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網絡時代,自媒體平臺豐富多樣的內容滿足了公眾的閱讀需求。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自媒體作品著作權的侵權行為也越來越嚴重,對自媒體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自媒體著作權的特點、侵權的方式以及我國對自媒體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最后提出了加強自媒體著作權保護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著作權;保護;侵權
中圖分類號:G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02
一、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閱讀已經成為閱讀的重要方式。我們每天都會從知乎、微信、微博和頭條等社交媒體及新聞客戶端等獲取大量信息。這些以網絡為載體為公眾提供閱讀信息的平臺即自媒體平臺。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自媒體平臺的數量逐漸增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編輯,創造和發布內容。移動閱讀帶來的商業價值也在不斷激勵自媒體行業的發展與成熟。但是,由于自媒體平臺的準入門檻較低,網絡環境的監督較差,部分自媒體作品存在被侵權的問題,并且侵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現階段,自媒體平臺的發展勢頭良好,如果侵權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自媒體平臺將充斥著大量的同質化內容,不利于平臺的長遠發展,也不利于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因此,加強對自媒體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自媒體作品著作權的特點
當前對于傳統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已經比較成熟,侵權標準的判斷也逐步完善。但是,由于自媒體作品所處的互聯網環境,其著作權保護相對比較薄弱,呈現出不同于傳統著作權保護的特點。首先,自媒體作品著作權突破了地域性保護。傳統著作權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地域性。一個國家的著作權保護法律只在該國或者相關國際公約國生效。由于自媒體作品的載體主要是網絡,其傳播過程突破了地域和國別的限制。公眾可以通過本國或者他國的自媒體賬號上傳自己的作品。但是,如果作品被侵權,自媒體作者將很難進行維權。其次,自媒體作品著作權保護環節十分脆弱。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公眾的閱讀需求越來越高,使得更多人加入到了自媒體的行業,但同時也造成自媒體平臺上的內容重復度較高。因其內容復制更加簡單和易實現,自媒體作品容易被侵權。
三、自媒體著作權侵權的方式
自媒體著作權的侵權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抄襲發布。抄襲發布是指自媒體作者直接復制、粘貼和發布其他作者創作的內容的行為。因抄襲發布十分簡單,該行為在自媒體平臺中十分常見和較為明顯。其二,不署名轉發。雖然自媒體平臺上的一些文章可以被轉發,但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沒有得到著作權人許可的擅自轉發屬于侵權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者認為轉發行為是合法的,因為部分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允許轉發。用戶注冊時簽訂的協議默認了他們轉發和推送的權利,前提是轉發時必須注明作品和信息的出處,并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其三,直接引用。部分自媒體作者在引發他人文章時直接引用,未經許可摘錄和整合別人的作品,并未標注文章的出處。此類行為也屬于侵權行為。
四、我國對自媒體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缺失
當前,我國缺乏對自媒體著作權保護的法律。現有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雖然這些法律條例為自媒體著作權的保護提供了司法解釋,但是,《著作權法》對盜版鏈接以及大量非法復制和傳播自媒體作品等問題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相關司法解釋及行政法規也有不足之處。此外,這些法律法規存在部分沖突,而且沒有專門針對自媒體著作權進行保護,這導致自媒體作品的著作權很難得到完善的保護。
(二)侵權手段隱蔽,侵權主體認定不易,維權成本高
自媒體平臺上的作品可以很快被數字化,其被侵權的成本低且方式十分隱蔽。這些作品被復制之后,以一些由代碼組成的數字集的方式隱藏在虛擬的網絡信息中。此外,自媒體處于虛擬社交的網絡環境中,用戶注冊時大部分不用實名制。注冊的賬號很容易注銷,其本身并不能反映用戶的真實身份。因此,對于侵權主體的認定比較復雜和困難。再者,自媒體作品侵權行為中的權利人與侵權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相隔萬里。依據我國目前的訴訟管轄制度,權利人應當到侵權行為發生地法院或被告人居住地法院提起訴訟,這進一步增加了維權難度和成本。
五、加強自媒體著作權保護的對策分析
(一)增強防范意識,強化技術保護措施
保護自媒體平臺作品的著作權,第一,需要權利人自身提高防范意識,根據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保護好自身的權益,加強作品的防侵權技術保護措施,打消侵權者的積極性,從而降低侵權行為的發生率。第二,加強技術保護措施。自媒體作者在發布作品時對數字內容采取加密技術、數字信封技術和數字水印技術等。這些措施從技術層面防范了侵權行為的發生。
(二)加大對自媒體平臺侵權者的打擊力度
為了降低自媒體平臺著作權侵權的發生率,政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加大對于自媒體平臺侵權者的打擊力度,開展自媒體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專項打擊活動,規范通過瀏覽器、搜索引擎等方式傳播作品的行為,推進著作權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確保自媒體人嚴格遵守“先授權、后使用”的原則,杜絕其未經允許擅自傳播他人的作品。
(三)完善自媒體平臺功能
現階段自媒體平臺的功能尚未完善,造成著作權保護成為該平臺的短板。因此,為了降低自媒體平臺作品著作權侵權的發生率,自媒體平臺需要增添與“原創” “捐贈” “署名”等版權相關的標識或表情符號。其中,“原創”代表自媒體人自己發布的原創內容,“捐贈”代表可以禁止隨意轉發的內容,“署名”代表在轉發過程中需要保留署名權。在自媒體平臺發布作品之前,行為人還需要簽署關于“是否允許轉載”的協議,并對原創的作品進行重復率檢測。如果重復率超過一定的限度,自媒體平臺將不發布該作品,以此規范自媒體人作品的發布行為和降低侵權的發生率。
(四)完善著作權法律法規體系
為加強自媒體平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司法界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完成《著作權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該法中加入自媒體作品侵權行為的相關界定,并盡快啟動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和《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配套法律法規,此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和相關自媒體平臺應進行深度討論與合作,分析和制定行業規則和規范,以進一步防范、化解和解決著作權糾紛。
(五)降低維權成本,自媒體平臺實施實名制
針對維權成本高、侵權主體難以確定等問題,政府應該采取相關措施降低維權成本,同時確定電子證據的法律地位。對于網絡侵權者與權力人距離較遠的問題,不同地區的司法機關可以建立跨地區協調機制,實現對權利的及時救濟,以降低維權成本。此外,一旦判定著作權侵權,法院應依法提高判賠額度,使得侵權者不敢觸碰法律底線。對于侵權主體難以確定的問題,我們建議自媒體平臺實施實名制,保留侵權行為的電子證據,以便幫助被侵權人進行維權。
六、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利益的驅動下,自媒體作品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十分普遍和嚴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加強對自媒體平臺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研究,盡快完善關于著作權的法律法規,加大對自媒體平臺侵權者的打擊力度,完善自媒體平臺功能等,促進我國自媒體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月紅.自媒體著作權保護的困境與對策[J].出版發行研究,2015 (10):71-73.
[2]梁詩偲.論自媒體環境下著作權保護[D].暨南大學,2015.
[3]虞佳臻.論自媒體著作權的保護[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7(003):58-62,100.
作者簡介:曾迎新,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中級編輯。研究方向:編輯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