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蓓蓓
摘 要: 語言與思維是緊密相關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將提問作為教學手段,從提問中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語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聚焦問題,激活主題,在閱讀前生成問題,銜接新舊認知經驗;在閱讀中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在閱讀后追問,拓展學生英語閱讀視野。
關鍵詞: 英語教學;語篇教學;問題;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9-0084-02
長期以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語言能力培養是重點,而學生語言思維的形成卻被忽視。語篇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在激發興趣、鍛煉思維、發展個性、培養能力、提高人文素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當前教師多采用先清除英語詞匯、句型等障礙再詳細講解語篇的方法教學,使語篇教學處于一種“去情境化”教學狀態,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語篇教學作為英語教改新方向,更應該立足問題導向,借助問題的生成、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的英語思維。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如何依托問題深化英語語篇教學進行論述。
一、在閱讀前生成問題,銜接新舊認知經驗
在語篇教學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閱讀前,要善于生成問題,用問題貫穿閱讀過程。事實上,在語篇教學中,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升華閱讀主題,幫助學生把握文本主要內容。而問題的設定要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相結合,能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例如,在譯林英語五年級“Helping our parents”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感知幫助父母的幸福。在對該主題進行解讀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在生活中有沒有幫助過父母?都幫父母做了什么?”圍繞這一問題,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講解幫助父母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回顧生活體驗,解決問題。有學生提出:“I often help my parents make the bed,mop the floor and wash clothes.”有學生提出:“I don't wash clothes,because we wash clothes with washing machine.”有學生提出:“I can't cook,but I wash the dishes.”教師借助提問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英語單詞和句式來豐富對話內容,增強語言交際體驗。過去,教師往往通過自己設定的問題來導入課堂教學,顯得單一,學生自主性無法激活。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問答游戲”活動,結合“What do you do to help your parents?”延伸生活問題,讓學生激活已有經驗,運用所學知識儲備,展開開放、活潑、多元的交流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口語交際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在閱讀中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文本閱讀是深化語篇教學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文本生成問題;要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選擇較為典型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與探究,促進問題的解決。學生通過參與問題的討論,并結合文本閱讀,可以促進對文本信息的理解和感知,從而積累語言知識,發展語言能力。例如,在“Help our parents”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前面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討論,結合文本內容,重新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就文本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如先對照文本“插圖”內容,結合插圖讓學生提煉故事信息,啟發學生思考:“It is Saturday today,Mike and his family are all at hom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顯然,這一問題指向文本所要解決的問題。有學生提出:“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有學生提出:“What is Mike doing now?What is dad doing now?”根據學生用現在進行時進行的提問,教師啟發學生轉換時態和人稱,引導學生思考:“What are dad and Mike doing now?”有學生想到:“What are Tim and Ben doing?”還有學生提出:“Are they busy or free on Saturday?”從學生的問題來看,這些問題要比教師的預設問題豐富得多。
根據文本延伸相關問題,也有助于學生認真閱讀,深化理解文本信息。教師通過引導問題的發展,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本、探究問題,從而走向深度閱讀。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串聯成“鏈”,幫助學生研讀文本,解決問題。例如,在“Help our parents”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導入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課文視頻,促進學生整體感知文本語篇信息。接著,教師延伸問題鏈,借助問題的解決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使學生了解文本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等問題。教師還可引出與文本相關的深層問題,如“Are they happy to help their parents?”“What can Tim do for their parents?”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聯系自有閱讀經驗和認知,促進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三、在閱讀后追問,拓展學生英語閱讀視野
在語篇教學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把握文本內在的深刻哲理,領會文本的寓意。通常,在文本閱讀后,教師可以立足文本追問,延伸與文本相關聯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具有綜合性、評價性、思辨性的特點,要能夠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啟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具體而言,在進行文本閱讀后,教師可以對“留白”進行提問。一些文本中的“留白”,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Helping our parents”一文中,前半部分寫Mike一家人的生活,提到爸爸在洗車,但在后半部分卻沒有提到爸爸。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制作兩幅圖,讓學生分析Mike一家人在上午、下午都做了什么。教師追問:“Where is dad?What is dad doing now?Is dad sleeping in his bedroom?Why isn't he at home now?”這些問題為學生自己組織語言,開動腦筋,用恰當的語言來回答提供了機會,也便于教師把握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根據文本回答問題。
批判性思維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在語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語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可以質疑文本,可以質疑人物,也可以質疑事件。在“Helping our parents”的閱讀中,上午Mike和Helen都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下午還擦桌子、洗碗筷,但Tim卻在上午睡覺,下午看電視。由此,教師可引領學生思考對于Tim生活的看法,并提出疑問。有學生提出:為什么Tim沒有幫父母做家務?為什么還要將他寫出來?經過討論,學生發現Tim年齡小,自己睡覺、自己玩耍,不給父母添亂就是一種幫助。
語篇教學要聯系生活,更要走向生活,應用于生活。在本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圍繞文本來提出生活化問題。例如,在教學“Helping our parents”后,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有學生提出:“在周六,Mike與Helen有沒有補習課?為什么他們沒有課?晚上他們都做些什么?他們的家庭作業多嗎?”這些生活化問題的提出,是學生對照自己生活的體會,可以將英語學習拓展到現實生活中。
四、結語
總之,英語語篇教學不應止步于讀讀說說、講講練練,而要立足語篇內容,引入問題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文本,聯系生活,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在讀前設置問題,激活學生已有認知,在讀中梳理文本問題,滲透語言知識,在讀后拓展問題,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和情感,提高語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西玲.指向應用性閱讀的小學英語語篇教學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
[2]甘雪開.語篇閱讀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作用及教學措施探討[J].英語廣場,2019(03).
[3]楊麗華.學會提問: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新視角[J].江蘇教育研究,2018(32).
[4]花元玥,藍衛紅.通過設計提問和追問發展小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J].英語廣場,2017(06).
[5]范晨斐.淺析小學英語語篇教學"輕重失衡"現象[J].小學教學研究,2018(21).
[6]王丹.小學英語教學要注重“語言功能板塊”——淺談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