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民族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被保留與傳承下來的具有歷史記憶的民族資源,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是有關部門需要調動多方面力量進行協調與創新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本文就民族文化依托旅游背景下的保護展開討論,在分析旅游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方面的現狀的基礎上給出相應的發展策略,旨在促進民族旅游資源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旅游經濟。
關鍵詞:旅游經濟;民族文化;文化保護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帶有歷史性以及區域性的寶貴國家民族資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現今旅游產業的興旺發展,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式旅游項目被逐漸開發,因此,如何協調旅游經濟發展與保護民族文化成了旅游業發展的必要課題,也是保護民族文化以特色經濟資源被更好地發揚與傳承的重要內容。
一、旅游經濟發展中的民族文化保護現狀
隨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相關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相關的旅游產業的觸角也漸漸地深入到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的地區,但相關的旅游經濟發展還不完善,政策制度還有待填充,這就需要在合理發展旅游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強有力的民族文化保護,以促進民族文化性旅游資源在更好被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
當今的旅游經濟發展中民族文化保護的現狀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統一協調的行動指揮。民族文化性旅游資源一般在比較偏僻的山區或者是鄉鎮地區,通常在這些地區統一的協調意識不強,統籌兼顧意識比較薄弱,沒有在調動多方特色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對于旅游資源的良性互補與合理調動,因此容易形成對于民族文化性旅游資源的合理調動與良性開發,導致相關利益聯動體的惡性競爭;第二,相關的資金支持不充足。具有民族文化性旅游資源的地區通常經濟實力相對不足,這就導致了對于基礎設施以及保護措施的建設都存在資金短缺的現象,往往不能使旅游資源的區域性優勢得到顯現,例如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交通以及通信設備沒有很好地進行配套,就導致這一區域的旅游資源優勢不明顯,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第三,舶來文化的沖擊性明顯。在一些地區由于經濟的發展以及區域性人口年輕化趨勢加大,使得外來文化對于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發展失去了原本的原汁原味,在與多方文化現象進行融合的過程中,當地人民沒有對于民族文化進行合理的保護,在與新進文化資源的沖擊下,導致民族文化逐漸地失去了原有的本真。
二、民族文化在旅游經濟發展背景下的保護措施
(一)立足差異化保護民族文化
每個民族具有相應民族特色的文化制度以及人文情懷,旅游經濟的發展不應對于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主導左右,而是應該在互補的基礎上,對于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助力。以此來進行相應的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發展。
在發展旅游資源的同時要注重對于民族文化差異的理解,以此來促進區域民族文化的優勢性發展,這就需要相應的旅游單位不應為了經濟利益,篡改民族文化以及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節目。例如在白族文化地區具有神游儀式的文化項目,并且由于村寨與活動時間的不同通常神游的舉行時間不一定是旅游者的旅游時間這就讓很多旅行社,為了迎合這一旅游項目而特意制定舞臺型神游活動,并且把活動中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改變,使之適應游客口味,但這樣的旅游活動通常不能使民族文化作為一項旅游資源被合理的開發,旅行者在旅行中也不能夠深切體會到民族文化帶來的震撼。
因此,需要在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立足相應區域的民族文化特性以及各民族間、民族內的文化資源特性來進行旅游資源的合理調配。并且要充分尊重一個地區的民族文化情況,制定適宜合理的旅游線路,保證民族文化的節日慶典的正常舉行以及旅客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活動,以此來促進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經濟中充分的得到呈現,實現旅游經濟與民族文化保護的協調發展。
(二)創建動態文化保護模式
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也具有新的發展需求,并且在對于歷史研究不斷深入的基礎上,民族文化的內涵意義也存在著新的解讀,因此,旅游政策的制定以及相應的民族發展戰略也需要在新時代下進行完善,從而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相關部門要對于民族文化的解讀以及民族文化的變遷有一定的動態眼光,以長遠的經濟眼光來看待民族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旅游發展政策以此來促進旅游經濟在民族文化保護的背景下合理的科學的發展。
民族文化的變化是具有普遍現象的,一個文化要想發展需要在每一個時代的發展中進行新的探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人們消費觀念的提升,促使傳統的民族文化的表現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在很多的傳統村寨中一般都有上燈節的表演活動,在夜晚,人們利用手工制作的紙燈,并且在里面放上蠟燭,來彰顯民族寓意,寄托美好愿景,其中體現了特色的民族內涵,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紙燈已經由各具時代特性的霓虹燈代替。這樣的變化一方面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另一方面體現了民族文化在新時代下新的呈現方式的變化。
因此,旅游經濟的發展要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民族文化在時代變化下的新的體現方式以及思想內涵,以此來促進民族文化在時代的風雨中始終被有效地傳承,以此來保護民族文化的發展。
(三)實行文化開放性保護策略
民族文化的內部適應性與其外部適應性同樣重要,一個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是否可以被有效地傳承與發揚,不僅需要民族內部形成民族文化合力,在民族文化發揚方面,良好的民族文化開放性戰略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與一個國家的發展眼光。因此,在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提高民族文化的開放性,是實現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有力舉措。
