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好戲,有幾個要素是必需的。優秀的演員,優秀的劇本,完美的表演和懂戲的觀眾。二十年前,我畢業后分配到橫山縣文工團從事秦腔藝術表演,工花臉。憑借渾厚高亢的嗓音先后在秦腔《貍貓換太子》等劇中飾演了包拯等不同性格的人物,有諸多感悟。
秦腔花臉是戲曲傳統的重要行當之一,以慷慨激昂、粗獷豪邁為主要特色。從藝以來,我在坐科三年的基礎上,從每一場演出開始,從每一個角色演起,通過不斷深化的舞臺實踐和藝術感悟,準確把握人物特點和性格特征,精心塑造好每一個角色,力圖通過扎實的舞臺演出實踐和花臉基本功,將一個個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和美的視聽感受呈現給臺下的觀眾。
一、唱腔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秦腔吐字較為重實,秦腔花臉唱腔則明顯地反映了這一現象。長期以來,秦腔花臉唱腔給人留下一種干裂嘶啞的印象,后來不少秦腔花臉藝術家對之進行了改善,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貍貓換太子》這部戲很有名,又名《鍘郭槐》、《打黃袍》、《火化冷宮》。以往京劇、豫劇、黃梅戲等很多劇種的劇團都曾經排練演出過,電視劇也曾表現過同類題材,故事情節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的。宋真宗時皇帝后宮嬪妃爭寵,暗下殺手,劉妃用扒了皮的貍貓換掉李妃剛生下的幼兒送給皇上看驗,皇帝真認為是李妃生了一個妖孽怪胎,隨命人扔掉妖孽臟物并將李妃打入冷宮。不料這個陰毒欺瞞的惡事,被善良宮女寇珠發現,出于本性她意欲補救卻嘆自己人微力單,無奈之時,偶遇天子身邊隨從陳琳。二人設定空城計,借皇上派陳琳向八王爺送祝壽禮之機,將太子密送八王爺管護。后來太子游園在冷宮與母相見,劉妃心疑,殺人滅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宮,幸有陳琳報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間,收一義子,相依為命,苦度終日。趙恒死后,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的故事。因故事膾炙人口,被后人競相傳頌。
作為新時期的秦腔花臉演員,更要將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放在首位,在唱腔上下大力氣,揚長避短,運用唱腔塑造美的藝術形象。為此,我找老師學習了幾年聲樂,并吸收秦腔花臉傳統唱法的優良之處,以人物和角色為中心,摒棄傳統花臉在吐字技巧上發聲靠后,發聲力度較大,發音力度較沖的弊端。在演唱時,注重在音色、詞義、韻味等方面下工夫,盡力將發音部位前移,增加吐字力度,重喉音,兼取腦后音,力圖做到吐字清晰不模糊,嗓音清亮而渾厚。同時發揮嗓音優勢,對京劇花臉和其他姊妹藝術的花臉唱法以及同劇種不同行當的唱法進行兼收并蓄,虛心學習同行的好做法,豐富秦腔花臉的演唱技巧,努力創造出一種渾厚、甜潤、細膩的唱腔,又不失花臉莊重、威嚴,粗獷、豪放之特色,使唱腔具有別樣韻味。
二、要演好戲,演員必須要有藝術造詣
《貍貓換太子》主題是抑惡揚善的,該劇讓我們點贊的“精妙”之處,是“絕處逢生”這一技法的高明運用,看后不得不令人嘆服。
觀眾都說劇中“包拯”非常漂亮,腦門月牙、勺眉邊線勾黑線,符合臉譜上古理論及規矩,即腦門、眉子、眼窩、鼻嘴窩一譜俱全不少紋理,融合了南北兩派包拯譜式神韻。這也是戲劇展示其魅力的一種技術——張馳有道。隨著劇情的推進和演員們栩栩如生的表演,把觀眾徹底帶入劇情,感受人物命運的多舛,劇情的起伏跌蕩,安享來自舞臺上藝術魅力。觀眾此時目下不只為陳琳違反劉娘娘意愿諱飾真情擅自調包轉移嬰兒太子將要遭受溺死之災而擔心,更為一個小生命處于極度危難之中無法脫險而揪心。戲劇將人物命運逼進到了絕境,下一刻打開妝盒第三層時將會產生什么,觀眾腦海里在做著多種遐想。陳琳怎樣離開險境?小生命何去何從?劇場里的氛圍都要窒息了。身陷絕境無力自拔,怎樣才氣絕處逢生?這便是傳統戲曲藝術的特殊魅力在這部戲里的充分顯現,觀眾獲得了一次假造而又真實的藝術審美體驗。
很多劇種都演《貍貓換太子》這出戲,雖說劇種的風格各有不同,但其中人物的表現應該是相通的。我是一名秦腔演員,根據梆子腔的地域特點,在舞臺上所呈現的這個“包文正”也可能區別于其他兄弟劇種。
三、動作上要到位,表演聲情并茂
包拯公正嚴明、為民申冤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和其他同伴合作無數,充滿默契;一文一武的完美搭配,使包大人如虎添翼,定可以與奸人周旋到底。深厚的功底,包拯忠肝義膽的正能量博得滿場掌聲。
從藝20多年,我先后成功塑造了《鍘美案》《貍貓換太子》《楊家將》等幾十個戲劇中的包拯、韓昌等主要角色。有人這樣評價我的唱腔:“渾厚激越,剛健有力,聽他的戲,如積郁于心的塊壘如風吹散,頓感通體酣暢淋漓。”在演出實踐中,我十分注重唱念做工并重,全面發展,集藝術之美于一身。無論是正面人物抑或是反面人物,我都調用面部五官以及肢體動作等全身力量著力表現人物典型性格和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特點,表演上做到規矩又不落俗套,使得表演張而不亂,收勢穩健。
學無止境。多年來,我不斷學習,孜孜以求,從京劇的“唱、念、做、打”中汲取精華,對秦腔藝術有所創新。我摯愛著自己所從事的秦腔花臉表演事業,心系觀眾,認真完成各類角色的塑造和演出任務。我在每場的演出實踐中不斷學習,深刻體會,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多看、多思、勤練。為了心中的藝術夢想,為了帶給令觀眾更加滿意的審美享受,今后,我仍將不懈追求,一步一個腳印,在藝術道路上探索創新,與時俱進,創造更多更美的藝術形象。
作者簡介:
高金愛(1979--)男,漢族,陜西榆林市橫山區人。現為橫山區文工團職工。大專學歷,四級演員,從事戲曲表演20余年,數次獲得縣區文化部門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