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煌
【摘?要】向來很多老師不愿意接班。一來,原有的班級文化與自己的理想設定可能有沖突,彼此之間磨合,時間成本較大;二來,由于有“前任”的存在,要在學生與家長的比對中管理班級,需要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壓力較大。
【關鍵詞】接班;管理;信任
我們學校的專業班,是文化音樂雙優的特殊尖子班。家長們不僅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班主任。帶了這個班級兩年多的班主任因為懷孕身體不適,不得不辭掉班主任工作和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到初一去了。我臨危受命,在開學后兩個月接任班主任。深感榮幸的同時,也誠惶誠恐:孩子們倒是跟我處得還不錯,可是家長們會信任、接納我嗎?
果然,接班第二天我就聽到了“風聲”。有一家長和我同事是好友,私下向他表示擔憂,初三畢業班還換班主任,而且新班主任這么年輕,光抓教學就費勁心思,能有余力管好班級嗎?同事建議我,無需等年段的統一安排了,盡快召開家長會,給家長們“定心丸”。主意是好,可是這家長會該怎么開呢?
一、首要問題,了解你的“家長”需要什么
需要我夸夸其談講述自己前三年的班主任經歷嗎?口說無憑,紙上談兵,沒有說服力。需要段長或者領導來“撐腰”,佐證我確實有能力管理好班級?這樣還是不能完全消除家長的擔憂,還不如用時間來證明。我向原來班主任求教,同事說之前的家長會主要有兩種形式,科任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或者請家長上來介紹育兒經驗。這些家長們有的是高校教授,有的是公司高管,總之文化程度不亞于甚至高于我們人民教師。論班級管理,家長們各抒己見,頭頭是道,只怕總結得比我還到位。結果,被打擊了自信心不說,更加沒有頭緒了。這場家長會的目的,是要讓家長認可我的班級管理能力,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
二、發現問題的的關鍵點,找準班主任在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定位
家長們之所以不信任我,最主要的是認為我太年輕,工作經驗不足,可能會忽視了孩子的成長細節。家長們關心的,始終是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那么,我想班主任扮演的就是連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我哪里需要和這些家長“比育兒賽管理”呢?我只要好好完成我的任務,在學生和家長之間架好一座溝通的橋梁。
三、發揮自身的優勢,幫助家長了解他的孩子
家長會當天下午放學前,我鼓勵孩子們在黑板上寫下給家長的話:“之前就有同學問我家長會要跟家長們說什么,擔心我打小報告。其實我還在犯難呢,我跟你們的爸爸媽媽還不熟,也不知道說什么。對了,你們和他們朝夕相處那么多年,想必更有話說。不如,你們來幫我開這個家長會?”同學們面面相覷,一下炸開了鍋:還有這等好事!沒等我在黑板上題好大字“我們的心聲”,就有些小家伙躍躍欲試了。在幾個“活躍分子”的帶動下,不一會兒黑板就被填滿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家長會在晚上開展,孩子們都回家了。不出所料,家長們一進教室,就被黑板上孩子們的心聲吸引,紛紛辨認自家孩子的字跡,有的還拍照留念。等家長們“聽完”孩子的心聲,我進入班級進行簡單自我介紹,引導這些家長們聚焦這些心聲,“可能有些心聲需要我來幫大家翻譯一下,有人知道‘火鉗劉明什么意思嗎?我們班沒有一個孩子叫劉明,這也不是一個外號”。家長們滿懷期待等我公布答案。“這實際上是網絡用語,在這個視頻火起來之前,先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評論,其實是‘火前留名”。家長們都笑了,這些孩子真的鬼馬精靈。實際上,這個網絡用語我也不懂,是孩子們教我的。我之所以跟他們之間沒有代溝,不僅因為我年輕,更因為我能夠走進孩子們的世界,聆聽他們的心聲,跟他們一起玩一起學。”暗自給自己鼓掌,將“年輕”這個家長們認為的劣勢,轉化成優勢。
我乘勝追擊,“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們的學習,嚴格控制他們的上網時間和娛樂時間。我也感到很放心,你們都是負責任的好家長。但是身處信息泛濫的網絡時代,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難以抵抗住誘惑。大家看下黑板上有哪些共同的心聲?”家長們一下就發現了“不要看抖音”,有兩個孩子特地將其寫得很大。“我們總是以為嚴格要求孩子就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嚴格要求的方法如果不對,反而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叛逆。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而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這句話其實不是我說的,是甘地的夫人說的。希望與家長們共勉。”有理有據,再搬出名人來給自己“撐腰”,應該有助于提升我的形象吧。
最后再表明自己的立場,老師與家長應該統一教育陣線,互相尊重。“實際上,這心聲里最多的是諸如‘別管太多、‘麻麻我長大了、‘不要什么事都替我操心、‘希望聽我的想法等獨立宣言。現階段的成長矛盾其實是孩子渴望獨立自由和家長不放心孩子獨立自由的矛盾。我是一名班主任,不是法官,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矛盾。我所能做的,就是像今天這樣,幫助孩子和家長做更好的溝通,以此促進孩子的成長。所以接下來是‘家長的心聲環節,可以找我私下交流,科任老師們也都在辦公室里等候大家。”終場掌聲雷動,我也終于松了一口氣。
我很感謝這些孩子們,是他們幫我贏得了家長的信任。家長和老師本就不是對立的,而是共同作戰的親密隊友。不管是一路帶班,還是中途接班,我相信,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家長和孩子的需求,明確我們的定位,是與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么在治班管班的路上,又何愁家長不理解不支持呢?
參考文獻:
[1]李根.中途接班班級有效管理的實踐與研究[J].遼寧教育,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