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利
摘要:在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具備扎實動手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除了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需要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專業教師的授課及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等方面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處理好“較真兒”與“差不多”、“顯性”與“隱性”、“眼前”與“長遠”三個方面的關系。
關鍵詞:高職教育 工匠精神 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準確理解
“工匠精神”其實不是今天才有的,當然也不是今天人們的創造,縱覽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其實歷史上我們并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我們沒有很好地將它傳承下來而已。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數不勝數的能工巧匠,如魯班、華佗、李時珍、黃道婆、庖丁等,他們都有著令人驚訝的高超技藝,并且也都利用自己精湛的技藝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受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工匠藝人們的技術勞動及創造卻受到人們的輕視,甚至被貶斥為“奇技淫巧”;而西方的工匠精神自其萌芽之初就被看作是一種“非利唯藝”的純粹精神,柏拉圖認為,工匠從事產品制造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為了獲取報酬,而是為了追求作品本身的完美與極致,工匠所具有的技藝明顯有別于掙錢之術。
二、高等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徑
在工作中,筆者通過與一些教師同行的溝通交流和與不少企業負責人或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等的接觸和了解,現在不少企業都反映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職業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基本都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即使個別學生在某些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的,只要他(她)愿意學,也都可以通過企業的在崗培訓加以提升;但普遍反映畢業生比較欠缺的是踏實肯干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的愛崗敬業態度,甚至有部分畢業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工作,還戲稱自己為“佛系青年”。這也反映出我們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中對學生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態度方面的要求要遠低于對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要求,為了糾正這一偏差并為“中國制造2025”服務,我們必須在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培養。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要更加強調“工匠精神”
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都離不開具體的專業,同樣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也不能離開專業,這首先就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上。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要與相關行業的發展實際保持緊密的聯系。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南和依據,專業課程、基礎課程、素質課程和公共課程等如何開和課時比例等都由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加以規定,所以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首先應該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
既然行業企業的發展實際中反映學生存在“不夠踏實認真”和“不能愛崗敬業”等方面的問題,那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就應該加強對這些方面的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除了對專業技能的強調之外,還要加強通過人文素質課、思想政治課等進行的踏實、樂業、敬業等精神的培養。防止培養出來的是技能過硬,卻不愛工作甚至是不愿工作的畢業生,因為無論如何只有踏實努力和熱愛工作,才可能在工作中對專業技能和生產工藝進行精益求精的追求,最終產生行業精品、形成可貴的“工匠精神”。只有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有對“工匠精神”培養目標的要求和設定,才能有相關的課程開設,也才能在具體的課程授課中著重進行這方面的針對性培養?!肮そ尘瘛钡呐囵B,不是靠單獨哪一門課程,而應該是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等都要強調和挖掘課程中的“工匠精神”素材,通過全時段、全科目和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熏陶和培育,最終才有可能達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工匠精神”培養目標的設定和要求。
(二)教師的“言傳身教”要體現“工匠精神”
都說教師的工作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通過“言傳身教”來進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當然需要為他們進行授課的教師首先具備“工匠精神”并且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工匠精神”。包括任課教師對教學任務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專業技術技能的精益求精、對學生學習及生活等各方面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學生學習目標的嚴格要求和學生專業技能的嚴格把關等各方面,學生常年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教師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形成認真負責、不斷追求更高目標的習慣,一旦踏上工作崗位,自然也就能體現出嚴謹、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符合“工匠精神”的素質要求來。
