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豪媛 董德兵
摘 要:政黨內部治理成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能否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內部治理同黨的建設、國家治理、自我革命緊密聯(lián)系但又存在理論概念和分析框架上的鮮明差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核心目標,以嚴為主基調,以黨的政治治理為統(tǒng)領,以思想治理和制度治理相結合為基本方式,以黨內政治生活治理為基礎,以作風治理為切入口,以腐敗治理為關鍵,取得了突出成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要著力解決好如何增進內部治理的廣泛共識,減少治理成本,如何保持對治理環(huán)境變遷的敏感度,提升精準把控能力以及如何走出內部治理的兩難困境,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治理;內部治理;治理效能
中圖分類號:D26;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8-0052-12
作者簡介:朱豪媛,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董德兵,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學研究部教授 (上海 20009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時代命題,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以一次中央全會專題研究部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了黨的內部治理效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能否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要求,探尋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的邏輯理路和寶貴經驗,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政黨內部治理: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新課題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尤其是蘇東劇變以后,諸多大黨老黨先后喪失執(zhí)政地位,這給中國共產黨帶來巨大沖擊,也促使人們分析傳統(tǒng)政黨治黨方略的成敗得失,思考新型管黨治黨模式。特別是改革開放作為一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給中國社會各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所處環(huán)境、使命任務、運作機制、治黨方略也經歷了歷史性變革,“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能否在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中保持有效的組織力量存在,成為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韓福國:《開放式黨建:協(xié)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而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西方治理理論逐漸成為熱點,帶給人們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思考路徑。國內學者在研究評介治理理論的基礎上,將其引入政黨研究領域,政黨治理研究逐漸興起。
學界政黨治理的研究現(xiàn)狀呈現(xiàn)明顯的階段性。第一階段,是從21世紀初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國內政黨治理研究聚焦于論證將治理理論引入政黨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其內涵。據(jù)筆者掌握的資料,將治理理論引入中國共產黨研究首推王長江教授。他從分析“善治”對現(xiàn)代政黨變革的影響入手,深入分析了現(xiàn)代治理與中國共產黨的適應性變革參見王長江《現(xiàn)代政黨執(zhí)政規(guī)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364頁;王長江:《政黨現(xiàn)代化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高民政、姜崇輝、徐峰等學者明確提出“政黨治理”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初步界定參見徐峰《現(xiàn)代政黨治理芻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1期;高民政、姜崇輝:《大國治理與大黨治理——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解決的重大課題》,《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1期。。姜崇輝考察分析了五大政黨的興衰成敗的歷史教訓,認為政黨治理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課題參見姜崇輝《大黨治理》,時事出版社2009年版。,并以剖析政黨規(guī)模與黨力“負和化”現(xiàn)象為切入點,指出政黨治理是大黨老黨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姜崇輝:《大黨治理探討——主要以規(guī)模為視角》,《社會科學論壇》2012年第8期。。王萍則初步探討了政黨治理軟件要素和硬件要素之間的關系王萍,姜崇輝:《政黨治理中的“軟件”要素分析》,《浙江學刊》2009年第3期。。
第二階段,是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之前。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大時代課題之后,政黨治理的研究對象逐漸明確,研究成果漸次增多,研究領域逐漸拓展。如關于“政黨治理”的概念,有學者將治理概念沿用至政黨理論領域,有學者將政黨治理與黨的建設、黨的管理混淆使用,甚至將其理解為“治理整頓”敖小茂:《中國共產黨治黨問題研究》,蘭州大學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5頁。。從治理理論的延續(xù)來看,有學者將政黨治理理解為如何運用政黨外部力量對政黨進行治理,有學者將其理解為政黨對自身的治理,還有學者將其理解為黨際關系治理,不一而足。同時,學界也對政黨治理的內在邏輯和結構組成進行了深入研究。政黨治理涉及治理主體、治理客體、治理方式、治理機制、治理結構、治理資源、治理效能等多方面的內容。