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功用,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思政”一道,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全面提升立德樹人實效。2016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弊龊酶咝K枷胝喂ぷ饕煤谜n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改變傳統就業思維,突破傳統就業創業模式,增強全面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缺乏職業規劃,就業準備不充分。調查中,只有9.27%的同學對于自己的職業規劃非常明確,33.66%的同學比較明確,35.61%的同學一般明確,還有21.46%的同學不太明確甚至不明確。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所規劃,但仍有少數同學認為,畢業時再考慮就業問題也來得及。在“對如何準備求職禮儀與面試的了解程度”和“對如何準備求職材料的了解程度”兩項調查中,平均得分僅為5.34 分和4.88分(滿分10分)。可見大學生對就業還不夠重視,缺乏對未來職業的思考和規劃,不注重相關準備工作,就業十分被動。
2.缺乏求職動力,就業目標不清晰。參與調查的205名學生中,14.15%的同學選擇國外升學,58.54%的同學選擇國內升學,23.90%的同學選擇直接就業,1.95%的同學選擇創業,1.46%的同學選擇待業。超過七成的同學打算國內或國外升學,一些同學是為了在學術上繼續深造而考研,大部分學生認為碩士比本科生在就業市場更有競爭力、薪資待遇更高,但其中也不乏隨大流的情況。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已有較大程度上升,而2020 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再創新高,較2019年增長17.59%,達到341萬人,報錄比估計為4∶1,這意味著75%左右的考研學生將面臨失敗的結果。但很多同學在考研失利后并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寧愿在家準備“二戰”也不愿積極尋找工作,缺乏求職動力,“慢就業”情況較普遍。
3.缺乏職業素養,就業意識較淡薄。課堂調查中,大學生自評“個人職業勝任力”平均得分為5.73分(滿分10分),當被問及哪些方面的能力還需要提升時,近九成的同學認為自己仍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89.27%),超過七成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76.59%)和應變能力(70.24%)還很不足,近七成的同學認為自己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68.78%)、心理素質(68.29%)、處理事情的能力(68.29%)有待進一步提升。大學期間,學生的職業能力KST,即專業知識技能(Knowledge)、可遷移技能(Skill)、自我管理技能(Trait)需要全方位的鍛煉和培養,但現實情況中,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限,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差,就業意識淡薄,缺乏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4.缺乏實踐經驗,就業觀念有偏差。調查中,只有46.25%的同學參加過實習或兼職工作,大部分同學并沒有走出校園、提前進入職場鍛煉,缺乏工作經驗,對行業和崗位的認識較片面,存在認知偏差。在回答影響其就業選擇的因素時,超過九成的學生選擇了個人興趣(93.17%),同時,薪資水平(82.44%)、發展空間(76.59%)和就業地點(70.73%)也是同學們非??粗氐囊兀话氲耐瑢W表示會考慮家人的意見(46.34%)。由此可見,“95 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加重視自己的興趣、薪資和發展,他們更看重職業興趣和就業質量,學生求職觀念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前的就業形勢。在薪資期待方面,27.50%的同學期望可以達到年薪18萬元以上,22.50%的同學期待薪資為10萬元-12萬元/年,21.50%的同學期待薪資為8 萬元-10 萬元/年,僅有6.50%的同學期待薪資少于8萬元/年。然而,根據BOSS直聘發布的《2019 應屆生求職趨勢報告》,2019 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招聘薪資為5909 元/月,即平均年薪70908元,同比增長7.5%。不難看出,大學生對薪資的期待普遍高于市場薪資價格,對求職薪資的期待較高,就業觀念有所偏差。
1.教育體系不夠完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本質是“幫助求職者成功就業、穩定就業、規劃職業和為用人單位合理選才提供咨詢、指導的過程”。然而,大部分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無論是教育體系的構建還是探索,進展都較為緩慢,一些高校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同于就業指導,僅針對高年級學生進行就業咨詢和幫助,且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體系。
2.教學指導缺乏實踐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本身的實踐性較強,課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教學內容也應及時更新,特別是與社會實際情況相匹配,然而大多數高校的課程在這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大學生在校期間較少有機會走進企業參與相關實習、實踐活動,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等難以得到鍛煉和提高。
3.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大學期間,隨著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任務、目標以及就業準備情況的變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應有所偏重。很多高校針對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不同教育背景和發展方向,開設了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沒有根據文科與理工科的專業和行業不同分類設置課程內容。大多數高校也缺乏獨立的職業生涯輔導工作平臺,無法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指導和幫助,難以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發揮職業生涯規劃實效。
