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許亮 許琰 陳志冉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職業化;專業化;職業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G71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145 — 04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與服務、學生突發事件應對、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黨中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輔導員被賦予了重要使命,隊伍建設也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由于歷史原因,輔導員隊伍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師生比不能滿足精細化工作開展的需要,短期內輔導員上升空間遇到“天花板”問題,待遇與工作付出不相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輔導員隊伍的發展。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面臨擴招100萬的新任務,學生生源多樣化使得學生工作的復雜程度增加,輔導員需要采用差異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來應對不同的生源結構帶來的新挑戰。因此,探索出一條符合高職院校的輔導員隊伍建設路徑,是當前高職思政教育領域面臨的新課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1〕。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對人才培養具有關鍵引領作用。堅持立德樹人是辦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中心環節,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2〕。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教育,與普通高等學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培養社會主義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場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對學生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品格的培養,需要將學生培養成適應崗位需求,滿足社會經濟建設要求,上的去、留得住、下的來的技術技能人才。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理論教學的比重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要低一些,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與實踐相結合,需要高職院校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高職院校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牛鼻子”,輔導員是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牽牛人”。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兩支隊伍,一支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另一支就是輔導員隊伍。兩支思政隊伍的工作各有側重和分工,具有不可替代性。輔導員隊伍更加側重通過對大學生的日常管理與服務,面向學生開展事務性工作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更多體現在工作實踐過程中,其開展工作的基礎也是面向學生開展具體的管理與服務工作。高職學生的生源結構特點決定了這類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將會面臨比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更多的問題,且這類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表現出來的顯性問題較多,且問題的多樣性更明顯。如在校期間的生活問題、學習問題及因學習問題衍生的其他方面的問題等。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相對本科院校較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效果不如普通本科類院校學生明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相對較弱。這就需要一支“師徒”模式的輔導員隊伍,通過與學生更為緊密的接觸,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2019年,國務院啟動了職業教育改革方案,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與普通本科教育存在著較大差異。面對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雙高計劃”建設的新要求,高職擴招100萬的新任務,使得高職院校生源結構有所變化。除了通過傳統高考升學途徑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外,還有一些單獨招生、退役軍人、新型農民工、職業農民、企業職工等,這些生源已經深入過社會,其思想領域與傳統學生有所差別,思想可塑性與傳統學生相比存在較大差異,這些都給輔導員隊伍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因此,高職院校更需要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輔導員隊伍,面向多樣化生源開展差異化教育,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承擔起服務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
隨著黨中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視程度的提升,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輔導員數量、待遇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隊伍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更加注重專業教師與學生的配比,在人才引進、人員招聘工作中,常以專業教師為主,對輔導員隊伍的擴充重視程度還不夠。高職院校的輔導員隊伍中,較大比例的輔導員是以專業教師的身份進入學校的,因院系工作需要被安排從事輔導員工作。這些專業教師在輔導員崗位上干滿一屆后,又回到了專業教師隊伍。有些專職輔導員也因學生工作壓力大,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突出,業績難以在短時期內顯現,不能形成有效的經驗積累與傳承,缺乏自身對職業的認同感,也趨向于根據自己的專業轉到學校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師隊伍中。輔導員隊伍人員流動較為頻繁,給輔導員隊伍穩定性帶來挑戰。