周敬青從意識形態(tài)、組織凝聚、黨內民主、防治腐敗、制度規(guī)范五個方面分析了治黨的基本維度周敬青:《執(zhí)政黨治黨理政的理論分析新范式》,《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羅峰從思想建設、黨內民主和廉潔三個方面解剖了黨內治理的實踐羅峰:《轉型期中國的政黨治理:生成、資源與框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趙曉呼、倪明勝認為需要從多元共治化、制度理性化、民主透明化、技術現(xiàn)代化、區(qū)域網絡化和組織效能化五個維度構建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政黨治理體系趙曉呼、倪明勝:《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政黨治理體系的建構》,《天津日報》2014年11月17日。。劉紅凜認為政黨治理的目標指向在于實現(xiàn)科學治黨、從嚴治黨、民主治黨的統(tǒng)一劉紅凜:《科學治黨與從嚴治黨的當代契合與有機統(tǒng)一》,《理論探討》2014年第5期。。齊衛(wèi)平教授認為需要把治理理論引入政黨組織規(guī)模問題研究齊衛(wèi)平:《政黨治理視角下執(zhí)政黨組織規(guī)模問題的思考》,《江漢論壇》2014年第7期。。此外,還有學者總結梳理了國外政黨治理的經驗及其借鑒意義趙宬斐、彭帆:《后危機時代:政黨提升治理能力的策略與路徑》,《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當代世界課題研究組、李軍:《國外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1期;程浩、樊樹才:《國外政黨嚴格自身治理的做法和經驗》,《理論探討》2016年第1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至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了全面從嚴治黨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何認識全面從嚴治黨和政黨治理的關系,成為學界的研究焦點。吳桂韓認為,從嚴治黨屬于政黨治理范疇吳桂韓:《政黨治理與全面從嚴治黨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 年第2期。。賈紹俊、邸乘光認為,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黨參與的黨內治理過程賈紹俊、邸乘光:《全面從嚴治黨與黨內民主關系初探》,《學習論壇》2016年第9期。 。仲偉通認為,全面從嚴治黨遵循著政黨治理“依主體、循法治、行善治”的內在規(guī)律仲偉通:《政黨治理視域下全面從嚴治黨的發(fā)展路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 年第4期。。劉紅凜則從政治治理的主線與目標、重點對象、責任落實、制約因素、治理模式等方面總結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規(guī)律劉紅凜:《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遵循》,《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4期。。劉建軍從黨的領袖、黨的紀律、特權治理、權力的制約與監(jiān)督機制、黨的政治基礎鞏固和家風培育方面來闡釋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黨內治理部署劉建軍:《政黨治理的中國方案——貫徹落實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三重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王艷珍基于政黨治理視角指出全面從嚴治黨需要解決價值觀念、治黨途徑與機制、治黨內容評估機制、治黨主體力量與環(huán)境等方面的問題王艷珍、顏俊儒:《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域下全面從嚴治黨效能提升的路徑研究》,《理論探討》2016年第3期。。同時,學界圍繞完善政黨內部治理的動力機制參見李斌雄、張銀霞《基層黨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及其問責機制探討》,《探索》2016年第1期;韓喜平、鞏瑞波:《邊界與效度:政黨內部激勵活動的原則論析——以中國共產黨黨內表彰活動為例》,《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年第4期;夏從亞、車景華:《關于構建廉政模式轉換的現(xiàn)實動力機制的思考》,《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5期。和治理機制參見劉漢峰《全面從嚴治黨條件下黨內柔性治理問題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馬長山:《全面從嚴治黨的法治之維》,《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1期;肖金明:《論通過黨內法治推進黨內治理——兼論黨內法治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邏輯關聯(lián)》,《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田芝鍵:《法治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與黨內治理法治化研究》,《探索》2016年第2期。等問題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總體上看,學界關于政黨治理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充分體現(xiàn)了對治理理論的借鑒吸收,反映了對現(xiàn)實問題的高度關注,同時也顯示出學界對政策話語的過度追隨參見敖小茂《中國共產黨治黨問題研究》,蘭州大學2018年博士論文,第20-21頁。。盡管現(xiàn)有研究已經高度關注現(xiàn)實,但是對于中國共產黨黨內治理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實政治的內在邏輯等問題仍然缺乏關注,且呈現(xiàn)出碎片化、分散性特征,其根源恰恰在于對現(xiàn)實關注度高而分析深度卻不夠。因此,應當立足于“兩個大局”的現(xiàn)實要求,立足于黨的歷史使命與長期執(zhí)政地位,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立足于管黨治黨的顯著成效與突出問題來分析治理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內涵,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的內在邏輯、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實現(xiàn)路徑以及內部治理機制的構建和制度完善等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的理論淵源和實踐邏輯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為整個國家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狀況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狀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說到底,關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覺”《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頁。。