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將兩人或兩人以上集體化,團結協作完成共同目標的學習方式。與我國數學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這一新穎的學習方式使得嚴謹的數學課堂環境更加高效,壓抑的教學氛圍更加生動。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外的運用非常廣泛,但我國啟用該教育模式目前還處于初級摸索階段,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探究。因此,筆者結合自身近幾年課堂小組教學實踐,作出闡述,以期參考與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方法應用現狀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并沒有得到較好的應用
因為,受應試教育在我國這么多年的應用影響,這種教育模式在現階段已經無法讓小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所以才會被新課改標準所取代。應試教育雖然已經被新觀念所代替,但是部分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覺得一切與考試無關的、與分數無關的都不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這使得合作學習在這部分老舊觀念下不得施展,即便是適當的開展一些,也是只在形式上敷衍一下,所收獲的效率較低。
(二)受固有觀念的影響,學生的參與度較低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有高低變化的,在合作學習方法中,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機會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實際的合作學習方法開展過程中,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參與度較高,學習態度也較為積極,得到教師的贊美和肯定也較多;但是一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參與度和主動性都較低,因為受固有觀念的影響,覺得學習成績不好就什么都做不好,對自己沒有自信,和小組成員的交流也比較少,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表達自己的見解。最終導致合作學習的效果無法保證,學生自己也沒有得到鍛煉。
二、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應用策略
(一)全面了解,合理分組
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合作學習方法的時候,要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或實際能力進行合理分組,這可使合作學習更加高效,也能使每個學生自身的優點得到充分的發揮。首先,在正常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分組時,需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性格特點,讓每個小組內的數學水平保持均衡狀態,這樣,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才有充分發揮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這類分組模式不存在隨機組合的差異性,因而可保證小組競爭的公平性;其次,小組內的分工需事先明確好,并定期對各小組進行成員的角色互換,如此才能調動各組內所有組員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與發言的機會。在小組合作教學中,還需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兩種方式,客觀的對每次發言進行點評,讓學生吸取經驗,以此提升集體感來激勵一些小學生為了小組榮譽而努力,其合作學習法的意義才可得以發揮。
例如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分組進行討論,給學生留出正與反比例的區別和聯系,如何爭取的判斷正與反比例等討論題目,讓善于研究的學生得出結論,讓善于表達的學生為大家講解,讓善于組織的同學來組織這場討論。照此方法,組內的每一個學生于是都能得到鍛煉,他們身上的優點都能得到發揮。
(二)努力保證學習內容的合理性
在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須確保課堂上學習內容的合理性,對待討論內容的布置要從簡易朝疑難問題漸進,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盡力發揮自身價值從而增強自信。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時候,教師可依據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列舉出不同的百分數,其中含正確與錯誤兩種題,讓學生加以討論。然后,再逐漸增加難度系數,進行有關百分數知識的延伸,如此,便能引導小學生對百分數的正確認知。最后,教師還要因地制宜的改變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三)有效性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在實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因此,需對小學生的差異性進行綜合考慮,在學生解問題時要激勵他們從多個角度分析,積極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方程》的時候,需引導孩子找出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可以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討論,得出一種方程的多種解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這一問題,如此策略,不僅令學生對方程的解法能牢記,還能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充分鍛煉。
三、結語
總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和協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并不斷探索,讓小學數學課堂變成高效優質且生動化的課堂,努力讓將來的小學數學教育更優化,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更強。
參考資料
[1]高淑英.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228.
[2]汪琴芬.小學數學課堂應用小組合作模式的探究[J].名師在線,2020(19):21-22.
[3]陳鴻財.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文理導航,2019(30):28-29.
[4]朱紅俊.小組合作構建小學數學探究課堂[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