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莉
[摘 ?要]當前處于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變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必須明晰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著力破解傳統高等教育模式面臨的諸多現實挑戰,積極探尋提升和培育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只有這樣才能使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真正落地。
[關鍵詞]轉型期 ?應用型本科院校 ?大學生 ?核心素養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并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應用技術型本科是對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層次的高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旨在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中的“高素質”一詞不能淪為空頭口號,必須將核心素養教育落實在高等教育實踐之中,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回歸教育的本真,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積極致力于開發核心素養框架。我國也陸續發布相關研究成果,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提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1];《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提出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合作”共5項素養。在當前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的背景下,如何界定及培育大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目前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在總結前期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1.人文情懷與精神
諸多學者闡述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情懷與精神,關鍵在于如何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和體悟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積淀[2],從而喚起大學生正向價值追求和形成良好精神品質,并將其真正外化為人文行為和實踐。大則堅守民族氣節與美德、為正義和真理獻身、為國家和社會奉獻力量、力求對人類有所作為等;小則熱愛集體、盡職盡責、幫助他人、遵守公德與秩序[2]。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關鍵在于如何從基礎教育階段被動的、升學的功利性積累轉變為非功利性人文素養的沉淀,使培養出的大學生具備正向的價值觀、科學精神及道德品質等。
2.自主學習能力
美國等諸多國家都將自主學習能力視為核心素養的本質與核心,在整體框架中對其他關鍵能力發展具有引領和觸發作用[3]。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是人的先天特質,是在后天的學習生活中逐漸訓練養成的。尤其強調具體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包含各項認知能力的積極運用及學習動機的自我驅動,可應用于跨學科、跨領域及適應不同類型的社會性工作。此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有助于學生更為積極主動爭取和拓展教育資源與機會。
3.實踐創新能力
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創新精神,創新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從社會管理到現代企業運行,從技術創新到基礎研究的突破,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化人才[4]。大學生不能局限于常規思維和方法,要學會用新理論、新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實踐中的復雜問題。培養“三力兼備”(就業有實力、雙創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的一流應用型本科人才,這樣其才能成為社會變革時代的引領者和賦能者。
4.審辯思維能力
審辯式思維如今受到諸多國家前所未有的關注,認為發展審辯式思維對學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并將其納入核心素養模型。審辯式思維是創新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核心職業勝任力和職業競爭力[5]。有學者用“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進行了概括,即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敢于提出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獨立思考并給出自己的判斷,理性分析、不斷反思;以復雜、多維的視角審視問題,在多維空間中“包容”不同意見[5];勇于付諸行動并坦然面對行動的后果,承擔自己的責任。核心素養與一般素養的根本區別在于其關注的是最關鍵的品格和最核心的能力,而不是面面俱到,聚焦于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和高階能力,應充分發揮核心素養的撬動作用和輻射作用,從而為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賦能。
應用轉型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
普通本科院校如今正處于向應用型院校轉變的關鍵時期,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同時,一定要避免走向“重技輕德”的誤區。對大多數本科院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而言,轉型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
1.重“才”輕“人”的功利化培養觀念盛行
錢穎一教授明確指出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在“才”的維度上“均值高、方差小”[6],意即中國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與其他國家同齡人相比平均水平較高,而出類拔萃的創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卻是鳳毛麟角。二是在“人”的維度上“均值低、方差大”[6],意即在人的素養和價值方面平均水平較低,飽受文明程度和素養水平低的批評,素養低、人格低的現象比比皆是。當前教育更多的是關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卻較少關注育人及人本身的價值問題,如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幸福等超越經濟發展本身的問題[6]。脫離了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根本,無異于本末倒置。
2.教師本位的教育模式未能發生根本性轉變
傳統高等教育模式在本科階段依然以教師為中心,容易把講課變成知識的堆砌和羅列,忽視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主體性發揮、個體成長和個性差異。究其原因:一是教師沒有關注到學生自身的興趣、認知規律和自我內心發展,學生未能足夠重視及了解如何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二是移動互聯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社會思潮沖突與碰撞、知識碎片化等現象,課堂上演教師和手機的“人機大戰”,即使留住學生的人卻留不住學生的心,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與現代教育目的背道而馳。