十八大剛剛結束,習近平同志帶領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面見中外記者時,就強調“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己存在的突出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頁。,“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首先把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要辦好”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從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總結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世界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政黨演變的教訓,都揭示了一個道理:只要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不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就出不了大問題,就能夠跳出歷史周期率。”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求是》2019年第19期。
在共產主義者同盟建立之前,馬克思、恩格斯著重探討的是“無產階級為什么需要自己的政黨、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政黨”的問題。共產主義者同盟建立之后,尤其是在指導歐美各國建立鞏固工人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則著重探討解決“怎樣才能建設這樣一個政黨、怎樣才能發(fā)揮它應有作用”的問題,無產階級“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成為一個階級來行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5頁。,這是“獲得自身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新型政黨應當是“強大的有組織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頁。,以先進科學理論武裝,能夠為無產階級提出正確的斗爭綱領和策略,只有這樣的政黨才能擔負起領導工人階級運動的歷史使命。從領導改組正義者同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到第一國際時期一系列建黨實踐,再到第二國際時期指導民族國家建黨,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為建立這樣一個政黨而努力。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頁。。工人階級政黨建立之后,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就成為馬克思、恩格斯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首先,無產階級政黨必須以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理論基礎,這是“任何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內根本不容討論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頁。。其次,對于一個群眾性大黨來說,充分的黨內民主是發(fā)揮全黨積極性,培育新黨員,消化各種非無產階級成分,揭露并戰(zhàn)勝腐化分子的基本條件。針對各國黨組織建設中的問題,恩格斯提出,應當按照黨章規(guī)定按期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堅決實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和黨內平等原則,讓黨員批評和監(jiān)督黨的干部,“既然在一些資產階級政黨里,毫不客氣地向黨的領導人追究黨內責任都是司空見慣的事,那么工人政黨自然更應當做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頁。。
列寧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政黨學說同時代條件和俄國國情相結合,提出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把無產階級政黨治理理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十月革命之后,布爾什維克黨成為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核心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執(zhí)政黨。黨的基本任務已經轉變?yōu)殪柟毯瓦\用新生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根本性的轉變,對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組織、思想、作風等方面提出了新課題新要求。列寧首先提出了“不通過共產黨就不可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5頁。的重要歷史規(guī)律。其次他認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了,黨的工作方式方法也要進行根本的轉變。此外,列寧認為加強思想建設是保持黨的性質和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的重要一環(huán),特別是不應當放松而應當結合建黨實踐搞好黨的思想建設。最后,列寧強調要健全黨內民主,認真實行黨的選舉制、報告制和監(jiān)督制,使黨員充分地行使民主權利,鞏固黨的意志統(tǒng)一和行動一致。嚴格黨員標準,提高黨員質量,是列寧提出的執(zhí)政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原則。列寧從俄國黨的實際出發(fā),指出工人階級政黨不追求黨員的數(shù)量,而注意提高黨員的質量,“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在無產階級政黨執(zhí)政之后,列寧提出延長預備期,嚴格黨員入黨條件,對于擔任各種領導職務的黨員,必須嚴加要求。
“政黨只有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不斷調整戰(zhàn)略策略和加強自身建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英\]艾倫·韋爾:《政黨與政黨制度》,謝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越來越多政黨都根據(jù)自身所處環(huán)境和條件的變化,調整組織機構、運動機制、活動方式,以滿足環(huán)境需要和人們的政治需求。這表明,政黨現(xiàn)代化已經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進程。
