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傳統家訓中修身理論包含立志向學、勤勉崇儉、修德慎獨等內容。從當代價值視角上審視,展現了理想觀、勤儉觀和發展觀。重新解讀傳統家訓中的修身理論,吸取傳統家訓中修身理論的精華,對人們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勤儉節約,堅持立德慎獨,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質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傳統家訓 修身理論 當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中華傳統家訓蘊含著修身養性的精華,是人們強化德育的根基和源泉。深入探究傳統家訓的修身之道,有助于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修養身心的基因。
一、傳統家訓中修身理論的基本主張
中華傳統家訓將修身養性的理論置于首位,旨在塑造人的崇高品格和道德品質,進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傳統家訓蘊含的修身理論有立志向學、勤勉崇儉和修德慎獨。
(一)立志向學。立志意為人們所追求的奮斗目標和為達到這一目標而下定的決心。王守仁在《教條示龍場諸生》所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笔紫?,向學乃修身之基。明代姚舜牧在《藥言》中提出:“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而實現立志則為向學。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指出:“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逼浯危⒅鞠驅W當高遠有恒。留存于世者,不可不重立志、立大志。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強調:“夫志當存高遠。”意為個人的志向應當保持高尚遠大。《圣祖庭訓格言》中記載:“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最后,立志向學須躬行踐履。吳麟徵在《家誡要言》中提到:立身作家讀書,俱要有繩墨規矩。意思為學習、做事要有準備,對自己長期嚴要求。陸游在《陸游集·劍南詩稿》中以詩教子:“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
(二)勤勉崇儉。傳統家訓強調把勤勉崇儉當作根本,勉勵子弟勤于學業、勤于耕作、勤于政事等,以此立身豐家,彰顯了人們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精神。首先,勤勉治學。顏真卿《示兒》的詩中強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生動地展現了治學勤勉的精神。其次,勤約治家。勤儉是持家的根本。曾國藩在給予次子曾紀鴻的信中強調:“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以戒奢為要義?!鼻宕煊眉冊凇吨觳畯]治家格言》中以身作則警示后代:持家生存之道,在于勤勉崇儉,強調“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弊詈?,勤儉治國。帝王將相訓誡后代突出勤儉治國。唐太宗在《誡皇屬》中,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皇屬們“生于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已。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币湎ж斘?,不可奢侈。清圣祖康熙在《庭訓格言》中強調:“勤儉淳樸,從善如流?!?/p>
(三)修德慎獨?!蹲髠鳌でf公八年》中記載道:“姑務修德,以待時乎!”意為修養德行、行善積德。首先,以德立身。修養德性,完善品格。朱熹在《家訓》中訓誡道:“有德者雖年下于我,我必尊之?!币鉃橛械碌娜穗m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這充分體現了朱熹對以德立身的重視。其次,以德為業。曾國藩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第一完人”的理想追求教育子孫,要求子孫將修德作為人生奮斗的事業。蘇氏家規中“和善心正,語言必謹,舉動必端,處事必公,為官必廉,事君必忠,費用必儉,睦人必善,鄉里必和”的“八必”,是人一生的道德規范。最后,慎獨自省。慎獨以安心是指在沒有他人的情況下做事要問心無愧,使自己心安。羊祜在《誡子書》中論述:“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曾國藩把“慎獨”作為“日課四條”之首。
二、傳統家訓中修身理論的當代價值觀展現
傳統家訓中關于修身理論有著豐富的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價值取向上看,折射的當代價值觀有:
(一)篤志好學——理想觀。立志就是確立理想信念。好學,就是喜歡學習。立志不變,熱愛學習,以一種矢志不渝、自覺追求的精神狀態,實現人生目標。首先,立志好學具有動力功能。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敝敬娓哌h的人,再遙遠的地方也能達到,再堅固的東西也能突破。其次,立志好學具有定向功能。立志好學能激發人的心理活動按照既定的目標發揮功效。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書(卷二)》指出:“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意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樹立遠大的志向,就像船兒沒有舵,就像馬兒沒有韁繩,雖然也在漂流也在行走,但終究因沒有方向而失去了前進的意義。最后,立志好學的成就功能。立志好學會影響實現目標的效率。立志為行為的開端,正所謂“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币馑际钦f學習,沒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確立志向,好比栽樹不栽它的根而徒勞地對樹木培土澆灌,勞苦卻不會成功。