面向高職院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也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非思政專業教師進入輔導員崗位,更多的是從事學生事務型工作,這類輔導員在開展學生日常管理時,較多的是機械地執行上級學生工作部門下達的工作任務,應對學生管理中的具體事務。由于他們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論知識儲備不夠,難以將日常學生事務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結合起來,也缺乏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工作中就事論事的居多,就問題談問題的居多,更多是從實踐的角度開展工作,運用思想政治理論專業知識支撐工作實踐的水平不夠。輔導員在解決學生問題時,難以將實踐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也難以運用理論指導工作實踐,育人的預期成效不突出。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兼具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職務職級實行雙線晉升。〔4〕由于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中相當一部分人員是通過專業教師的身份入職的,其所學專業多數為非思政教育專業,所以他們對輔導員的職業認知較少,職業認同感也偏低,職業價值難以體現,職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事業內驅動力不足。通過對比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崗位,這些輔導員對教師崗位的職業期待值要高于輔導員崗位,較低的輔導員崗位職業認同與較高的專業教師崗位職業期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基本上還未出臺輔導員職稱評審相關制度,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時,又難以真正按照輔導員體系實現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其所從事的學生工作業績難以計入專業教師職稱評審評價體系。輔導員參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時,在科研、獎勵、論文等方面與專業教師相比不占優勢,職稱評審委員會難以客觀衡量輔導員在學生工作崗位上對人才培養所做出的隱性貢獻度,導致實際工作與職稱評審“兩張皮”。導員在職能評審時需要比專業教師投入更多精力、產出更多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繼續從事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
輔導員崗位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肩負著培養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的重任。但輔導員在學校享有的待遇與其肩負的使命不相稱,主要體現在:一是輔導員工作壓力大,日常事務性工作繁雜,導致輔導員不能集中精力開展學生工作研究,短期內難以形成研究成果;二是輔導員心理壓力大,面對學生安全、突發事件等不可預知的工作,輔導員心理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遇到學生問題時缺乏有效的解決措施,承受力不夠,自身心理問題排解渠道不暢通;三是輔導員學習壓力大,面對學生思想的代際遷移,輔導員需要緊隨社會發展潮流,掌握學生的話語體系,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知識體系更新。面對諸多壓力,輔導員兼有管理和教師的雙重職責,但在政治待遇方面不能按照管理人員的職級晉升,經濟待遇方面與專業教師在課酬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崗位與待遇不相稱,導致輔導員崗位的吸引力不足,影響隊伍建設長效機制的形成。
針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諸多問題,學校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需要從體制機制、制度建設、待遇保障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才能保障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實現高職院校的育人成效。
參照高職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形式,高職院校可通過成立輔導員隊伍建設指導委員會,研究輔導員隊伍建設相關政策,出臺輔導員隊伍建設相關工作制度〔5〕。明晰輔導員發展路徑,明確工作要求,為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促進輔導員隊伍建設。
1.搭建輔導員雙線晉升平臺,推進輔導員職業化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有關規定,高職院校要結合本學校實際制訂具體實施細則,依據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打通輔導員職級與管理崗位資歷框架,從體制機制層面打通輔導員晉升通道。輔導員晉升職級職務時,應更加注重突出專職輔導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特點,按照管理崗位職員職級實施辦法,綜合考慮輔導員任職年限及實際工作表現,確定相應級別管理崗位等級,拓展輔導員職業發展通道,真正實現輔導員職級、職務雙線晉升,雙通道暢通;實現輔導員政治、經濟待遇雙保障,使得輔導員在有效的體制機制下實現事業成長,促進職業型育人隊伍建設。
2.搭建輔導員學習成長平臺,推進輔導員專業化
高職院校要實現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就需要學校在開展師資隊伍建設時,將輔導員培訓與專業教師培養培訓同規劃、同部署、同實施,建立“崗前培訓、日常培訓、校外培訓、調研實踐、輔導員沙龍”等多舉措輔導員培訓體系。參考專業建設專家工作室建設模式,選拔培育優秀輔導員帶動一批輔導員,實施“輔導員大師工作室創建計劃”工程,通過“傳幫帶”形式推動輔導員團隊專業化發展,促進輔導員團隊加速成長,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從而培育一批輔導員工作研究項目,提升輔導員研究學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構建專家型思政實踐育人隊伍。
3. 建立輔導員工作激勵機制,推進輔導員事業化
事業發展需要不斷地推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事業要高質量發展,就需要一批接一批的輔導員不懈努力,就需要一支穩定的輔導員隊伍。因此,高職院校要構建輔導員聘用新模式,完善學校人事分配制度。學校學生工作部門要與人事部門聯合制訂輔導員遴選、考核相關制度〔6〕;建立競爭性聘任機制和考核激勵辦法,提升輔導員特殊崗位津貼標準;將輔導員召開主題班會、心理健康談話、就業指導等納入輔導員教育教學工作量核算,按照相關制度、程序,與課程教學同等地位一并計算工作量;將輔導員表彰納入教師表彰序列,選派優秀輔導員到其他高校掛職鍛煉,建立跨學院交流任職機制,加強多崗位培養,激發輔導員工作潛能,確保育人隊伍穩定,推進輔導員事業發展與育人工作的融合。
高職院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認識不盡相同,同一個學校不同輔導員隊伍的自我認知也不同,而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與學校是否能開展高質量的學生工作則基本一致。輔導員需要對自身的職業有正確的認識,也需要學校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措施,促進其自我認知。
1.做好示范引領,提升職業榮譽感
教育部每年都在全國范圍內評選“輔導員年度人物”,各省也都有相應的表彰激勵舉措,讓這些輔導員起到榜樣帶動作用。作為輔導員隊伍建設主體,學校學生工作部門要充分發揮輔導員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拓展輔導員典型人物宣傳渠道,體現他們的職業價值,從而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地位,增強輔導員的職業自信,提升輔導員的榮譽感,促進輔導員的自我認同,促進他們將自我感知職業榮譽感轉化為開展高質量學生工作的內生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