政黨現(xiàn)代化,意指政黨為了適應客觀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使自身結構、功能、機制和活動方式不斷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過程。政黨是政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處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政黨,歸根到底,是不同的社會階級、階層或集團參與政治的工具。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和民主意識不斷提高,都對政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政黨習以為常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體制機制、意識形態(tài)都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要求,適應整個現(xiàn)代化的要求,不斷改革完善黨的組織運作機構,探尋更為有效的運作機制和活動方式,是每一個政黨都會面臨的難題。
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方位、發(fā)展階段、黨員規(guī)模、組織結構、領導體制、執(zhí)政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諸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實現(xiàn)長期執(zhí)政,就必須善于總結借鑒各國政黨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深刻把握“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的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深刻認識政黨內部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努力探尋新時代政黨內部治理方略,以黨內治理現(xiàn)代化引領政黨現(xiàn)代化和國家良序善治劉先春、柳寶軍:《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域中的政黨治理》,《學術探索》2016年第5期。。
近些年來,中國共產黨全力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同時,與國內外形勢任務相比,與黨的初心使命相比,黨的領導弱化、黨的組織渙散、黨的紀律松弛、黨的宗旨淡化、理想信念動搖、黨內政治生活渾濁、管黨治黨寬松軟等問題突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4頁。。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和破壞性,黨面臨的“四大考驗”是長期復雜的,“四種危險”是尖銳嚴峻的,“四個不純”是突出頑固的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求是》2019年第19期。。尤其是“一段時間里、一些領域中腐敗易發(fā)頻發(fā)多發(fā),反腐敗斗爭形勢復雜嚴峻,一些貪腐分子胃口之大、數(shù)額之巨、時間之長、情節(jié)之惡劣,令人觸目驚心!甚至多個地方和部門出現(xiàn)了‘塌方式腐敗”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82-183頁。。一些深層次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一些老問題存在反彈回潮的因素,又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頁。。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危及黨的執(zhí)政地位。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必須自身過硬”《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怎樣才算過硬,就是要敢于進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內,敢于刮骨療傷,敢于壯士斷腕,防止禍起蕭墻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求是》2019年第19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黨要不斷強化內部治理的根本意義所在。
三、治理理論與政黨內部治理
治理概念在國內外學術界及各種國際組織中頗為流行,并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政黨治理源于治理理念和治理理論在政黨研究領域的運用和拓展。因此,準確把握政黨內部治理的內涵就需要從把握治理概念開始。
盡管基于不同的背景、現(xiàn)實需求和政治考量,治理的概念具有較大差別,但仍存共識性的內涵界定和實踐指向:強調認同、效率、責任、透明、互信、協(xié)商、合作;主張多元主體的協(xié)調配合;區(qū)別于傳統(tǒng)單向度的統(tǒng)治,治理更強調過程的雙向甚至多向度;主張正式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在治理中的作用。換言之,治理理論試圖超越傳統(tǒng)的政府—市場二元分析范式,找到既能克服傳統(tǒng)等級命令官僚制的弊端,又能克服純粹自由市場崇拜,更好發(fā)揮二者作用的“第三種選擇”。
20世紀90年代開始,治理理論逐漸拓展到國家、政府、社會、企業(yè)等多個領域,先后形成了國家治理、企業(yè)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等理論。進入21世紀,治理理論拓展至政黨理論,就是政黨治理概念。考察現(xiàn)有研究成果,學者主要在兩個維度使用政黨治理概念。廣義的政黨治理涵蓋政治自身治理、對政黨的治理以及黨際關系治理參見徐峰《現(xiàn)代政黨治理芻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1期;王小穎:《一些外國政黨提升治理能力的做法及面臨的挑戰(zhàn)》,《政黨研究》2014年第3期;羅峰:《轉型期中國的政黨治理:生成、資源與框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狹義的政黨治理指的是政黨內部治理或自身治理參見高民政、姜崇輝《大國治理與大黨治理——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解決的重大課題》,《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1期;仲偉通:《政黨治理視域下全面從嚴治黨的發(fā)展路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4期;尹德慈:《公共治理視角中的“政黨治理”》,《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2期。。本文在第二種即內部治理的意義上使用政黨治理這一概念。