(二)勤奮節儉——勤儉觀。勤儉是修身育德的基本要求,是個人品格形成的原動力。通過勤奮節約,可以錘煉品格,鍛煉意志,發奮圖強,進善修德。首先,堅持勤儉,有助于塑造品格。勤儉節約是個人修身養性之須。勤儉修的是個人的身心,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古訓說:“勤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對于個人來說,勤儉是一種品行。其次,堅持勤儉,激勵發奮圖強。勤儉意為工作勤勞,生活節儉,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一天之計在于晨,勤于早期,發奮進取,奮斗不息。勤儉是人的實踐行為,也是一種樂觀的心態。《論語》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就是樂觀主義的表現。最后,堅持勤儉,有助于進善修德?!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品質的培養,就是修身養性。司馬光解釋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三)育德審慎——發展觀。道德是立人之基。在育德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審慎自己,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使自身趨向完善。首先,修德審慎有助于培養德行。傳統家訓在修身方面,講究施加道德影響、建立道德情感、敦促道德行動,整個過程隱含著真、善、美的合理內核,透射出道德之光,有助于培養人的道德品行。其次,修德審慎有助于孕育道德自覺。良好的道德氛圍,利于構建道德發展的輿論氛圍、情感氛圍,實現道德熏陶。宋人李邦獻在《省心雜言》中教育后代:教育子弟并無特殊的方法,通過引導他們聽善良的故事,看善良的舉止,心底存有善心即可。最后,修德審慎有助于完善自我。修德的目的是為了慎獨,使個人的風范達到最高的境界。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云:“慎其家居之所為?!辈粩嗟靥岣咦约旱男摒B,以升華自我,完善自我。
三、傳統家訓中修身理論的當代啟示
重新解讀傳統家訓中的修身理論思想,挖掘傳統家訓關于修身理論的內核和價值,對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堅守理想,是中國古人崇尚精神的典型體現。正確堅定的理想信念,能激勵人們為一定的社會理想和生活目標而不斷努力追求。堅定理想信念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首先,堅持樹立正確的理想。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練就高強理論本領,形成科學思維方式。在日常學習和社會實踐中能夠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思想指導,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立為國奉獻之志,立為民服務之志。
其次,堅持志存高遠。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把個人前途同祖國命運相結合,和人民事業共呼吸,獻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在為實現社會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最后,堅持以實踐成就理想。把實現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腳踏實地的奮斗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把自強不息和艱苦奮斗精神貫徹落實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奮發圖強、積極進取,不斷書寫奉獻青春的新時代篇章。
(二)堅持勤儉節約。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時:“強調務必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背珜栃星趦€節約,能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風尚。首先,堅持勤勉不懈。發揚“實干”精神,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作風,以學習為主要依托,扎實基礎,努力學好專業技能,把勁頭放在實干上,在實干中披荊斬棘,將勤勞成為自覺追求、時代新風,把勤勞的品質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其次,堅持銳意進取。時刻保持昂揚斗志,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刻苦鉆研,努力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職位,并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最后,堅持崇儉節約。養成節儉樸素品質,從小事做起,崇尚節儉,奉行樸素節儉的消費觀,做到“以儉養德”,反對鋪張浪費和享樂主義,做到身體力行,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以儉養廉、以儉修身。
(三)堅持立德慎獨。自覺講道德、守道德,加強品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以促進人格的自我陶冶、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首先,堅持品德塑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大德,就是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人們應該虛心學習,積極思索,學善戒惡。在提升個人品德的過程中,善于學習社會主義道德理論和知識,涵養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以天下為己任”,始終把個體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其次,堅持省察克治。嚴于剖析自身,正確認識自我,反躬自問,善于反省檢驗,以發現和找出自身思想與行為中的不良傾向,特別要善于從他人的反饋信息中審視自我,尋找自己在思想和行為上的不足,并對不足之處進行抑制和克服,以改過從善的決心和勇氣積極改進,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最后,堅持積善成德。注重善的積累,養成高尚品德。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也就具備了圣人的高尚情操。人們注重平時的堅持和孜孜不倦的努力,防微杜漸,防止惡性積累,加強善行和美德積累,凝結成優良的品德,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講好中國故事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及應用”(JJ193955)。
參考文獻:
[1]明·姚舜牧.藥言[M].
[2]宋·朱熹.朱熹家書[M].
[3]謝寶聯.中國家訓精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131.
[4]明·彭端吾.彭氏家訓[M].
[5]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M].
[6]清·康熙帝.庭訓格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