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關玉霞 楊志榮 張晶晶 薛從豪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不少縣級融媒體平臺借力新技術賦能新型傳播方式,精準阻隔謠言傳播途徑,改變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實現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撐的地方疫情一站式防控。數字時代提供了新的傳播思路,傳播技術和傳播理念的落后必然導致傳播效果的不足。因此,縣級融媒體不能局限于當“新聞發聲器”,必須上接天下技術,下達民生需求,適應數字時代發展,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新冠肺炎;縣級融媒體;輿論引導;大數據;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本文著錄格式:王磊,關玉霞,楊志榮,張晶晶,薛從豪.縣級融媒體中心:戰“疫”中承上啟下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J].中國傳媒科技,2020,03(03):7-10
導語
重大公共事件是檢驗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試金石。近兩年各地建成使用的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堅守主流輿論陣地的“最后一公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有何價值?值得認真探究。
疫情防控有三大關鍵環節:查明傳播源、切斷傳播途徑、居家隔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及時適應了以移動端為主陣地的傳播形態,以技術為抓手,創新防疫內容生產、抗疫政策發布、辟謠信息推送、協調物資對接,在切斷傳播途徑、保障居家隔離、穩定社會情緒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在防疫后兩個環節,即切斷傳播途徑、居家隔離階段,承擔起主流聲音傳導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真正發揮了社會輿論的“解壓閥”和“引導器”作用,并通過“疫情防控指揮中樞”等機制成為承上啟下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1.內容引領:技術助力“戰疫”故事精準傳播
不同于2003年非典時期,當前,我國人口流動已是2003年的6倍,而且移動端已經成為主要的信息發布和傳播平臺,公眾對信息精準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疫情爆發之初,各種社會焦慮和恐慌盛行。有人每半小時就測量一次體溫,有人害怕病毒飄進家里、連窗戶都不敢開,有人熬夜排隊購買感冒藥、不經醫囑就自行服用,有人去超市囤夠一個月大米蔬菜,還有人一看到武漢人和鄂A車牌就避之唯恐不及,更有城市物業堵住小區大門不讓返程租戶回家……如何做好上情下達、解疑釋惑、安撫民心,對各地縣級融媒體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制作鮮活防疫資訊,傳播防疫知識,形成有效到達,消除民眾恐慌,著實考驗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輿論引導能力。
河南濮陽縣改編的《疫情防控神曲》,把防疫知識用時下流行的說唱方式表達出來,引得網民紛紛點贊,視頻點擊量超過2600萬,新穎的形式還引來新華社總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動尋求轉發。
像《疫情防控神曲》這樣以短視頻說唱形態傳播防疫知識的作品,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了一大批。《海滄:“我也怕,哪天進去就出不來了”》、《阿拉爾戰“疫”進行時》、《綦江融媒|眾志成城,防控疫情》、《東坡融媒|全民防控,眾志成城》、《海南疫情實時追蹤》、《云上青銅峽|萬眾一心,狙擊疫情》、《絳縣|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等一批形式新穎、寓教于樂、適合互動轉發的新媒體作品。
好作品需要強傳播助力。作品通過融媒體中心H5、短視頻平臺制作完成后,再通過融媒體中心的內容聚合分發平臺進行轉發,將抗疫內容分發到民眾手機端,大大增強了抗疫資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技術支撐:大數據信息流切斷有毒謠言傳播途徑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除了給人民帶來生命威脅外,還會造成心理危機,從而可能引發社會危機,縣級融媒體客戶端“抗擊疫情信息流”及時傳遞有效信息,真正做到“病毒必須隔離,人心不能疏離”。
