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技術逐漸被運用于企業財務報表審計中。本文分析了大數據技術對企業財務報表審計在審計范圍、審計方式、審計證據以及審計成果等方面的影響以及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審計工作面臨的諸多風險,進而從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審計分析軟件的開發力度、加強審計過程中數據的安全性以及提高相關人員的大數據運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工作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財務報表審計;信息化建設
財務報表審計是檢驗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真實性、完整性的“試金石”,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財務數據造假和高管財務舞弊。在大數據未被應用于財務報表審計之前,傳統的審計模式主要是以傳統手工查賬為主,通過手工翻閱賬、證、表等方式,效率低下。但是,隨著審計行業的成長以及信息時代的發展,風險導向型審計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大數據技術與審計工作有機結合,大數據審計取代原有的傳統審計方式成為現代審計的主流模式。當然,大數據審計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務院、中央審計委員會、審計署等政府部門相繼出臺政策以推動審計信息化建設,審計模式逐步發生改變。為了深入研究審計工作中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本文重要研究大數據技術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一、大數據技術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一)大數據技術對審計方式影響
以往研究表明,傳統的審計方式更加側重于事后審計,即根據被審計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業務進行審計,并且在審計過程中抽取部分數據進行抽樣審計,而不是針對全部的數據進行審計。受到數據滯后性和有限性的制約,傳統的審計方式難以對被審計單位復雜而多變的經營活動進行及時和準確的評價。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審計機構選擇持續審計的方式以解決數據的滯后性問題。但是,由于審計人員在具體的審計過程中受限于業務環境及信息化手段,對于一些非結構性或暫時無法獲取的明細數據難以處理,從而在重要問題的判斷上容易出現失誤。而在大數據環境下,云計算及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衍生了新興的數據挖掘、儲存及分析處理技術,審計工作與大數據技術較好地進行了融合,提高了數據的全面性及及時性,降低了審計風險,從而促進了可持續的審計方式。
(二)大數據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在傳統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主要依靠手工方式或者手工與計算機相結合的方式獲取審計證據,隨著“互聯網+”及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會計資料逐步電子化,審計人員的取證方式由手工為主轉變為計算機為主。同時,大數據環境下,審計人員很少依靠自身經驗及直覺來判斷信息不足的審計事項,大大降低了審計工作的風險性。以數據驅動為導向的大數據審計,是大數據技術與審計工作的交相融合,是在獲取充分信息的基礎上,對相關事項進行科學分析,從而使得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逐步被精準的數據信息所替代。另外,在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的不斷推動下,審計證據逐步多元化、豐富化及電子化。審計人員在海量的數據信息中,尋找合適的審計證據越發困難,從而使得了審計人員搜集和發現審計證據的基準由原來的因果關系轉變為相關關系。
(三)大數據對審計成果的影響
目前,財務報表審計的最終產物是經過審計后的財務報告和審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內容和格式較為單一,很少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切實可行的生產管理建議。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廣泛運用,審計的成果逐步豐富化,除了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外,審計人員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收集、處理及分析相關數據及資料,為管理層和決策層提供生產、銷售、財務等多方面的建議,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優化內部控制,同時,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使得審計成果的留存將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和科學化。同時,在持續的審計過程中可以簡化工作量,減少實地考察的時間,提高審計的工作效率,豐富審計工作成果。
(四)大數據對審計范圍的影響
在傳統審計工作中,受到時間、地點及工作量的制約,審計人員很難及時獲取充足的外部數據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全面審計,往往是利用企業提供的內部信息進行抽樣審計,以部分樣本特征代替總體特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在審計中的運用,審計范圍逐步擴大。以往由于傳統技術手段或者審計方法的不足,導致難以實施全面的數據搜集、挖掘和處理,從而采用審計抽樣抽取部分樣本數據等問題逐步被完善,審計范圍由單純的審計抽樣逐步過渡為數據整體。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也更加著眼于被審計單位全部的經濟業務,強調覆蓋被審計單位的全部信息,不斷延伸審計項目的整體性,提高審計的準確性、全面性。
二、運用大數據技術審計面臨的風險
(一)數據的安全性、保密性存在隱患
大數據、云計算的使用,為數據提供了更多的儲存空間,在數據獲取、文件傳輸上更加便捷。但是,由于審計工作的特殊性,在數據保密性和安全性上要求十分嚴苛,而大數據環境下,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得各單位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數據傳播、共享變成一種趨勢,從而可能對數據的安全和保密產生影響。其一,雖然審計往往與企業簽訂保密協議,但是共享資源使得被審計單位的信息不經意間的泄露,導致企業特有的信息被竊取,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其二,在數據傳播過程中可能受到病毒、黑客的影響,導致企業相關信息缺失。例如,2017年溫州某企業大量客戶信息被泄露,導致許多既有客戶流失,企業當年銷售額大大下降。其三,由于數據存儲量大,在大數據環境下,一般采用電子儲存,因而易于受到破壞。此外,由于數據量大,在判斷信息質量時,審計人員往往容易出現偏差。
