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文


【摘 要】 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是落實新課改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教師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學效果。而數學學科是教育體系中最為基礎的學科之一,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認識到這一點,以此作為依據,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引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 情境創設;教學模式;初中;數學
素質教育背景下,倡導“因材施教”理念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該教學理念已然成為現階段基礎教學中的主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每個學科在知識傳輸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之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保證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學難度逐漸升高,教師要依據教學難度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情境中實現數學知識的學習。
一、借助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在信息時代,數學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模式的開展,緊緊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同時,教師利用圖畫、視頻等形式向學生直觀地展示數學知識,可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數學知識。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能夠促使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情境中,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關系”一課時,在導入環節引導學生對以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即圓的直徑和半徑。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海上生明月”的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月亮的整個運動過程,從這個運動軌跡中可以了解直線和圓的關系,即從相切、相交再到相離的過程。教師通過動畫讓學生自己總結圓與直線關系的定義,能夠促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知識,同時又能鍛煉學生思考、語言表達、歸納等綜合能力。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地展現數學知識,能夠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
二、積累生活素材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數學課堂開展中,教師要從生活中提煉大量的素材,實現生活化數學課堂。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將生活與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并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實現學習,感悟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可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圖形旋轉”一課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引領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圖形運動知識點,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生活中運用圖形運動知識的現象,學生會對生活中的一些實例產生疑問,教師要引領學生對實例進行探索。為了探究旋轉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向學生展現關于旋轉的知識點,即摩天輪、彩燈、風車等,讓學生進行模擬,從而使得學生發現旋轉與中心點、角度等有關系,并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數學新知識的學習。教師要巧妙運用生活素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點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實現生活與數學之間的緊密聯系,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水平。
三、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數學的學習難度逐漸增加,初中數學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鍛煉,尤其是初中幾何圖形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畫圖、測量、折紙等方式,鍛煉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促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拓展,感悟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充分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要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創建操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職責,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實現數學知識點的探究。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一課時,教師利用課堂導入環節復習一次函數,幫助學生回顧畫一次函數圖像的步驟,借助該函數圖像引導學生理解二次函數,從而將二次函數圖像畫出。教師向學生提問:“通過畫圖、觀察圖像,總結出二次函數的特征是什么?”利用不同的二次函數,根據圖像性質總結二次函數圖形的規律,進而充分理解二次函數知識。教師在數學教學課堂中要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將數學知識點加以掌握。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改變傳統教學課堂,促使課堂教學煥發活力,讓整個教學課堂充滿“數學味”。教師要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同時落實素質教育,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謝家居.創設課堂情境,激活數學思維——淺談初中數學情境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53-154.
[2]周雪芳.創設教學情境 引領自主探究——初中數學“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