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必博 周濟銘 范學科
[摘 ?要]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百萬擴招等國家戰略和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分析了高職農業產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并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剖析了《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新形勢下《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和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高職 ?農業產業 ?特種作物栽培 ?課程建設
高職《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基本情況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專業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高水平專業群“農業生物技術專業群”的核心專業,該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良好職業道德、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的農業產業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特種作物栽培》課程是該專業目前開設的一門專業拓展課,主要介紹特種作物生產概況及其栽培管理技術。特種作物種類繁多,其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因而在面對不同的培養對象時,其教學內容需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是《特種作物栽培》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的主要特征,也是該課程建設的難點所在。
高職農業產業人才需求面臨的新形勢
近年來,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社會及農業產業的發展均對高職農業產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鄉村振興”戰略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1],“三農”工作要求大力發展面向鄉村需求的職業教育,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二是脫貧攻堅需要培養一支更加專業化、本地化的農業產業人才,為農業產業脫貧長效機制建立并提供人才保障。三是“高職百萬擴招”要求“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2019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3],使農業產業人才培養生源復雜化。四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要求農業產業人才掌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手段、新技術、新材料,具備與新型農業產業發展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質。五是時代發展要求農業行業人才具備更強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總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要求培養一批數量更加充足、類型更加多樣、素質更加優良,與社會發展更加適應、與產業發展更加匹配的農業生產技術技能人才。
新形勢下高職《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的意義及現狀
1.高職《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在農業生產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特種作物是有別于傳統大宗常規作物的新型作物、小雜糧作物、區域性作物的統稱,如甜玉米、魔芋、紫薯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特種作物更符合市場消費需求。同時,特種作物生產具有地域性,收益普遍高于傳統糧食作物,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特種作物通常被作為區域性特色農業產業加以扶持,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扶貧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在高職農業產業人才培養新形勢下,充分發揮《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在新型農業產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市場需求契合度。
2.高職《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高職農業產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來看,《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在農業生產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其根本原因是課程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同地域、不同類型農業產業人才對特種作物栽培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現行的《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上缺乏針對性。二是課程教學方式上未能有效解決新型職業農民、村干部學歷教育等新型農業產業人才培養中的工學矛盾。三是現有課程教學團隊以院內專任教師為主,難以全面準確地把握所有特種作物發展的新動向,無法充分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四是課程現有教學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有所欠缺,尤其是新型作物的數字資源較為缺乏。五是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式等方面與素質教育融合度不夠,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元素還較為欠缺。
高職《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和改革的思路及舉措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刻認識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社會對農業產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充分發揮《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在農業產業人才能力和素質培養中的基礎性功能和作用是《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的目標和依據。新形勢下《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建設和改革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1.構建模塊化課程教學內容
構建模塊化的《特種作物栽培》課程教學內容是提高不同地域、不同人才類型農業產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內容針對性、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特種作物栽培》課程教學內容可按照特種作物種類劃分為若干個內容模塊,每個作物為一個模塊。教學時可根據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培養對象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需求,針對性地選擇應用性強的內容模塊應用于教學,相對應的,一些應用性不強的內容模塊可以去掉。例如安康嵐皋縣為陜西省主要的魔芋生產地,針對安康嵐皋縣的職業農民教育可將魔芋栽培管理技術內容模塊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模塊。
2.打造結構化課程教學團隊
與《特種作物栽培》課程模塊化教學內容相匹配,可通過兼職教師聘任等方式,從地方企業、農技部門、科研院所中聘請高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每個教學內容模塊聘請一名兼職教師,承擔相應教學內容模塊的教學任務。例如魔芋栽培管理技術內容模塊的教學,可聘請安康長期從事魔芋生產研究、對當地魔芋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有深入了解的專業人才來講授。通過此種方式組建結構化的課程教學團隊,形成分工協作的課程教學體系,既緩解了生源增加造成的教師數量不足,又促進了課程教學與地方人才培養需求的高度契合,提升了課程教學效果。同時,該方式更加符合職業農民教育“半工半讀”教學組織實施的需要。
3.建立網絡化課程教學方式
能否切實解決好工學矛盾,與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產業人才培養能否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息息相關。依托地方農業技術人才資源在當地開展課程教學是一條可供選擇的途徑。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工學矛盾,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優勢,采用網絡在線授課或網絡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方式[4]。在一定的時限內,教師通過網絡在線授課,學員通過網絡完成學習任務,甚至課程網絡資源可以向學員開放,不受嚴格的時間限制,學員可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網絡在線學習課程內容及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網絡在線授課或網絡自主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還具有節約資源、降低教學成本的優勢。
4.開發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
網絡化課程教學組織方式的實施有賴于高質量的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及相應的網絡教學平臺。目前,《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已基本完成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網絡混合課程建設,具備開設網絡教學的條件。但從課程教學資源配備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有待提高。下一步應充分聯合相關行業企業,借助行業產業優勢,圍繞農業產業人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要求,共同開發新型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同時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擴大資源覆蓋面,增加資源豐富度,提高資源精準性。此外要深化教材改革,校企聯合開發與課程教學配套的活頁式、手冊式數字化教材。
5.建立課程素質教育新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是提升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5]。《特種作物栽培》課程在農業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要在課程教學中做好素質教育需要進一步將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將特種作物等方面的優秀創新創業案例納入教學內容,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展現特種作物生產的意義、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未來發展的方向等,在使學生掌握特種作物栽培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和思維。同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并且融入素質教育元素,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用農業產業中的先進代表人物和先進典型事跡感染和激勵學生,培養學生愛農業的情懷,使他們堅定投身農業、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年9月26日。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2019年2月19日。
[3]《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gov.cn/guowu yuan/2019zfgzbg.htm,2019年3月5日。
[4]陳琴琴、康昊文、邵云:《在線教學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應用》,《現代農業科技》2016年第21期,第282-283頁。
[5]牟光宇:《素質教育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創業教育優化路徑》,《中國成人教育》2019年第24期,第45-47頁。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楊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