盡管學界對政黨內部治理內涵的界定相差較大,但存在幾點共識。從主體上看,都強調政黨治理由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共同參與高民政、姜崇輝:《大國治理與大黨治理——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解決的重大課題》,《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1期。;從客體上看,都強調黨內治理對象是黨內精英、黨的組織和黨員陳家喜、黃惠丹:《論政黨治理視域中的全面從嚴治黨》,《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3期。;從治理資源上看,都強調黨內治理主要依靠意識形態(tài)、制度體制、組織資源、公共政策尹德慈:《公共治理視角中的“政黨治理”》,《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2期。;從治理方式上看,都強調協(xié)商、合作、互助等方式。政黨內部治理與黨的建設是聯(lián)系緊密但又意義不同的兩個概念。如上文所述,政黨內部治理更強調主體互動、資源配合、方式多樣、責任明確、信息透明,黨的建設的內涵一般有“大黨建”和“小黨建”之分。所謂“大黨建”,指的是政黨為了加強黨的領導、改善黨的執(zhí)政進行的理論和實踐活動葉篤初、盧先福主編:《黨的建設辭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而“小黨建”指的是黨的自身建設,也即政黨為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葆執(zhí)政地位而開展的各項工作王韶興:《政黨政治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頁。。從中可以看出,兩者緊密聯(lián)系而又差別明顯。首先,黨的建設和政黨治理的目標都在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其次,政黨治理和黨的建設在主體、動力機制、主要資源、方式機制、內容領域上大體趨同。二者的主體都是黨自身以及由黨內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構成的黨的組織體系,二者的動力都來自于黨的歷史經驗、現(xiàn)實考驗、長期執(zhí)政的需要,二者的主要資源都是意識形態(tài)、組織體系、優(yōu)良作風、黨員干部、規(guī)章制度,二者的內容和領域高度重合,黨內治理的內容就是黨的建設布局涉及的領域。再者,黨的建設是政黨治理的現(xiàn)實基礎。黨之所以能“長期執(zhí)政”,是黨的建設長期以來不斷加強、協(xié)調統(tǒng)一、齊頭并進的結果。當前階段我們黨所處的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的廣泛、復雜的變化,要求黨的建設引入治理理念和理論,強化黨的建設重點領域的黨內治理。正因為存在黨的建設的戰(zhàn)略需求,才有了黨內治理的現(xiàn)實需要和具體舉措。最后,政黨治理是推進黨的建設的戰(zhàn)略重點。“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必須永遠關注的客觀存在,是一個永恒課題,而“政黨內部治理是黨的建設的當代形態(tài),它的變革對政黨發(fā)展而言具有實質性意義”參見敖小茂《中國共產黨治黨問題研究》,蘭州大學2018年博士論文,第2-3頁。。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新時代中國國家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深刻變革與重大創(chuàng)新。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xié)調的國家制度。”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治理體系內含政黨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同樣包含政黨治理的支撐。
一方面,政黨內部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前提、動力和關鍵,“政黨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工具”[美]羅杰·希爾斯曼:《美國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鵬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27頁。。中國國家治理不同于西方國家治理的根本之處就在于領導力量的不同。在國家治理體系這個由眾多子系統(tǒng)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中,中國共產黨處于核心和中樞位置,故而“治國必先治黨”便成為我國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的邏輯必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3頁。。所以,只有治理現(xiàn)代化的政黨才能肩負起領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政黨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從治理對象來看,包括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涉及的逐個領域;從治理主體來看,包括領導力量也即黨的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等組成的有機系統(tǒng)。這實際上是將黨的治理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的框架之內。因此,政黨必須通過自身治理調整結構、調試功能、調節(jié)運作,以自身的現(xiàn)代化引領國家治理的現(xiàn)代化。
作為馬克思主義革命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對象不僅包括外部世界,也包括“革自己的命”。不同于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設計以及兩黨或多黨通過選舉輪流上臺執(zhí)政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決定了黨內監(jiān)督在監(jiān)督體系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因此,以自我革命精神祛除黨內存在的危害和妨礙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諸種弊病,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長期執(zhí)政而不懈怠的根本保證。不同于一般的變化、修正,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自我革命是黨進行自我批判、自我揚棄以排除肌體毒素、保持肌體健康與活力的過程,是對黨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是黨永恒不變的內在基因,驅動黨不斷推進自身治理。概而言之,“自我革命”主要是從政黨治理給黨所帶來的變化的劇烈程度而言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給黨帶來的“革命性鍛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真正實現(xiàn)了內部治理的“升級換代”。
基于以上對治理理論的回顧分析和對相關概念的辨析,本文認為,所謂政黨內部治理,是指政黨運用治理理念和治理理論,運用協(xié)商、合作、對話等多種方式,由黨的組織體系各組成部分共同參與、交融互動,確保黨的集中統(tǒng)一,優(yōu)化組織結構,創(chuàng)新意識形態(tài),提高黨員質量,提升吏治水平,嚴明紀律規(guī)矩,凈化政治生態(tài),懲治黨內腐敗,制約權力運行,從而提高管黨治黨效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進而實現(xiàn)黨的歷史使命。
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的邏輯理路