3.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與教育教學模式對接失衡
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多數院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基于種種原因并未能落實到位,而且對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作用也微乎其微。轉型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便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絕不應只是以實用性專業知識傳授為主,或者僅僅側重于專業課程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高等教育首要目的是培養人,而非“有用的機器”。盡管短期看來實用的專業技能較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直接上手工作,然而從長遠考慮,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發展后勁不足,無法適應社會的急劇變革及多樣化要求,導致學生的發展模式和水平趨同,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4.審辯式思維是當前教育的短板
古往今來,無論是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蘇格拉底的“未經審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還是約翰·杜威的“我們不從經驗中學習……我們從反思經驗中學習”,其實說的都是“審思”“反思”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而當前在這方面對學生的訓練較少,多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這不僅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還造成學生缺乏懷疑精神和反思精神,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6],妨礙了學生審辯式思維能力的發展。課程內容涉及學生的審辯思維、創新能力等高階思維能力的比重過低,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思考甚至不思考,更難有深度思考、分析評價和邏輯推理,而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比較低的。
提升和培育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選擇
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是一項持續性的艱巨任務,不應止步于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也是不容忽視的,核心素養教育必須始終貫穿其中,否則會前功盡棄,事倍功半。
1.脫離傳統職業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桎梏
儒家文化中的“崇道輕藝,重德輕技”價值觀念雖失之偏頗,但當前職業教育絕不能走向“崇藝輕道,重技輕德”的另一個極端。從事教育就要脫離功利主義觀念,傳統應用型人才重能力、輕素養的培養誤區應盡快調整。核心素養培育與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三全育人”價值理念高度契合,都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的根本任務?!顿Y治通鑒·周紀一》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立德樹人培養的是德才兼備、協調發展的人,不是“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術而奢談人文的邊緣人”,而是完整的人[7]。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明確大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先育“人”再育“才”。
2.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真正落實
核心素養提出的本質是教育哲學的本體性回歸,即回歸到基于人本位的教育本體論[8]。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巧為善教者也”,即“不教之教”。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成長,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課程教學體系中,使學生從“消極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從而進行自我建構和創新知識。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謹記核心素養蘊藏在自主學習之中,學生將知識和思維方式在不同領域進行遷移,對自身學習行為進行反思,更好地自內而外展現自己、服務社會。
3.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關鍵
很多發達國家和重要國際組織研制和發布的核心素養框架,幾乎都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核心價值來追求[9]。創新創業教育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在高校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儼然成為重中之重[10]。根據有關院校經驗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規律,通過構建創新實驗實訓、創新創業選育和創業孵化三級漸進式平臺,實現對學生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到創新創業能力的漸進訓練,三級平臺以任務驅動方式實現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的有序對接,為學生搭建創新實踐的舞臺。
4.為發展審辯式思維營造良好的環境
《禮記·中庸》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廣博地進行學習并進行知識積累是審辯思維能力形成的前提。大學教育不應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其中涵蓋分析、評價、推論等過程,通過主動訓練后形成審辯性思維能力,順應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而教師要做的一是“授之以漁”,幫助學生培養理性思維習慣,而非受制于“理所當然”或囿于“慣性思維”;二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幫助學生形成開放的心態,對問題考慮多種可能性,告別標準答案或唯一答案;三是適度給課堂“留白”,給學生彈性思考空間,從而使其得到思維的拓展和升華。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10期。
[2]王文奎、王玥:《大學教育語境中的“人文”和“人文素質”釋要》,《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年第6期,第41-49、118頁。
[3]郭文娟、劉潔玲:《核心素養框架構建:自主學習能力的視角》,《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3期,第16-28頁。
[4]楊志成:《核心素養的本質追問與實踐探析》,《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第14-20頁。
[5]謝小慶:《審辯式思維》,學林出版社,2016年。
[6]錢穎一:《教育不能重“才”輕“人”、有“教”無“育”》,《陜西教育》(綜合版)2015年第4期,第36-37頁。
[7]肖華:《應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樹人探索》,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8]楊志成:《核心素養的教育本體論歸因》,《中國教育報》2017年4月5日。
[9]成尚榮:《核心素養的核心——核心素養有關問題的討論與澄清》,《中國教育報》2017年1月11日。
[10]劉春成:《創新創業教育提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16日。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