(三)校園文化的打造要充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課堂上的專業教育,還需要校園文化的熏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從制度建設、實物展示和價值信念三個層面共同營造尊重工匠、培育工匠和學習工匠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要從一入學就向學生傳達“崇尚技能、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價值信念,培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技能、對技能不斷追求卓越并能自覺做到愛崗敬業;日常管理中也應有“尊重工匠、挖掘工匠、培育工匠”等相關的制度保障。
三、高等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中,除了主動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教師授課過程和校園文化的打造都需要緊緊圍繞“工匠精神”之外,還需要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一)必須要有“較真兒”的精神,摒棄得過且過的“差不多”想法
要培育學生“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必須要有“較真兒”的精神,必須敢于較真兒、勇于較真兒;而不是凡事都只追求一個“差不多得了”得過且過式的做法,我們平時的工作及社會生活中就是有一部分人、很多時候秉著“差不多”及得過且過的想法,而不去釘是釘、鉚是鉚地較真兒,也就無法產生卓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
只有在任何場合和地點、面對任何人都敢于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式地較真兒,完全摒棄掉那種“差不多行了”式的得過且過做法,才能夠促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養成。正如德國海里派克直升機責任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柳青所說“飛機安裝環節要求非常嚴格,假如有6個螺孔,那么技師就只能拿到6個螺絲釘;如果掉了一個螺絲釘,死活都要找出來”。正是有了這種跟自己較勁、跟數字較真兒的精神和做法,才造就了高度精密和精準無比的德國制造業,并且德國幾乎各行各業都在貫徹這種看似“冥頑不化”的執著做法,比如被稱為“日耳曼戰車”的德國國家足球隊……
(二)必須要區分“隱性”與“顯性”的差異,理性對待職業技能比賽
所謂的“隱性”就是指存在于人內心的毅力、秉性等不易察覺但卻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尤其是對長期行為產生深遠影響的因素;而“顯性”則是指那些能夠看得見的、引起人們關注的外顯的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隱性”因素更多是本性使然的、是工匠們自覺的一種下意識行為,如無論有沒有外在檢查都自覺去做到更好的精益求精精神,或是對出自自己手的產品(服務)堅持比行業標準更嚴格的標準和要求,或者是在一些別人看不到的細節方面追求極致等;與之對應的“顯性”則是指比如通過技能比賽等這些風光出彩的機會,可以迅速讓人們獲得較高知名度等機會。
在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過程中,也應分清楚“隱性”與“顯性”的差異,比如對于參加職業技能比賽等,是能夠彰顯一個學校及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但是不能過分夸大職業技能比賽的作用,甚至以此取代對專業非比賽選手“工匠精神”的培育,這是舍本逐末的表現。通過對所有學生的教育培育,逐步讓學生將工匠精神內化養成為自覺意識和行為而不是為了外在的出彩表現或獲得獎勵而去刻意為之的功利行為。
(三)必須要兼顧“眼前”與“長遠”,避免急功近利
培育“工匠精神”還必須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堅韌和能夠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切忌急功近利。對學生的培養,必須兼顧“眼前”與“長遠”并且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諸如職業素養、職業習慣等一些需要長遠習得和內化為自覺下意識行為的方面,應該保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被一些短期的眼前利益所蒙蔽和影響,越是長期有效和長遠管用的,培育和習得的周期也就越長,是急不來的。
所以在高職教育中必須培養學生能夠耐得住寂寞,在工作中不要計較短期的眼前利益,能夠超越世俗和名利觀念,時刻堅守自己本行業的“初心”,并且要教育學生不要被當下的困難所嚇倒,要始終保持一顆“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心,真正做到如設計建造了紫禁城的明朝木匠蒯祥那樣“一生專注做一事”,將一件事做精做細、做到極致。如在不少行業稍微有點名氣就大肆各處開連鎖店的當下,仍有不少老作坊、老手藝人仍然堅持不擴大規模、不開分店,而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傳統工藝、傳統做法,倔強地堅持自己的職業初心而不被短期誘人的經濟效益所迷惑。這種手藝人及老匠人的堅守、對自己從事行業的熱愛和專注,都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參考文獻:
[1] 吳玉劍, 劉燕. 高職院校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芻議[J]. 職教論壇,2017(4):82-85.
[2] 莊西真. 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J], 中國高教研究,2017(5):92-96.
[3] 劉春. “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院校的教育追求[J]. 職教通訊,2016(32):19-20.
[4] 孟源北, 陳小娟. 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 職教論壇,2016(27):16-20.
[5] 王麗媛. 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 職教論壇,2014(2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