打鐵必須自身硬《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黨內外社會環(huán)境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著眼于“進行一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7年第1期。,基于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課題,圍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始終貫穿嚴的主基調,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以嚴肅和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為載體和平臺,以強化黨內監(jiān)督為根本保障,把內部治理置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大局中予以布局和謀劃,取得了“全面深刻、影響深遠、鼓舞人心”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頁。的變化,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力加強理論武裝,夯實理想信念基礎。中央政治局帶頭加強理論學習,先后組織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現(xiàn)代科技等多個學科領域的43次集體學習,尤其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作為學習重點,為全黨作出了表率。中央明確要求各級黨委理論中心組、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同時,抓好堅定理想信念這項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將其作為干部教育和黨內政治生活主題,把集中學習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緊密結合,推動全黨學習教育常規(guī)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既從思想教育上嚴起來,又從制度上嚴起來”。黨中央把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作為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任務來抓,要求全黨必須尊崇黨章,健全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和具體規(guī)定,堅持制度治黨和依規(guī)治黨相統(tǒng)一,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提高制度的權威性和執(zhí)行力。通過持續(xù)努力,黨內治理效能明顯提升。
第五,以黨內政治生活治理為基礎。黨內政治生活是解決黨內問題的“金鑰匙”,是廣大黨員、干部錘煉黨性的“大熔爐”,是純潔黨風的“凈化器”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48頁。。所以,黨內政治生活是黨內治理的基礎和關鍵,抓住了這個要害,就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貴在經常、重在認真、要在細節(jié)”方針,明確要求全黨必須遵循黨章,嚴格執(zhí)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防止市場經濟商品交易原則帶到黨內來,真正讓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來、實起來、活起來。黨內政治生活沒有文化的支撐,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針對一段時間以來黨內突出存在的宗派主義、山頭主義、圈子文化,黨中央下決心治理,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黨內政治生態(tài)明顯好轉。
第六,以作風治理為切入口。回顧十八大以來的黨內治理路徑,可以看出,黨中央以作風建設、反“四風”為小切口,推動整個作風建設和黨的形象好轉,為黨內治理向縱深發(fā)展創(chuàng)造氛圍、贏得支持。“四風”問題,看似是小問題,實則是黨內問題的根源。“黨內存在的其他問題都與這‘四風有關,或者說是這‘四風衍生出來的。”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4頁。“四風”問題違背黨的性質宗旨,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作風治理開局起步,把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聚焦治理“四風”問題作為切入口和突破口,就是要起到“徙木立信”習近平指出,“不要老是喊狼來了,最后大家疲沓了,覺得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混一陣子、挺一陣子就過去了。今后幾年,每一年都要提出一些要求,目標就是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參見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頁。的作用,久久為功,馳而不息,這樣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黨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頁。。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首先身體力行,見事見人,上下互動,執(zhí)紀問責,結合實際,層層跟進,形成作風建設的強大勢場。當然,也要清醒地看到,“貫徹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只是開端、只是破題。八項規(guī)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頁。,是共產黨員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同時作風建設極易反彈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頁。,因此“不可蜻蜓點水,不可虎頭蛇尾,不可只是一陣風”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62頁。,關鍵在“長”“常”二字上下功夫,把作風建設融入日常、融入平常、融入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構建了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1+20”制度體系,出臺了一批配套制度。幾年來,中國共產黨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作風建設,“四風”問題得到有力整治,黨風政風全面好轉,正可謂“八項規(guī)定改變中國”。