(二)大數據審計缺乏相關的法律支撐
雖然我國近幾年陸續出臺了與大數據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政策上給予審計人員一些指導。但是,就整體而言關于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法律法規,目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相關審計準則缺乏規范化、有關信息化建設標準不明確,法律條文的針對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法律法規的頒布存在滯后性、時效性問題,總是在大數據審計發展出現問題時,才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不能夠很好地體現政策的預見性。同時,在審計中具體運用大數據技術缺乏具體指引,缺少法律作為保障,從而使得很多法律法規成為形同虛設,不利于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三)掌握大數據技術的審計人員較為匱乏
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的需求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很多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要么懂審計不懂計算機,要么懂計算機不懂審計,掌握大數據技術的審計人員少之又少。很多審計人員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難以沖破傳統的審計框架,在實踐中經常受限于計算機、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影響工作的效率,阻礙了大數據審計前進的步伐,懂計算機技術的審計人員是少之又少。
三、大數據環境下促進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應對措施
隨著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的迅速發展,審計工作發生了較大變化。審計人員運用的審計方法、審計技術由傳統方式逐步向智能化、數據化的方向發展,傳統審計工作受到較多沖擊和改革。為了應對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對審計工作的影響,本文據此提出幾點相關建議。
(一)建立健全與大數據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
目前,缺乏明確的準則和規定來規范大數據審計的發展。同時,與審計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等信息技術的運用指向不清晰、不具體,從而難以在制度上大規模的推廣大數據審計。此外,由于審計人員的慣性思維,在審計工作中如果沒有強制性規定,審計人員往往拘泥于習慣運用傳統方式,而不愿意去改變審計方式去選擇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健全與大數據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是規范審計人員的行為、促進大數據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運用的有效措施。
(二)加大對審計分析模型和軟件的開發力度
大數據環境下,各行各業都希望擁有與本行業相關的專項技術與軟件。審計行業也不例外。審計行業需要適合自身行業特有屬性的大數據技術,比如審計數據分析模型、專用審計軟件等,幫助審計人員有效的提高審計效率與效果。但目前,由于大數據涵蓋的技術與內容較多,主要依靠IT及高端技術專家來開發與維護,而這些人才中擁有審計知識的較少,從而在一些通用的大數據技術上審計行業很難適用。為了改善此現象,在開發與審計相關技術時,要積極引入審計專業人才,加大審計模型和軟件的開發,提高大數據技術在審計行業的運用。
(三)加強大數據審計過程中數據的安全性
大數據環境下,數據的安全性、保密性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在開發相關技術時,要考慮到數據的風險性,要加強大數據技術的風險評估與評估,減少數據生成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問題。此外,在建立相關數據庫和系統時,要增加內部身份認證功能,在數據查詢和提取時要經過核驗。
(四)加強培訓,提高審計人員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能力
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審計人員尤其是長期采用傳統審計方式的人員缺乏對大數據審計的學習,導致其在審計工作中不會運用相關技術,從而使得審計工作相對滯后。為了改變其現象,在大專以上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方面加強培訓,改變財會、審計專業學生和審計人員的固有思維,從思想上認識到大數據審計的重要性,同時,要不斷學習新的審計理論,與時俱進,積極在審計工作中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四、結語
如果說傳統審計模式是“綠皮火車”的話,那么大數據審計如同“高鐵”一樣。我們要更快、更準地抓住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發展的黃金時代,積極推進審計信息化的發展,同時,在大數據審計大發展過程中,努力克服大數據審計存在的弊端,不斷發揮大數據技術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的優勢,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師的工作效率,減輕其壓力,為社會釋放出更多的資源。
參考文獻:
[1]劉星,等.關于推進大數據審計工作的幾點思考[J].審計研究,2016(5).
[2]祁艷.大數據審計環境下審計人員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師,2018,294(15).
[3]曲靖.淺議大數據審計分析的利弊[J].現代經濟信息,2016(3).
[4]丁賽君.面向大數據審計要求的業務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8(5).
[5]郭紅建, 梅軼群.基于審計云的大數據審計技術與方法[J].管理觀察,2017(36).
[6]陳鑫,吳蔚.以審計智能化為基礎構建大數據審計平臺[J].中國審計,2019(9).
作者簡介:梅鮑軍(1981—),男,安徽巢湖人,會計師,本科,主要從事企業財務報表審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