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會芳
[摘 要]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互聯網+”對于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意義重大?;诖?,本文以湖南省為例,探究“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并提出“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對策,以期進一步促進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農村經濟;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1-30-2
將“互聯網+”引入農業經濟發展中,打造“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有助于加快農業產業模式創新,拓寬營銷渠道,促進農業發展,進而加快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借助“互聯網+”更為便利化、實時化、智能化的手段,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和手段,可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 “互聯網+”在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意義
當前,我國的無線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建設發展勢頭迅猛,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1]。互聯網與信息化技術已逐步滲透到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湖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產糧區之一,具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結合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將“互聯網+”引入農村,利用互聯網思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同時,以政府的優惠政策為支撐,利用市場化經濟平臺,發展網絡銷售,打造線上銷售產業鏈,實現農戶足不出戶即可銷售訂單的目標。這既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降低了成本,又打響了線上銷售的第一炮,擴大了市場影響力,提高農戶收入。由此可見,借助“互聯網+”可有效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戶增收雙贏。
2 “互聯網+”背景下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作為著名的“魚米之鄉”,湖南省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呈中上等水平。但湖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地區發展不均衡問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自東向西經濟發展呈下降趨勢。農村發展速度較慢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導致農村發展速度較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未與“互聯網+”有效融合。通過調查走訪可知,鄉政府在推動“互聯網+”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成效甚微,“互聯網+”仍處于起步階段,并未與農村發展有效結合,導致未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二是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2]。目前,農村地區尚未實現信息化全覆蓋,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快遞物流等相關配套設施的發展較為滯后,嚴重影響農業發展。三是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現代年輕人學業有成后大多留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謀求發展,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農村發展。留守農村的村民大多對互聯網不夠了解,不能熟練應用相關的技術軟件,雖試圖開展網絡銷售,卻苦于不會操作,導致信息化發展速度滯后,“互聯網+農業”發展效果不顯著。
3 “互聯網+”背景下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對策
3.1 優化經濟管理體制
作為農業大省,湖南省農副產品產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在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中顯現的短板不容忽視,在傳統模式下,湖南省農副產品大多銷往省內,線下銷售模式占據主導地位,而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管理方式及相關的保障措施已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互聯網具有虛擬性、跨地域性的優點,可以有限的人力應對海量的客戶主體,能真正實現人力物力的有效節省,對搭建線上銷售體系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針對當下實際情況,結合地域特點,優化經濟管理體制,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措施。
3.2 完善物流配送基礎設施
對物流的科學管理是農村開展線上銷售的關鍵之一?!盎ヂ摼W+”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了跨省跨境銷售,拓寬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為農業增收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但是,農副產品保質期較短,對于運輸條件較苛刻,網上用戶下單后需及時運送,部分產品甚至需要冷鏈配送的支持[3]。農村地區位置偏僻,物流運輸成本較高,相關部門應搞好道路鋪設為物流配送提供基礎;在政府牽頭作用下,簽訂保障協議,保證產品的線上銷售配套設備完整;應利用物流體系的大數據化、全智能化特點積極開展線上銷售,實現線上線下雙模式共同發展。
3.3 優化農副產品生產
以新鮮的農副產品為例,由于湖南省地理位置和技術條件的制約,加之農副產品的品種、產地、季節等有所差異,對于配送的要求不盡相同[4]。在生產、選擇、包裝、存儲及配送方面等必須建立完善的制度,結合“互聯網+”優勢,為農副產品銷售提供物流保障。例如,冰糖橙的線上銷售,為保證其質量,相關采摘、保存及運輸過程均應有嚴格要求,要求當天采摘、當天發貨。優化農副產品生產過程意義重大,從專業采摘到加工分揀到冷藏技術使用再到運輸,只有各個環節相互配合,并確保各個環節的作業質量,才能保證農產品的銷量。
3.4 政府引領投資,優化營銷市場
面對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環境,政府需要抓住先機。積極為農村引入電商投入支持補貼,讓消費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利用互聯網實現扶貧增收的目的,讓傳統的農業發揮出不一樣的效果。另外,市場需求量決定農村生產量,傳統模式下的盲目生產導致供需不對稱,易出現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的局面。現階段,優化營銷市場,推廣“以銷定產”的“互聯網+”的新銷售思路,可避免出現農產品無處可銷的問題,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利益,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4 結語
“互聯網+”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農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了物聯網在生產上的應用,促進了線上線下農業與經營的融合,提升了大數據在農業管理中的作用。“互聯網+”現代農業正成為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網+”的逐步完善,將其運用到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中,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擴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力推動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小紅.“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的網絡營銷策略探究[J].中國商論,2020(4):77-78.
[2]孫瑀鴿.“互聯網+”時代下農村電商扶貧現狀分析:以潁上縣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2019(18):45-47.
[3]侯智先.“互聯網+農產業”扶貧模式研究:以湖南省安化縣黑茶產業扶貧為例[J].科技和產業,2019(4):36-41.
[4]袁華蕊,王雪潔.“互聯網+”助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以山東省費縣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