在民族文化的開放性方面,一方面,要在保護傳統民族文化根基的基礎上實現民族文化的交流,比如,旅游資源的開發會形成多種族、多語種的游客涌入民族聚居區的現象,這對于民族區域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其帶動性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促進本民族文化在借鑒其他民族先進思想技術的基礎上,突破以往封閉狀態,更好地發展民族文化,同時有利于旅游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相應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開放性戰略需要各方負責人積極配合,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旅游經濟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保護,以此來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政策措施補足相關區域對于民族文化開放性不足的現象,合理調配旅游資源,以“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指導并豐富旅游政策導向,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
(四)民族文化傳承價值的保護
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能否有效延續的基礎,在新的時代要加強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以旅游資源帶動民族文化的發展規模,一方面在穩定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帶動相關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在當地扶持年輕人進行針對民族文化的特色創業項目,以此來完善年輕人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提升其對于當地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形成以家鄉文化為榮的觀念。
因此,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在相關課程教育以及特色項目的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區位優勢,以促進民族文化價值的提升,完成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
(五)利用旅游產業調動民族文化保護
總體來說,旅游經濟的開發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具有良性的帶動作用,比如,可以在民族特色文化活動舉辦的過程中,開發文化產品,推廣配套旅游項目,加大旅游特色文化的宣傳力度,以此來促進以區位發展為特色的旅游經濟建設。
一方面,要以旅游經濟樹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提升民族文化的民眾認知度,促進游客引入,提升旅游經濟價值,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服務型配套軟實力的完善,提升游客體驗,進一步加大旅游經濟的開發,以此促進旅游經濟與民族文化保護的良性互動,借助旅游的流動效應,加大民族文化在開放性以及傳承性等各方面的有效保護。
(六)著眼于長遠價值建立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模式
民族文化的長期演變進化成了現今人們看到的狀態,各級管理部門要著眼于長遠價值,避免以短期利益局限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因此,要立足經濟、社會、生態的平衡發展,以民族文化根基為出發點,立足長遠保護,提升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促進民族文化與旅游經濟的契合度,在充分考慮旅游容量以及區域承載率的情況下,進行長期而具有延續性的區域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以此促進旅游經濟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各級力量,以民族文化為出發點,構建旅游經濟的綜合體,加大力度建設以民族服飾、民族語言、文化遺產、文化村落、民族飲食等為基礎的區域性民族文化旅游綜合體,樹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效應,可以與大型企業進行合作,合理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區,并且在相關工廠生產民族文化產品,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日常用品深入民眾生活,增加民眾對于民族文化用品的體驗度,以此加強民眾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認同感。與此同時,在旅游經濟體的建設過程中,促進了當地民眾的就業,使旅游經濟建設真正惠及當地民眾,帶動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此來促進當地居民和來訪的游客保護民族文化的熱情。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有關部門要協調多方力量,在穩振興,求發展的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促進旅游經濟的整體向好發展,可以看到區域性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在短期內會給區域性經濟帶來爆發性增長,但若不重視對于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則無法在長遠的經濟發展中使旅游經濟站穩腳跟,那么就需要有關部門合理考察實際情況,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制定全局性的旅游發展戰略,利用區域資源優勢促進民族文化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偉.旅游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護[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萬青松.城鎮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經濟發展探究[J].山西農經,2020(08):44-45.
[3]李明倩,趙舉兵,丁艷輝.西南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貴州興義萬峰林景區為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0):5-7.
作者簡介:
劉蕤(1991-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游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規劃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