術素養類型的課程,設計層面以音樂類為主,其他藝術門類涉及不夠,學生藝術素養課程選擇性單一。學校對于藝術素養的課程建設意識上,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學生建立藝術素養缺乏一定的引導,往往出現只有感興趣的學生才會去選擇修學這類選修課,并不能起到普及性的通識教育的目的?;谄渌囆g門類,學生更愿意通過參與社團組織的形式進行發散學習,這也只能滿足少部分學生的需求,也不能達到普及性。
2、教學資源有限,課程實踐程度不夠。在課程設置上沒有長遠計劃,導致不能提供充足的教學設備作為支撐,僅有的教學手段導致教學質量落差較大,在課程形式上過于單一,缺乏實踐性,這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期待程度,減少學生學習的熱情。有些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也是理論課較多,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教材不及時更新換代。課程設置的不科學,阻礙了學生的進步。
3、師資力量薄弱。許多人認為,公共普及性的藝術素養課程,因為定義為公共普修課,所以在師資上并沒有那么嚴格的要求。有一定專業背景的老師就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雖然畢業于專業院校,有一定的專業水平,但他們都比較年輕,教學經驗不足,文化內涵不夠導致課堂效果不好。高校對藝術教育的不重視,致教師也不能秉持正確的教育觀,教師只是向學生灌輸理論,而沒有引領學生 感受藝術魅力的自覺。
4、學生重視程度不高。雖然教育部政策性的普及藝術素養教育,在學生層面,基于目前的開課形式,許多學生選擇課程的理由也不同,一部分學生因為感興趣選擇,一部分學生會認為藝術課程簡單好通過并且容易拿到學分而選擇,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課程,只能選擇這類課程而選擇。
以上問題均反映了目前的一些具體情況,可見系統的構建藝術素養課的重要性。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藝術體系,是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重心,在通識教育理念下,藝術素養課程需要堅固的框架和基礎,這不是任何一種藝術能做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據藝術的共有特征,總結出一些通用的規律。從功能上體現,有藝術基礎、藝術鑒賞和藝術創造等方面,包括藝術基本理論、藝術鑒賞方法以及各種實踐技巧;其次從類型上體現,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和文學教育等,細分還有戲劇、影視、小說、散文等具體內容;最后是根據廣義和俠義來區分,藝術教育除了現有的內容,未來還會向其他領域滲透,例如藝術市場學、藝術經濟學等。在藝術素養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的技能與特長,也不是藝術基礎知識的簡單灌輸,而是通過對學生的藝術熏陶,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以較高的人文素養去面對人生中的困境,以開闊的眼界去接受社會競爭。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早在古希臘時期,藝術便被亞里士多德視為一種“自由學科”,它服務于人的閑暇,不以“功利 ”而以“靈魂的愉悅”為目的。
藝術素養是審美知識和技能與審美情趣的統一,是個人對藝術的感受、欣賞、表現、評價和創造能力,以及從藝術的視角理解和感悟生活、審視人生。具體表現為具備基本的美學知識,能夠鑒賞藝術作品;具備基本的藝術技能,能夠進行藝術展示,具備高尚的審美情趣能夠詩意地生活和工作。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對于提升當代高校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融合我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學校的辦學理下,合理設置與安排人文藝術講座及“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 ,建立豐富多彩的學生組織,如文學社、書法協會、藝術團、攝影協會、象棋協會、環保協會等等,可聘請經驗的老師指導,從不同的角度提高學生的能力。不斷拓寬、加大人文藝術素養的教育途徑和影響力,舉辦人素質教育專欄櫥窗 、海報宣傳、師生書畫展、組織演講、辯論、征文寫作等。
只有建設好周圍環境,完善課程體系,再采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才能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乃至提高綜合素質,提升個人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高蕊-2019.06《通識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藝教論壇
[2] 孔成-2013《淺談高校人文藝術素養的培養模式》-素質教育
[3] 王萍-2019《淺議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推進思路》-戲劇之家
[4] 劉虹-2018.01《如何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北方音樂
[5] 于康平-2019《幸福導向的應用型高校學生核心素養與通識課程體系》-許昌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