“戰疫”緊張,“抗謠”輿論場同樣激烈。除專業媒體外,大量自媒體也全面跟進,網民們不斷分享抗疫中的個體感受和遭遇。然而,信息井噴中,斷章取義、情緒宣泄的內容也不少,有些甚至純粹是惡意謠言。比如,一張宣稱“官員領導戴的都是N95口罩,醫護人員戴的只是一次性口罩”的貼文在網絡上被轉發數萬次,有人還給圖片起名為“權力PK天使”,可經過核實,文中內容并不屬實;更有美國共和黨反華參議員湯姆·科頓隔著太平洋造謠,宣稱病毒是武漢實驗室泄露的生化武器,鼓動所有美國人逃離中國。類似這樣“帶節奏”“攪渾水”的內容層出不窮,迷惑性偽裝性煽動性都非常強。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謠言,由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聞歌承建的百余家縣級融媒體中心表現亮眼。聞海“7×24小時全國及地方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系統,提供從疫情信息服務、輿情分析和疫情預測全方位的數據服務和智力支撐,其中專設“這些謠言不可信”版塊,實時抓取各類謠言并進行辟謠推送。信息流通過植入縣級融媒體中心客戶端,服務和覆蓋人群數千萬,各渠道總瀏覽量超億次,既幫助用戶了解本地實時疫情,又及時澄清謠言和傳聞,有效杜絕了恐慌情緒蔓延。
縣級融媒體平臺通過對縣域管轄區的信息覆蓋,近距離引導了疫情防控輿論,通過不間斷的及時辟謠和信息播報,疏散和安撫了民眾恐慌,精準傳遞了黨和政府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3.功能升級:大數據+人工智能+云服務幫助民眾“宅在家”
本次疫情,由于擔心人傳人,村村封路、戶戶閉門,14億人自我隔離,社會治理系統因疫情防控而切換。除了及時發布消息外,縣級融媒體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服務”,還須保障農產品與生活物資的穩定供應,保障水電氣網絡的暢通,保障老百姓安心“宅在家”。
疫情期間,物資供求呈現結構性緊張,尤其全國都在傾力支援武漢之時,合理調配物資成為地方政府乃至全國的重要任務。由地方融媒體中心的“抗疫物資信息化平臺”,專門服務于社區(村)的物資分配工作,既方便工作人員發布信息和全程監控,又方便居民在線預約領取。利用線上平臺進行物資公告、預約、分配,不僅減少了居民出門次數,降低傳染風險,而且還有利于數據收集與監控,提高物資分配效率。此外,系統還發揮了物資捐贈和對接作用。
為舒緩民眾“宅在家”的心理壓力,一些縣級融媒體中心上線了一批優質內容。海南瓊海市融媒體中心播發的《醫學觀察點里的生活是什么模樣? 一場“特殊運動會”讓他們收獲歡樂和暖心》、《“打卡”時間到!在這個隔離點 他們把客房變成“運動場”》等報道,以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形式面向全國播發,形成病房內外互動交流。項城融媒體中心每天進行“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融媒體直播,場均播放量達10萬+。直播品種花樣繁多,涵蓋醫療防疫、書法、瑜伽、舞蹈、美食、化妝等,兼顧各個層面的受眾。縣級融媒體還依托電視、電臺、移動終端等,搭建了“空中課堂”,開展線上教學活動,保證中小學生實現“停學不停課,離校不離教”,服務民眾提升了影響力。
4.職能轉變:從新聞發布平臺轉向疫情防控指揮中樞
當前,信息與數據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資源。疫情防控指揮中樞也將成為疫情期間社會治理的最基本手段和核心驅動力,助力融媒體中心從新聞發布平臺轉向疫情防控指揮中樞。
相比2003年的SARS,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表現出更長潛伏期和更強傳染性,引發各地甚至紛紛實行封閉式管理策略,封路堵路、體溫監測等措施被各地紛紛效仿。然而,縣域地廣,工作人員有限,節點布置、流量疏解成為提升防控效果的重要舉措,各地政府僅僅依靠經驗部署決策難免有失偏頗,大數據由此有了用武之地。
以深圳龍華區為例,龍華區疫情防控大腦基于聞海大數據平臺全量數據支撐,支持疫情相關數據接入融合分析,通過內置的數千個可視化分析組件,實現對全國、各省市特定區域以及轄區內的疫情態勢監測、重點人員監控篩查、防疫資源監控等全方位的一站式防控。
系統通過自主申報,結合來自轄區內對重點人員的多維監測,包括重點人員數量、人員類型、所在社區、流入流出方式、行動軌距等信息,經由體溫監測、實時上傳、系統共享數據,實現“行知去向,動知軌距”,異常情況實時反應,助力防控疫情傳播和擴散。
除此之外,龍華疫情防控大腦還有效整合轄區防疫資源,將醫院、社區、隔離點、核查點等相關要素,對分布及詳情進行可視化監測,并輔助管理者最優分配和調度醫療資源,做到把控有度,調節有序。
5.效應顯現:承上啟下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
通過疫情防控洗禮,縣級融媒體中心已基本脫離傳統媒體的束縛,傳播意識、傳播方式、傳播手段、傳播效果都有了明顯進步,開始有能力有手段彌補當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不足。然而,仍有部分融媒體中心囿于傳統媒體思維窠臼,接軌數字時代步履蹣跚,尤其在借力技術手段協力社會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空間。
5.1繼續強化技術引領,夯實平臺運營基礎
要繼續借助外部技術力量,不斷升級技術系統,跨區域、跨領域合作,強化大數據和內容運營能力,正確監測并評估融媒體中心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為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運營能力,因而并非只是花錢舉措,更有可能產生增收節支效果。以浙江省長興縣為例,通過整合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各類媒體資源,精簡甚至關閉冗余重復的媒體機構,包括關閉了220多個政務微信公眾號,把防疫內容主陣地從互聯網公司轉移到黨媒主陣地。浙江長興傳媒集團2018年營收2.32億元,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5.2強化大數據支撐,助力內容生產傳播
