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之前初中英語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課堂了,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積極改革教育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初中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作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感悟,以“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和“初中英語教學中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幾點思考”兩個方面入手,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初中英語;小組合作;教學
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進行合作學習,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的比較和合作的意義不大,而且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在一組所探討的問題深度也不同,所以教師為了讓差不多程度的學生在一起相互競爭、相互進步,應該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那么在引進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
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最顯著的情況就是,在英語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的對比之下,英語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更加不積極,認為自己學不好英語,甚至用學習英語沒用安慰自己,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學生在進行比較的時候,總將自己與基礎較好學生進行比較,努力一陣子發現根本追不上那些學生后,便放棄了對英語學科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引進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與自己相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比較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和感受到身邊人的進步,才能激勵學生進行學習,而相同水平的學生在一起探討的問題都是十分相似的,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
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是,有些教師引進了小組合作的模式,但是是將學習較好和學習較差的學生分到一組,以期望程度較好的學生能夠帶動學習較差的學生。但是參照筆者的教學經驗,在討論學習中,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往往難以參與一些難題的討論,因而在討論中漸漸邊緣化,而分層次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以讓需要討論難度系數差不多的同學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幾點思考
(一)分組有理,配合得當
教師在引進分層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后,應該注意小組的分配,小組分配應該科學有理,根據學生的英語成績進行分組,在分組時應該注意對學生的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聽力、個性等等綜合考慮進行分組,在分組時充分考慮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學生在進行交流合作時,教師不能當“甩手掌柜”,應該時刻注意學生的討論情況,“卡殼”的時候,教師應該主動進行幫助,而對于基礎較差學生分成的小組,教師更應該參與其中,積極幫助學生,學生取得進步后也要及時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內的良性競爭,通過同等水平之間的學生的比較,促進學生進步,使得英語學習不那么枯燥,使得學生對英語學習重燃信心,而學習較好的學生也能相互之間討論難題,開拓視野,更攀高峰。
(二)科學的布置任務,展開學習
教師應該科學的布置任務,利用好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學習,學生應該首先在小組內將自己不會的問題討論解決了,然后學生將解決不了的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進行講解,這樣的講題方式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解決自己的問題,還有利于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討論難題,提升了課堂的效率。小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學生解決自己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擴散思維、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英語教師應該結合英語課程的特點,在英語課堂上開展一些小組活動,活躍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改善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
例如,在學習PLAYING SPORTS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在講到“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ke up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這一部分的時候,筆者就給小組內每個人分配了任務:每個人都要說出“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和為什么喜歡這項運動”。在舊的形式的小組學習中,口語比較差的學生往往藏在口語較好的學生之間,只要自己所在的組內有聲音就可以了,自己可以不用溝通交流。而采用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后,口語較差的學生被分在一個小組內,為了讓自己的小組不那么安靜,學生“硬著頭皮”也會開口交流,而口語較差的學生周圍也都是口語較差的學生,不用害怕被嘲笑,也因此得到了口語的訓練。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十分有必要,不僅可以讓教師方便對學生進行管理,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而在進行分層次小組合作學習中,在分組時應該注意要分組有理,配合得當,在小組內進行任務推進的時候,應該注意科學的布置任務,展開學習,如此才能較好地推進分層次小組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李連雁.初中英語教學中說寫結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初探[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000(006):38-38.
[2]張英麗.初中英語教學中說寫結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1):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