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基于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況調查,發現了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的因素都會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出現就業信心不足、求職標準功利化、職位意義認識不足等問題,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可以通過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就業指導幫扶體系、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積極開拓特色化、個性化就業工作模式等策略,應對如上所述的就業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現已由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并逐步朝良好態勢發展鞏固,即便如此,疫情對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仍造成了一定影響。4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扎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的“六保”任務。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放在了首要位置,由此足以看出中央政府對于疫情之下就業工作的重視。對于在校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來說,就業機會變少、工作待遇降低、找工作變難,嚴峻的就業形勢成為了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而由此引發的就業目標不清晰、就業態度不積極、職業價值觀不明確、就業心理素質不高等問題越發凸顯。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形式,以成都工業學院為主,對全國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之下在校大學生就業心理進行調查,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基本信息;二是學生的就業準備,包括專業技能、通用技能和就業途徑等;三是學生的職業期待,包括擇業影響因素、理想職業、擇業地域、專業認同性等;四是學生的自我認知,包括樂觀品質、成就體驗、受挫能力就業價值觀等。調查共隨機發放問卷300份,因采取網上作答的形式,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對部分同學進行了線上個別訪談。在此基礎上,從當前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入手,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分析,剖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具體應對策略,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勢下,保持樂觀、向上、健康的就業心理狀態。
一、就業心理狀況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調查分析發現,在目前的形勢下主要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就業自信心受挫
疫情影響下的經濟下行、長期居家以及正常學習生活節奏被打亂等客觀因素在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讓他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即不能再求職過程中正確評價和認知自我,認為自己在生理、心理或者能力上不如別人,無法達到求職公司的要求等等。調查顯示,65.08%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目前的就業心態一般,19.05%的被調查者持悲觀態度,13.49%的被調查者持樂觀態度。在對“你認為目前的狀況下導致就業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時,“自身能力不足”、“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和“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形勢很不好”三個選項占比位列前三。在求職過程中,信心受挫的大學生往往沒有十足的勇氣面對求才若渴的用人單位,并且往往不能適當的向用人單位展示自身所長,甚至把自身的長處也變成了短處,從而嚴重影響就業與擇業。
(二)求職標準過于功利化
調查顯示,60.32%的大學生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就業形勢嚴峻,比較擔憂;15.08%的大學生認為前景樂觀,但找工作很難。與此同時,在對待是否愿意去到西部計劃或其他基層工作的問題上,72.2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不考慮”和“看條件,可以考慮”,26.98%和0.79%的被調查者分別選擇了“愿意”和“非常愿意”。在調查“你認為什么是理想的職業”時,41.27%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經濟收入高的職業”,35.71%認為是“能夠繼續深造并且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的職業”,11.11%認為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的職業”,11.91%認為是“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的職業”以及“其他”。調查顯示,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擺脫了以往“80后”大學生迷茫、理想主義的狂人,價值目標和求職標準有著強烈的實用化特點,并且追求經濟收入豐厚、社會影響力較高的職業,更愿意去到發展前景好的大中型城市地區,不愿去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單位工作。在就業壓力巨大、形勢極為嚴峻的今天,過多的追求福利待遇好、生活環境舒適的工作,可能會喪失另一些更符合個人職業發展和國家社會需要的崗位的機會。
(三)職位意義認識不足
職業作為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進而生存于社會的基礎,不僅能提供經濟收入,使人們獲得發展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職業尋找到個人成就與社會價值,以實現人與社會的正向鏈接。調查顯示,大學生在畢業后面臨擇業,考慮最多的因素依次是:(1)工作薪酬和福利;(2)工作單位性質和發展前景;(3)符合個人興趣愛好;(4)自我價值的實現;(5)地域因素;(6)專業對口;(7)社會需要;(8)家庭原因;(9)社會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職業與個人發展及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沒有找到自己的專業范圍、職業興趣、實際能力、綜合素養等與個人職業的結合點,極大一部分學生是從工資待遇和工作單位性質和發展來進行工作崗位的篩選和甄別,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手段。如此一來,由于對自我認知和職位意認識不清晰,會導致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極易形成消極、負面的工作態度,陷入期望值與現實情況不匹配的困境,從而影響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就業心理影響因素分析
在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進行分析時,需要一方面關注當前客觀環境的變化,一方面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所處的宏觀體系中,多角度多維度地進行分析。
在當前客觀環境變化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中,對應屆畢業生消化最大的中小型企業大多遭受了嚴重打擊,企業紛紛實行縮減業務規模、暫停招聘、調崗調薪等措施以降低企業成本。加之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動和聚集,常規的現場招聘會被大規模取消,線上招聘面試大多只是初試,企業根據市場恢復情況才會確定復試時間,大大影響了招聘流程與進度,甚至影響到了非應屆生的實習生招聘計劃。目前,受國際疫情形勢影響,部分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也只能暫時放棄留學事宜,轉向國內的就業市場。
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所處的宏觀體系方面來看,可以從幾個角度來進行剖析和理解。社會層面:傳統的職業評價、社會輿論、社會角色模式等。學校層面:主修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同學朋友的相互影響、老師的引導等。家庭層面:父母的職業、父母的期待、家庭所在地區、父母教育的方式、家中其他成員的影響以及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等。學生自身層面:與求職有關的能力、興趣、性格、自我分析和自我意識等因素。
三、解決就業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就業指導幫扶體系,合理規劃職業生涯
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及時了解市場需求,與政府、行業、企業共同搭建平臺,多方合作開拓創新就業渠道;教學管理部門與專業教師協助學校按照用人單位對崗位需求,調整更新人才培養方式與課程內容,建立時間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完善實踐教學條件等;輔導員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就業心理、專業學習、實踐需求情況,反饋學生意見,確保學生就業職業能力的培養質量。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如重點解讀國家相關就業政策、分析當前就業形勢、進行求職技能的相關培訓等,幫助學生合理選取目前形勢下的職業目標,減少就業心理問題的發生。
(二)轉變觀念,認清就業形勢,走出就業誤區
疫情期間,除了一些特殊的新興行業外,大多數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要正確認識當前就業形勢,端正就業、擇業的心態,精準定位、重點發力,并認清個人就業、事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確定合理的就業目標和擇業標準,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建設緊密結合,走出職業需求不明確、職業標準功利化、職位攀比、職位意義認識不到位等就業誤區,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三)積極開拓特色化、個性化就業工作模式,注重學生就業心理咨詢服務
通過精準摸排,詳細掌握學生就業心理情況,針對性地展開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就業意識不清晰,就業目標不明確的學生要達到一對一幫扶;創新工作方法,增強學生線上求職就業能力,將校園招聘、就業指導等工作由線下往線上轉移,搭建供需平臺,充分發揮校園招聘的主渠道地位作用,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就業服務;重視就業心理服務,通過營造良好課堂氛圍、豐富課外活動的積極體驗、發揮朋輩優勢團隊輔導、關注個體生涯咨詢等,塑造學生積極的認知,培養樂觀的就業心態,調動大學生自己解決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 丁靜,劉寧,90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11)
[2] 張國華.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 出版社 ,2004
[3] 易麗.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作者簡介:唐加(1989—),女,四川資陽人,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