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在信息技術時代發達的今天,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激發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興趣,從而引導其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音樂,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是中學音樂教育的一大課題。為此,我們通過對某普通高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只有引導學生積極感受和鑒賞傳統音樂,提升學生的鑒賞興趣和審美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的認可感和自信心。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鑒賞;傳統音樂;民族自信心
習總書記在2014年9月召開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大會”上提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傳統音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中學時代是學生審美觀念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時期,而中國傳統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在增強學生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責任感,建立中學生文化自信心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解中學生現有的音樂常識,以及欣賞中國傳統音樂的潛在興趣,筆者對山東某高中2018年新入學高一年級4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 問卷設計
本次的調查問卷中,共由8個部分組成,其中包括:中學生的家庭情況(如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音樂知識),共22個變量;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情況,共18個變量;音樂欣賞的類型(可多選),6個變量;欣賞音樂的方式(可多選)4個變量,欣賞音樂的態度(單選)4個變量;欣賞音樂的目的(可多選)7個變量;欣賞傳統音樂存在的問題(可多選)5個變量;不喜歡傳統音樂的原因(單選)5個變量,以及對中、西方音樂知識的調查,共40個變量。
二、問卷分析
本調查問卷由單選和多選題組成,采用匿名方式填寫,參與調查學生共有350人,獲得有效問卷309份,現對調查結果進行一些“透視”和分析。
1、在調查情況表中,我們發現除了學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外,學生在課下聽音樂的方式中,使用頻率最高、使用時間最長的欣賞媒介是使用手機通過互聯網在線聆聽音樂。
2、 學生所欣賞音樂的音樂類型,除了在流行音樂方面出現聚合性,對其他音樂體裁也有所涉獵。我們從調查表中可以看出,他們除了熱衷于通俗性、新奇性和娛樂性的流行音樂外,對輕音樂和搖滾樂等樂曲也有所涉獵。另外還有一些中學生反映,雖然對中國傳統音樂聽不懂,但還是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們,指導其進行欣賞。
Q11:您欣賞音樂的類型(可多選):
3、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在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尤其是傳統音樂知識缺少認知。
三、問題分析
通過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大多數學生從小耳濡目染,且從小學到中學都有音樂課的教育,因此對音樂還是具有一定的感知力的。但高中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任務較重,音樂鑒賞課的課時量偏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欣賞音樂作品的時間很有限,且教材的教學內容往往與學生日常欣賞的音樂類型脫節,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因此不能夠對學生學習和聆聽音樂的興趣具有導向性。但學生目前已養成的、通過互聯網聆聽音樂的方式也有它的弊病:(1)學生會在選擇音樂上會存在一些隱患。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健康文化的傳播會影響很多年輕人的審美和心理健康,音樂本身對人性的陶冶、智慧的啟迪、思維的擴展、身心的健康等益處都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對中國文化因為不了解,從而有了蔑視或排斥的感覺,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力。(2)因為網上聆聽音樂相對來說屬于較為封閉的個人行為,所以學生在聽音樂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封閉起來,缺乏與其他人的交流,加上目前中學生音樂普遍沒有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學生只能對音樂產生感官性的愉悅刺激,不能很好地把握音樂作品風格和內涵,更無力進行音樂的本體分析,因此欣賞音樂對他們來說,只是起到娛樂作用,且目前的欣賞方式有可能導致他們產生性格的內向和孤獨感。
2、流行音樂依然是中學生欣賞的主流音樂,除此之外,學生還喜歡聽旋律感強的輕音樂和節奏感強的搖滾樂,聽傳統音樂只是停留在生活中一些喜聞樂見的民歌和民族器樂合奏上,對于如何欣賞傳統音樂,學生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和興趣。可見,音樂在中學生藝術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只集中在“審美愉悅”功能和“娛樂”功能上,音樂本身對人性的陶冶、智慧的啟迪、思維的擴展、情感的表達等功能都得不到應有的體現,更談不上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認同感和自信心了。
3、中學生對欣賞傳統音樂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中學生缺少有關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很多學生在調查中表示,他們不喜歡中國傳統音樂,而實際情況是,因為他們對中國傳統音樂接觸得太少,因此本能地對此具有抗拒心理。另外,有些中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在心理上有疏遠的現象,他們認為傳統音樂的表現方式有點“土”,旋律感和節奏感不強,有些歌曲用方言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所以引不起注意力,這說明對中學生進行傳統音樂的普及和介紹是必要的。
四、 解決辦法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如何利用互聯網,尤其是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輔助性的音樂教育,籍此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欣賞興趣和欣賞能力,拓寬其鑒賞范圍,提升其審美能力,是目前較為重要的課題。為此,筆者筆者特提出以下解決辦法,以而解決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1、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型教學模式。“線下”是指學校的音樂鑒賞課,“線上”就是互聯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微課,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既解決了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單一、老套的問題,又能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合作學習的喜悅。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欣賞音樂,既符合學生已有的欣賞習慣,又可以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碎片時間相結合,無疑將給中學生欣賞音樂、提升音樂鑒賞力帶來方便。此外,利用互聯網的交互作用,老師可以通過“點贊”、留言等方式和學生互動,教師可以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實時了解學生課下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網絡平臺的推送內容和推送頻率。
2、“投其所好”,恰當引導。利用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學中的“移情”現象,讓學生先欣賞他們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進行“導入”,然后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欣賞我們要講授的音樂。比如,通過王力宏的流行歌曲《花田錯》,引導學生欣賞京劇《花田錯》;通過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引導學生欣賞原汁原味的蒙古長調等的方式,豐富學生的傳統音樂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音樂欣賞品味。
3、調整授課內容,合理利用時間。在高中音樂教材《音樂鑒賞》的基礎上,精選適合學生自學的中國傳統音樂代表曲目,利用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手段,提高他們欣賞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幫助學生構建中國傳統音樂的認知結構。合理利用學生放學后、吃飯時、睡覺前等時間,推送中國傳統音樂代表曲目,讓學生科學、有效地使用手機,同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將原本封閉式的在線音樂欣賞模式,轉變為互動、開放式的欣賞,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結語
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的集中體現,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與載體。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藝術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藝術欣賞品味。縱觀時下的音樂課堂,信息時代的帶來,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為學生接觸多元化的音樂提供一個自由廣闊的平臺。因此,筆者認為:在正視和尊重學生已形成的音樂欣賞模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主動式介入、“移情式”引導、互動式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學生從流行音樂等較為單一的音樂欣賞模式,轉變為兼容并蓄、有廣度、有深度的浸入式欣賞。如果教師按照中國傳統音樂的具體分類,設定較為完善的推送計劃,分門別類地介紹各種傳統音樂類型和曲目,并及時與學生互動溝通,那么假以時日,學生在浸淫式的音樂輸入過程中,自然可以提升其欣賞興趣,逐步構建起傳統音樂的知識結構,自然可以提升其文化自信力,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參考文獻]
[1] 朱美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6期.
[2] 陳琦《高校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工作與對策研究》西南科技大學2018.
[3] 馮素華《社區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現路徑》《科技風》2019年22期.
本論文為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院課題《“互聯網+”條件下音樂鑒賞課對促進中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JXY107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第九中學,山東 棗莊 2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