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紅


【摘 要】目的:探討在頸內靜脈穿刺過程中應用淺表多普勒超聲的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36例行靜脈穿刺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n=18),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頸內靜脈穿刺,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聯合淺表多普勒超聲進行穿刺,統計兩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100.00%)和穿刺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5.56%)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83.33%、2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12=1.636,X22=1.600,P<0.05)。結論:淺表多普勒超聲應用于頸內靜脈穿刺中可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時降低穿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予以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淺表多普勒超聲;頸內靜脈穿刺;應用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12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perficial doppler ultrasound on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Selection methods: January019 - December019 routine venipuncture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8),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to take traditional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ed shallow doppler ultrasound for puncture, puncture success rate and related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00.00%)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puncture related complications (5.56%)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83.33%,7.78%),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X12=1.636, X22=1.600, P <.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ficial doppler ultrasound in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unctur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Superficial doppler ultrasound;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application
頸內靜脈穿刺是適用于心臟手術、臨時腎透析患者以及監護病房等患者的一種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盲穿的方法將導管置入到頸內靜脈中,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由于頸內靜脈穿刺也是一種侵入性的、帶有創傷性的操作,在進行穿刺時較易穿刺到頸內靜脈周圍組織,從而導致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如導管阻塞、導管外滲血、臂叢損傷、液胸等,嚴重者還可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恰當的措施提高頸內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是很有必要的[1]。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6例通過頸內靜脈穿刺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從而探討在頸內靜脈穿刺中采取淺表多普勒超聲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36例行頸內靜脈穿刺進行治療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并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18例患者。所選患者均已通過倫理委員會篩選,也已得到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實驗組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齡為28-73歲,平均年齡(48.6±15.8)歲;其中監護病房患者有9例,心臟手術患者有6例,腎透析患者有3例;對照組有10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在29-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1±15.4)歲;其中有8例監護病房患者,6例心臟手術患者,4例腎透析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患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頸內靜脈穿刺,實驗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聯合淺表多普勒超聲進行穿刺,具體操作如下:①將多普勒超聲儀的頻率調至3.0-11MHz,然后用探頭進行二維超聲檢查[2];②將多普勒超聲儀的頻率調至5.0MHz,協助患者平臥,并且使頸部盡可能的后伸。對于比較胖的患者,可在患者肩膀下墊一塊小枕頭;③檢查時,將探頭輕輕放在患者頸部皮膚處[3]。在進行長軸切面的掃描時,應保證探頭于患者的頸靜脈平行,應注意的是,長軸切面的探查和短軸切面的探查應交替進行,注意觀察患者頸部兩側的變化[4];④明確頸內靜脈的位置,測量患者靜脈前壁、中點到皮膚之間的距離,做好標記,然后進行常規消毒。消毒完后再用利多卡因予以局部麻醉,將探頭用無菌護套套好,并安裝好穿刺架,準備穿刺[5];⑤確定穿刺部位,選取14號穿刺針,經穿刺架進針。當超聲聲像圖上顯示穿刺針進入到頸內靜脈時,用針筒回抽,若回抽到的液體為暗紅色,則說明穿刺成功;⑥將導引鋼絲插入到穿刺針內,然后退出穿刺針;在鋼絲的引導下,將導管插入到患者的頸內靜脈內,拔出導引鋼絲,最后用肝素封管。
1.3 評價指標
按照上述方法,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穿刺后,相關并發癥包括導管外滲血、導管阻塞、臂叢損傷、液胸等。
1.4統計分析
及時、準確記錄治療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并通過SPSS18.0軟件對其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結果用n(%)表示;計量資料則采取t檢驗,結果用(-x±s)表示;當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的比較
通過上述方法,實驗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36,P<0.05),具體分析見表1:
2.2 兩組患者穿刺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通過上述方法,實驗組患者穿刺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00,P<0.05),具體分析見表2:
3 討論
現階段,頸內靜脈穿刺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心臟手術、監護病房以及腎透析患者的治療中,一般采用盲穿的方法將導管置入患者的頸內靜脈中,是一種有創傷性的操作。由于頸部血管表淺,并且解剖位置與頸動脈的關系比較復雜,因此在穿刺時會出現誤穿到其他位置的現象,從而導致穿刺失敗,并引起相應的并發癥。多普勒超聲超聲檢查不但操作簡便、安全、顯像直觀且清晰,并且無創傷,可重復操作,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為100.00%,對照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為83.33%,可見實驗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要比對照組患者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36,P<0.05);實驗組患者穿刺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56%,對照組患者穿刺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7.78%,對照組患者穿刺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要比實驗組患者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00,P<0.05)。通過上述結果,我們可認為淺表多普勒超聲應用于頸內靜脈穿刺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應用并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菲.彩超與CT對淺表淋巴結結核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20,36(03):283-285.
[2] 陸昇.分析全景超聲在小器官及軟組織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智慧健康,2020,6(08):6-7.
[3] 遲昆燕.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粗針穿刺活檢的回顧性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02):171-172.
[4] 朱佳婉,孫妍.觀察分析淺表淋巴結結核診斷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臨床診斷意義[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02):140.
[5] 覃寶全.超聲多普勒監測儀引導定位在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