強化內容生產需要大力提升大數據能力,通過對用戶定義的官媒網媒、區域熱點、自媒體、官微官博輿情的熱門文章進行定向匯聚,并經過大數據分析后在平臺進行呈現,為電視臺素材匯聚、報題選取、專題制定等服務。大數據不僅可以實現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的廣告推送和服務推廣,而且可以通過在日常節目生產中引入互聯網大數據,輔助節目精準化、大眾化生產,增強節目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5.3融合社會治理,提升防疫輿論引導能力
有鑒于疫情防控是一項重大的社會治理工程,縣級融媒體值得深入總結并繼續發揚在其中的作用,包括繼續加強疫情防控大腦建設,提升人口流動信息動態管控、聯防聯控、提高復工后疫情防控指揮能力,繼而為地方形象宣傳、招商引資和吸引客流量服務。
其次,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發揮貼近基層、更接地氣的優勢,因地制宜創造更多原創性產品,滿足民眾文化生活、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由此將社會治理功能融合進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結合融媒體影響力建設提升政府公信力,繼而延伸到更多社會治理領域,從而潤物細無聲地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善于觀察的媒體人已經發現,疫情爆發至今,有影響力的新聞大多來自融合走在前列的媒體。正是那些扎實修煉內容生產內功,順應傳播規則變化,善用技術吸引民眾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在不斷進化、不斷升級,并將新媒體流量轉化為自我營養,帶來客戶端流量和粉絲井噴式增長,從而在這次抗擊疫情報道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更多的認會認同和發展空間。
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而言,本次疫情更是一次分水嶺,團結一大批忠實粉絲的融媒體平臺,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承上啟下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1]閆興剛.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從“相加”到“相融”[J].科技傳播,2019,11(17):26-27.
[2]方提,尹韻公.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大意義與實現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4):11-14.
作者簡介:王磊(1984-),男,湖南永州寧遠人,博士,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博士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聞歌創始人、董事長,曾任中科院自動化所互聯網大數據研究中心總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b數據挖掘、社會媒體挖掘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發;關玉霞,女,中科聞歌副總裁、首席內容官。歷任新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首席數據專家、中國財富網編委、人民日報傳媒技術公司大數據總監、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聯播》部主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統籌策劃組統籌、重慶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楊志榮,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大數據專業委員會委員,《新聞輿情參考》執行主編,南開大學數學本科、金融工程碩士,曾任職萬向集團、浙江省廣電集團、安邦咨詢、大公國際等機構20余年,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首批特約研究員、濱海新區綜合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張晶(1991-),女,山西人,中科聞歌公共關系經理,曾任北京青年報記者;薛從豪(1992-),男,福建福州福清人,中科聞歌品牌戰略部成員,曾任職新華社中國財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