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飛
摘 要:如今,中華民族正在邁向偉大復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積極的樹立起文化自信,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而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則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文中,就文化自信對新時代高校育人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為更好的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支持。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大學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源泉。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歷史歲月,并非一蹴而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彰顯出文化自信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何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斷代的文明,由此可見傳承下來的文化底蘊之深厚,價值之高尚。新時代,黨中央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民族正大步邁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時代征程中。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園地,擔負著為國家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文化自信的提出為高校育人指明了方向,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思想引領
(頂層設計)思想是心靈的啟迪。高校大學生正處在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思維活躍是新時代大學生的顯著特征,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正確的思想引導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思想引領是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石,對高校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關鍵作用。高校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源泉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類文化共同構建了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頂層設計,文化自信的提出為新時代高校思想引領工作提供了總抓手,部署了育人方向。
(正確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孕育的優秀文化構筑了中華文化的主流。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是文化自信的實踐者,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參差不齊的文化輸入對大學生的辨別能力提出了挑戰,高校緊緊圍繞文化自信這一培養方向,可以更好地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性自覺,面對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時,從深層次方面有一個衡量標桿,同時可以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做出正確的判斷。
(牢牢扎根)文化的形成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張岱年先生提到文化所培育的精神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階級、種族、時代的界限。由此可見,植根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影響力深刻,影響范圍廣大。同時,文化自信的培養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將文化自信持久進行下去。文化自信的形成不僅對高校在思想引領工作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會產生持久性的、有價值的影響,讓學生在成長階段中始終保持著正確的價值觀,接受學校正確的思想引導。
二、價值追求
(提升文化認同感)當前,大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到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夠更加直接地對文化做出比較。通過比較,不僅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理解本土文化,又能接受國外的輸入文化,學會求同存異。同時,文化作為一種“根”,伴隨著人的成長。大學生階段思維活躍,更喜歡接受不同種類的文化,但同時缺乏對文化的判斷,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出現對本土文化的動搖。文化認同的提升需要時間的積累,同時也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調試,文化自信的培養,可以推動大學生提升文化認同感,使文化認同更加具有方向性。
(增強核心凝聚力)弗洛姆曾指出,文化是人的第二本能。這個“本能”決定了人的社會存在是一種文化存在。由此看出,文化的熏陶實實在在地滲透于國家和民族的血液中,決定了國家和民族區別于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基因。高度的文化自信代表了生存在相同文化環境的人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能增強大學生的深層凝聚力,更能增強大學生的持久凝聚力。從根本上把高校學生凝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并將所凝結成的力量發展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驅動力。
(促進文化繁榮)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等在當今21世紀深入發展,各種文化碰撞更加頻繁。繁榮本土文化,離不開高等院校的文化傳播和交流。高校應僅僅圍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的培養。相反,文化自信的持久影響力為高校文化繁榮注入了強盛的精神基因,是高校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當前,黨中央提出的三類文化是國家文化發展的主流,是大學生當前增強自信的源頭支撐。同時,文化自信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堅定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大學生在對外交流過程中能夠更加直觀的體現出來。因此,文化自信的培養必定能夠繁榮高校文化,讓本土高校文化走出去。
三、實踐參照
文化自信不單單是一句口號,它與植根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一方面會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另一方面卻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首先,文化自信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正確的實踐路徑,對高校學生的學習和行為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對高校文化功能的實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將優秀文化融入到校園中去,以此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來引導學生對文化進行分辨和鑒賞,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梳理正確的思想文化觀念和道德觀念。文化自信反作用于高校文化,更多的是通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更好地、更深層次地理解文化。只有真正的做到自信,才能更好的接受文化帶來的價值。其次,文化自信為高校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堅實的內生動力。文化是人們在從事勞動實踐、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創造的,凝結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是人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通過歷代人不斷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堅定了現代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肯定。培養高校學生文化自信,是為國家培養又紅又專良好青年的前提保障。最后,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程度可以說直接關系到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的程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成果,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育人的全過程,對今后培養新時代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豪感的大學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當前,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文化強國的新時代,高校乃至全國更加需要通過文化自信增強大眾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自信,從而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高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通過文化自信武裝學生頭腦,對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丹.分析高校文化育人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及其工作機制的構建[J].智庫時代,2020(11):111-112.
[2]王晶.文化自信視閾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價值意蘊與邏輯理路[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01):111-113.
(作者單位: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