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及及各部門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我國公共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文化館是國家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載體,在新時期如何應對挑戰,引導、規范文化志愿者服務,是文化館及文化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時期;文化館;文化志愿者;志愿服務;創新策略
就目前而言,一般文化館在編人員總數較少,特別是農村或是較偏遠地區,往往專職人嚴重匱乏,這就需要各省市文化館、各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文化站、社區等組建招募具有專業素養、同時認真負責的文化志愿者隊伍,繼而建設完善覆蓋面廣、層次深的文化志愿網絡,緩解當下群眾對文藝普及要求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員不足的矛盾。
日照文化館是國家一級文化館,現有在編職工31名,自主招聘人員30名,近些年來,日照文化館文化志愿者團隊日漸壯大,參與開展了多項公共文化服務宣傳、推廣、全民藝術普及進校園、進社區和進農村等活動,并在2016年,日照文化館志愿者服務隊入選文化部文化志愿者服務典型。以下將以日照文化館為例,探討文化志愿者服務發展實踐,以期為我國公共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以及志愿服務發展提供一點思路。
一、加強文化志愿者服務頂層架構
文化志愿者服務自成體系,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內容多,工作難度大,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文化館管理者高度重視,全局著手,統領全局,加強文化制原則服務的頂層架構。首先是協調各相關部門之間,使其溝通順暢、配合默契、分工明確,形成公共文化服務合力,推動文化志愿者服務發展。其次,政府相關部門主導下,引領文化館做好文化宣傳工作,如專題知識講座等,了解群眾缺乏哪方面知識,想要獲得哪方面的藝術培訓和指導,繼而有針對性的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再者,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文化志愿服務深入農村和偏遠地區,以削減城鄉統籌視域下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異。如文化館除了定期送文化志愿服務到農村外,還可以與農村當地文化站建立定點服務關系,培養一批當地的文化志愿者,以點帶面,遵循文化志愿者就近服務原則,不斷提升文化志愿服務水平和效果。
二、構建高藝術素養和服務水平的文化志愿隊伍
首先,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手機短信、微信、宣傳橫幅、宣傳海報、宣傳畫、互聯網等多渠道,多形式,廣泛招募文化志愿者,以滿足公益文化志愿服務需求,年齡范圍從18周歲至60周歲之間均可申請參加,招聘單位擴大至社會團體組織、文化藝術行業中的企事業單位、有文化藝術特長的社會人士,文化藝術專業的高校在校學生,專業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及自愿為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的文化愛好者和組織者等。其次,應盡可能的提高志愿者準入門檻,盡量招募身強體健的中青年志愿者,既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技能,又同時具有無私奉獻、吃苦耐勞,愿意為公益文化事業繁榮和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的良好思想品德。之后,文化館應加強對文化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建設,規范志愿者考核制度,采取“先培訓后上崗”的方式,建立包括初級、中級、高級等不同層級的培訓制度,由館內具有豐富經驗的志愿者對志愿者團隊進行老帶新輔導,并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交流討論會,或是組織專門的文化藝術干部和骨干對志愿者團隊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政策解讀,志愿服務意義宣講,上課模式、課程安排、課程內容,以及針對山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培訓等等,提升志愿者授課水平、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保證文化志愿服務落到實處。
三、“互聯網+”背景下建立志愿者服務信息平臺
首先是志愿者的招募、申請和資料分析利用,即志愿者通過掃碼日照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在線填表信息,申請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系統中留存記錄每一位志愿者的詳細資料,包括就業經歷,志愿者服務履歷,特長等,以方面根據不同項目對館內登記的志愿者進行最優化安排和動態管理,確保每一個志愿者都能最大程度的發光發熱,推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其次建立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庫,詳細記錄每一次文化志愿服務團隊成員、經費募集過程來源以及使用流水,項目進度時間表,項目完成效果等等。最后應豐富志愿者服務信息平臺中相關培訓內容,即開通網絡培訓渠道,將志愿者每次討論交流、培訓、研討等活動以文字、語音、視頻、照片等資料形式上傳,以便志愿者可以打破時空地域限制,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持續不斷的獲得進步,提高文化志愿服務質量和水平。
(四)加強文化志愿者服務保障工作
文化志愿者服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很多較好的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因資金不足,如無法支付至偏遠鄉鎮的交通費、教材費等而無法實施。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發揮引導作用,切實承擔起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職責,在政策項目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和優先安排,可以設立文化志愿服務專項資金,同時鼓勵、扶持文化館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的時候,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或是通過志愿者參與、愛心捐贈等方式吸納社會力量。其次,文化館和相關政府部門應完善組織架構和相關管理激勵制度,組織架構方面應建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形成省文化志愿者總隊、各地市文化志愿者分隊、縣級(區)文化志愿服務者的基本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即是加強對志愿者團隊的組織和管理,如山東省依據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于2016年制定了《山東省文化志愿服務實施辦法》推動我省文化志愿服務制度化、常規化,激勵制度即對在文化志愿服務中表現優秀的志愿者給予適當物質和榮譽獎勵,激發志愿者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文化志愿服務年度人物”、“優秀文化志愿服務組織”等評選活動。再次,應豐富文化志愿服務的宣傳渠道,在志愿者服務信息平臺基礎上,充分利用新舊媒體等多種渠道和載體,做好文化志愿服務的宣傳推廣工作,以加強對群眾的輿論引導,強化其思想認識,為志愿者服務提供便利,形成工作合力。
(五)樹立優秀文化志愿服務品牌
我國文化志愿服務發展已逐漸成熟,但總體而言,仍缺乏對品牌建設的正確認知,品牌建設、品牌管理、品牌傳播等方面均仍有較大不足。要樹立優秀文化志愿者服務品牌,首先應充分依托地緣優勢,發掘地域內特色文化資源,利用民俗、節慶等活動,搭建演出交流平臺,為廣大群眾和志愿者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打造鮮明的文化志愿服務品牌活動。其次應建立品牌形象識別系統,設計文化志愿者標識、統一著裝等。再次是在完善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基礎上,不斷對服務內容、產品以及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如日照文化館的“我為山村種文化——精準扶貧·文化結親”等“訂單式”文化服務活動等,采用與山村學校結對子,定點幫扶學校每周開展2-3次以上培訓,已培訓孩子超過2500人次,都為日照文化志愿者服務品牌添磚加瓦。最后則是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品牌營銷,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各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品牌營銷[4]。
結語
以深入貫徹我黨十九大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們必須盡快推動文化館志愿服務工作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較強服務意識、服務能力以及服務水平的文化志愿隊伍,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廣泛、更深化的公益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承清.淺談群眾文化與文化志愿者[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04):110-112.
[2]唐喆.文化館如何開展文化志愿服務——以溧水區文化館為例[J].大眾文藝,2017(08):9-10.
[3]劉顯世.山東省文化志愿服務探析[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8(06):20-24.
[4]喬麗.廣東文化志愿服務品牌建設實踐研究[J].當代圖書館,2018(02):40-43.
(作者單位:日照市文化館,山東 日照 2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