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素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家對于青少年的學習情況越來越重視。就小學生而言,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就是閱讀文章,而閱讀方法的不同決定著學生獲取知識的類別。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基本都是應用灌輸式教學法,對于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和方法教授相對忽視,對于學生未來學習發展極為不利。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應用體裁教學法則能很好解決這些問題,具體應用分析如下。
【關鍵詞】體裁教學法?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8-0061-02
引言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體裁教學法又是諸多閱讀教學法中的一種,主要就是建立在體裁基礎上應用的。體裁教學法最早流行于澳大利亞,是一種將體裁與體裁分析理論自覺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分析不同體裁當作依據,然后從多方面分析探討,推動學生掌握多種語文閱讀結構。將其合理應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能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掌握新的閱讀方法,為學生其它學科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體裁教學法分析
體裁教學法是在體裁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法。體裁本身屬于交際事件中的一類,它的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不同體裁有著各自的圖式結構,不同圖式結構決定了體裁語篇內容和語言選擇完全不同。用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程序語言把交際事件表述得更具通俗化,是體裁教學的主要本質。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貫穿體裁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地認知文本語言特點,掌握文本結構,為寫作奠定語篇基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點分析
其一,情境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性主要體現在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兩方面。教師要創設有趣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構建知識體系,提高閱讀能力,掌握知識在情境中的運用。
其二,文本性。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依托,在小學階段,由于不同年級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和認知水平,所對應的教材特點也不同。以一二三年級為例,此階段小學生處于低中段,課文以故事性文本為主,夾雜有兒歌、詩歌等。針對不同文本,教師要實施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
其三,階段性。小學時期分為低學段、中學段和高學段這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同,思維發展也不同,所適應的學習方法也不同。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抓住不同階段學生的閱讀特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1.教師容易忽視閱讀講解
新課程改革要求要積極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增強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熱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化感受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滲透。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過于強調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將教學課堂全權交托給學生,沒有發揮學生學習中引導者、參與者與組織者角色的作用,導致學生在自主閱讀中一直存在著各種疑惑,閱讀中所獲取的知識不夠系統化,知識結構存在殘缺性,失去了自主性學習活動的價值。
2.教學手段比較單一
在信息化社會中,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受到了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影響,教師開始注重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運用現代化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并沒有突破“單一”的約束,有的教師認為只要運用了多媒體就代表著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學手段的豐富,教案的千篇一律,導致教學失去了創新性與發展性,學生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和心理疲勞,失去語文閱讀興趣。
3.教學內容深度不夠
“閱讀—理解—分析”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固有的模式,在教學中教師習慣追求“標準化”答案,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思維定勢現象比較嚴重。此外,由于小學生年齡的限制,教師往往對閱讀內容挖掘不夠深入,學生只是理解文本的表面層次,對其結構、體裁特點以及寫作技巧把握不夠準確,對閱讀文本沒有形成深層次理解,更不利于閱讀方法的掌握與應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對閱讀文本的深度挖掘,提高閱讀教學價值。
四、“體裁教學法”的優勢與不足分析
1.優勢
運用體裁教學法展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閱讀是一種有規律可循、能夠操作的社會交往活動,有助于客觀理解世界,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觀,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此外,體裁教學法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個相對固定的、可以借鑒和依賴的語篇模式,增強語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為語篇創作奠定基礎。從長遠角度來看,體裁教學法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在閱讀中掌握了文本的體裁的結構和理據之后,可以科學恰當地運用該方法創造出語言豐富的文章,提升寫作能力。
2.不足
體裁教學法由于擁有了“體裁”限制,容易導致教學活動出現濃厚的“規定主義”色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表現出想象力不足,按照已有的模板生搬硬套,長久下去學生會感到此種教學方法的呆板與枯燥,一旦在識別方面遇到困難,會影響閱讀理解的過程。此外,由于體裁的種類比較繁雜,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很難遇到所有體裁類文本,會導致閱讀課教學存在局限性。為此,教師要善于科學運用體裁教學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五、“體裁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古詩詞體裁教學分析