第七,以腐敗治理為關鍵。中國當前最大的危險是腐敗胡鍵:《懲治腐敗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年第2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事關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到黨風廉政和反腐敗斗爭,將其視之為黨長期執(zhí)政的最大威脅 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反之,化雪融冰也絕非一日之功。反腐敗從長期看,需要制度根基,而在當前,需要的更是勇氣和定力。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堅如磐石的意志,從指標入手,首先致力于減少腐敗存量,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和跨境治理,形成強大震懾。其次,從被動的不敢腐,發(fā)展到高度自覺的不想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欲速則不達,甚至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不敢腐,靠強力反復形成的震懾;不能腐,靠扎緊制度籠子;不想腐,靠教育靠信念靠理想。三者有序推進,共同作用。此外,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既打老虎,又拍蒼蠅,堅決懲治群眾身邊的腐敗行為和不正之風,讓正義的陽光鋪灑在百姓身邊。最后,圍繞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政治承諾——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堅決斬斷伸向扶貧和民生領域的“黑手”,并開展打黑除惡活動,堅決掃除侵害群眾權益的黑惡勢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增強對黨的信賴,厚植黨執(zhí)政的政治基礎。
五、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的未來展望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但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內部治理,是黨能夠一路走來并能一路走好的根本所在。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成效明顯,但遠未到大功告成的時候,黨面臨的“四種危險”“四大考驗”“四個不純”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還不時出現(xiàn)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黨建研究》2018年第9期。。因此,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始終保持思想清醒、意志堅定,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向縱深發(fā)展。
如何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要求,推進自身變革,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亨廷頓所言,“就政治的發(fā)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黨的數(shù)量,而是政黨的力量和適應性”[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為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388頁。。越來越多西方政黨以及政黨體制為回應外在環(huán)境刺激而在政治整合、體制創(chuàng)設等方面作出改革努力。政黨內部治理的適應性,也即政黨治理的動力機制,應當體現(xiàn)為政黨組織的結構性適應和功能性調整。所謂結構性適應,指的是政黨主動調整自身意識形態(tài)、組織結構、黨員組成、干部構成來適應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和使命任務的要求。而政黨的功能性調整,意味著政黨不但要適應變化,還需要進行結構功能調整和路徑措施轉換,促使政黨執(zhí)政效能的提高。
當然,以上關于政黨變革動力機制的探討是從整個政黨發(fā)展史,尤其是以西方政黨為分析對象的,但為分析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的動力機制提供了有益借鑒。與其他政黨相比,中國共產黨遵循一些共同規(guī)律,但同時也呈現(xiàn)出自身在理念宗旨、組織架構、發(fā)展規(guī)劃、治國理政等方面的顯著特征。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全新歷史形勢,中國共產黨的內部治理環(huán)境更加復雜,壓力更大,同時標準更嚴,要求更高。然而壓力并不能自然轉變?yōu)辄h內治理的動力,更不必然意味著內部治理能力和效能的提升。那么,是什么因素決定了政黨變革的動力機制?或者說影響黨內治理動力提升的因素是什么?綜合考察政黨發(fā)展和現(xiàn)有研究,本文認為,推進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第一,如何不斷增進內部治理的廣泛共識,減少治理成本?政黨如何應對環(huán)境變革,實現(xiàn)政黨治理現(xiàn)代化往往受到黨內精英群體博弈的影響。出于治理收益的不確定性,黨內應對變革的抉擇并非來自于如經濟人假設的成本與收益之間的理性平衡,而是來自對未來收益的不同預期。也正因為收益的不可預期性,政黨內部往往存在強大的抵制力量,導致動力不足或者應對遲緩,從而錯失變革的最佳時機或者大幅度增加變革成本。一般而言,為使那些希望政黨實現(xiàn)目標的人參與到政黨活動中,政黨主要采用三種激勵:物質激勵、團結激勵和目標激勵。前兩者旨在解決集體行動問題,它采取的做法是為個人參與活動提供一種選擇性的激勵,這種激勵的價值大于參與付出的成本。而目標激勵只對那些不計算參與成本、或在計算后并不在乎這一成本的人才有效。政黨通過目標激勵招募的積極分子受到政黨意識形態(tài)或公共政策綱領的吸引,他們認同政黨的目標,并愿意幫助政黨實現(xiàn)這些目標帶來的集體利益。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寧可得罪少數(shù)人,決不可辜負十三億人”的責任擔當,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鐵腕推進黨內治理,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創(chuàng)造氛圍、積累經驗,消弭了黨內存在的政治隱患,全黨思想、政治、行動更加堅定統(tǒng)一,這是進一步推動內部治理向縱深發(fā)展的共識基礎、目標動力和最大激勵。
第二,如何保持對治理環(huán)境變遷的敏感度,提升精準把控能力?政黨適應環(huán)境的變遷,這并非是說政黨需要應對一切變化,而是指政黨必須應對那些對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使命任務影響重大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政黨必須具備精準把握環(huán)境變遷的能力。如果一個組織不能保持對所處環(huán)境的敏感度,不能精準把握環(huán)境變化對自身變革的影響以及對提升自身能力的要求,它在此方面的競爭力將日益衰竭。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世情國情黨情的判斷更加與時俱進,符合實際。