4.師資力量不夠充足。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師資力量都比較薄弱,難以覆蓋全體在校大學生,無法支撐起龐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近年來,學生工作隊伍已經成為高校承擔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任務的主要力量,但在專業背景、授課經驗、社會閱歷、行業解讀等方面仍相對不足;同時,高校輔導員逐漸有流動較快的趨勢,不利于積累課程經驗,導致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1.更新育人目標,完善教育體系。傳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要聚焦于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的層面。“課程思政”理念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將理論知識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課程目標應前置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將學生培養為講政治、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各級黨政領導要高度重視,統籌加強就業觀念教育的系統工程,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形成由學校統一領導、院系落實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與職業教育立體交叉管理體制。開設常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系列課程,針對不同年級、專業、職業興趣的學生,采用分類指導、分期培訓、分段培養的方法,著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2.挖掘思政元素,統籌教育資源。圍繞“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探索,巧妙地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中。如在就業形勢分析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在工作探索中融入職業理想教育,在就職技能教授方面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在創新創業板塊融入艱苦奮斗精神等,通過案例分析、經驗分享等教學方法,實現有效的“立德樹人”。為了增強教育實效,高校應全力推進“三全育人”模式,全面統籌教育資源,除了開設專門的生涯規劃教育系列課程,也應在專業課中融入職業生涯教育,增加學生主流價值觀引領,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聯合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幫助學生甄別各種非理性的就業觀念,增強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還可以依托各相關職能部門,組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類、創新創業類、素質拓展類等競賽活動,提高大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促進個人綜合發展。在社會層面,高校還應重視與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通過建立實習基地,搭建就業平臺,開辟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在實際鍛煉中增強專業知識和技能,深入了解相關行業和崗位的工作內容和發展前景,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和實現途徑,增強職業勝任力和就業競爭力。此外,還可以邀請經歷豐富的企業家、知名校友等開展專題講座,邀請近年畢業的學生進行就業和創業指導,分享經驗,增強學生的擇業信心。
3.注重因材施教,創新教育模式。課程思政”理念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內容。對于不同專業混編制的班級,提前做好問卷調查、交流訪談等工作,了解學生的整體特點和思想狀況,結合學生的實際訴求進行教學設計。針對個別存在職業困惑的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進行“一對一”生涯輔導,幫助其制訂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疫情期間,高校師生利用超星學習通、慕課、騰訊課堂、Zoom等平臺,采取“錄播/直播+線上答疑”形式授課。線上教學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參與度較高,教師與學生實時互動,也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學習任務。利用新媒體平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可以實現“翻轉課堂”模式,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學生在課下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幅提高。常態化教學中,也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模式,將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課后答疑相結合,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全面、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服務。
4.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質量。專業化師資培訓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有著重大意義。高校應有層次、有重點地對相關教師開展相關業務知識、技能訓練,例如TTT(Training The Trainer)培訓、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業規劃師培訓等,幫助教師掌握基本理論和教學方法。組織集體備課、經驗分享、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活動,幫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提升,不斷更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提高專業技能。與此同時,也應加強師資隊伍的思想理論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將職業規劃教師團隊配齊配強,不斷提升育人質量。
受疫情影響,2020 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企業招聘需求下滑、線下招聘暫停、公務員招錄延后,應屆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挑戰。當前形勢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疏導不合理的就業流向,拓寬學生就業空間。同時,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培養體系,貫穿高等教育的始終,除了對畢業班學生開展就業指導,也應重視對非畢業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發揮其“隱性育人功能”。特別是在當前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幫助大學生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擇業目標,調整職業預期,以良好心態主動就業,有利于解決高校學生“就業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