古詩詞有著非常鮮明的韻律、節奏,內容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作業,還有就是描繪山水風景等。在意境上深遠且豐富,能夠讓讀者更好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小學語文教師在詩歌閱讀教學中,具體可以從教育性、趣味性、知識性以及生活性等方面著手,以便進一步豐富古詩詞體裁類型的閱讀教學。
例如在《望天門山》這一詩歌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合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于天門山的景象圖片或視頻,又或者是教師結合古詩詞內容,自己動手進行課件制作,將天門山的景象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給予學生視覺上的沖擊[1]。在學生興趣高漲的時候,教師再合理引入正文,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的表現手法、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等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閱讀學習方法,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記敘文體裁教學分析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中大都是先向學生安排閱讀相關的教學任務,然后讓學生直接進行自主閱讀。這種方式下,學生基本都是漫無目的地進行閱讀,整篇閱讀下來,學生不僅找不到關鍵詞,而且還弄不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教師提問時就是一問三不知。而教師在學生答不出來時,會直接給出正確答案。這樣不僅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而且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著一定阻礙。而合理應用體裁教學法,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以《虎門銷煙》為例,其實根據時間順序進行描寫的,全文結構嚴謹,首尾呼應,而且記敘也清楚有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大家都知道抽煙危害性很大,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制止身邊大人抽煙呢?”這時學生必定會積極開動自己的大腦,并且回答出各種答案。之后,教師便可以合理導入話題:“讓我們看看清末時期,林則徐是怎樣禁煙的”[2]。通過前文的鋪墊,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十分高漲,并積極投入到正文學習中。在課程閱讀完成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如:“銷煙為什么可以打擊到外國侵略者呢?林則徐為什么銷煙?”等。之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二次閱讀。通過這種方式,必定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閱讀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3.議論文體裁教學分析
議論文又被稱之為“說理文”,其閱讀教學主要就是圍繞著論點、論證以及論據這三方面開展。論點主要就是在文章標題、開頭或者是結尾處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對比、講道理以及舉實例等方式進行論證,論證的依據不僅可以是名言警句,而且還能是典型實例。通過議論文體裁教學,能夠很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他們寫作語言的概括性和簡潔性。
以《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文為例,文章中講述了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老總與戰士們一起下山挑糧,但是戰士們不愿意朱老總這么辛苦,便將他的扁擔給藏起來了。然后朱老總親自動手連夜做了一根扁擔,第二天繼續與戰士們一起挑糧。在文章開篇,教師就應該直接亮出論點:“朱德老總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在討論差不多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適時引入正文,帶領學生朗讀體會文章中的道理,這樣能夠很好降低學生的閱讀學習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4.說明文體裁教學分析
說明文也是語文文本的一種體裁,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事物、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主要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或解說事物的發展變化、闡述某種道理、說明事物間的關系等。就小學語文閱讀而言,說明文體裁主要集中出現在中高年級語文教材中,此時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和閱讀思維,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說明文語言。在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說明文的對象來分析對象的特點,理解精神內涵,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和說明語言。比如,在《蘇州園林》的知識講授中,教師就可以運用體裁教學法,首先確定文章的體裁為說明文,然后科學指導學生學習蘇州園林的設計和構造情況,文章為讀者營造出了完美的畫卷,學生閱讀文章后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讓學生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寫作、閱讀策略,提高閱讀學習的有效性。
5.寓言童話體裁教學分析
在寓言童話體裁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文章的“寓”,讓學生清晰理解“寓意于言”,也就是作者描寫了什么事物,通過這些事物說明了什么情況。比如,在《狐假虎威》一課中,教師為學生念出文章中的“狐貍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處走去”這句話,讓學生積極思考探究“為什么是一前一后,這樣的作用是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問題不僅可以鍛煉思維能力,還能深刻理解寓言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
童話故事是作者在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寫出的故事,具有以敘事為主、描寫夸張的特點。教師在運用體裁教學法的時候,應該圍繞文章中的想象與夸張,為學生營造想象的環境,激活學生的思維。比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可以根據小女孩在擦亮火柴后的想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女孩在死前會想到“人死復生”“牛羊會說話”等事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寓言故事傳達的精神內涵,并與創作者傳達的主題和情感形成共鳴。
結語
總而言之,體裁教學法能夠很好彌補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使得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更多地關注自身探索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今后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加強注重體裁教學法的應用,以便更好實現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黃少煥.淺論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課外語文:教研版, 2013(7):28.
[2]王芳. 淺談“體裁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3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