觀世界大勢,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當前世界的變局百年未有,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向前,國際格局深刻變革,和平發(fā)展大勢不可逆轉,“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但同時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變革催生新的機會,但變革過程充滿風險和挑戰(zhàn),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為應對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構想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9頁。。論及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情國情黨情的“一個變兩個沒有變”。“一個變”,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兩個沒有變”,即“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沒有變,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這個國際地位沒有變”。談到黨情,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黨員數(shù)量超過九千萬、長期執(zhí)政的世界第一大黨,如何把黨員優(yōu)勢轉化為執(zhí)政優(yōu)勢,變大黨為強黨?十八大以來黨實現(xiàn)了革命性鍛造,但黨內仍然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從黨的歷史使命看,當前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前所未有地接近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備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信心和能力,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繁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任務需要推進落實,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影響和不確定性,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正是基于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準確判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才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根本性變革。
第三,如何走出內部治理的“兩難困境”,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可忽視的是,政黨內部治理存在不可忽視的兩難困境。一方面,是如何正確對待“適應性”經驗。對于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每一次回應,尤其是面對最嚴峻挑戰(zhàn)的成功回應,會積淀成為政黨的成功經歷被不斷加以總結,并理論化上升為“寶貴經驗”。但也要留意到“寶貴經驗”或者“成功經歷”的功能限度。作為一種組織,政黨“受縛于自身的歷史”。換言之,“即使在以后的歷史中,政黨所處的環(huán)境相比建黨時已發(fā)生變化,但政黨在建黨時所擁有的意識形態(tài)等內容仍會存在,而當政黨進行調整時,政黨歷史則會對它如何調整產生影響”\[英\]艾倫·韋爾:《政黨與政黨制度》,謝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經驗是增加適應性的有益加持,但如果處理不當尤其是不加分析地迷信般崇拜,甚至將其普遍化,則極有可能成為適應性裹足不前的障礙,最終削弱適應性,導致政黨衰落。另一方面,是如何化解“適應性”陷阱。政黨不加區(qū)分地過度回應社會需求,可能會使組織在面對未知環(huán)境壓力和社會需求時更加脆弱。已有的成功回應可能激勵甚至誘發(fā)既有或更多的力量提出新的、更加多元復雜、甚至超出政黨可以滿足程度的利益需求。如果這種需求不斷疊加,組織的調整與適應可能面臨“眾口難調”的“適應陷阱”,稍微不慎,就會引發(fā)民眾的不滿和社會的不安,最終導致政黨的不適應。因此,面臨可能的兩難局面,政黨要么適應過度導致利益需求無法滿足,執(zhí)政地位難保,要么重回“改變而非適應環(huán)境”的老路,最終積重難返。然而政黨與社會并非彼此隔絕的兩個世界。社會多維度的支持帶來治理資源的增加,黨內問題的有效解決帶來治理共識的增長,制度的逐漸規(guī)范成熟帶來治理的穩(wěn)定性,技術的適應掌握帶來治理有效性的提升,中國共產黨內部治理成效必將更為顯著。
(責任編輯:彤 弓 羅 燕)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Zhu Haoyuan Dong Debing
Abstract: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parties is the key to wheth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governance efficiency. Internal governa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arty building,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self-revolution, but there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 the new era,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kes the core goal of upho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ith strict as the keynote, with the partys political governance as the comman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as the basic method, with intra-party politics based on life governance, with style governance as the entry point, with corruption governance as the key, outstand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new era,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rives to solve the three issues of enhancing broad consensus on internal governance, reducing governance costs; maintaining sensitivity to changes in the governance environment, improving precision control capabilities; getting out of the dilemma of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Keywords: Governance;Internal Governance;Governance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