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鋒
【摘 要】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畢業生及其就業單位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畢業生及用人單位對就業、用人過程中一些問題的看法,以此分析廣西高職畢業生供給與用人單位需求的匹配度,針對其中存在的主客觀問題,提出深化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融合、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在就業指導中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等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畢業生 ?供給 ?需求 ?現狀 ?調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C-0021-03
據廣西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廣西高職院校近年來每年畢業生人數在10萬人左右,畢業生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供給與企業需求之間不匹配或者差距較大,那么就會加劇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導致“學生就業難、企業用人難”的問題。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畢業生及其就業單位為調研對象,探討廣西高職畢業生供給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以期發現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主客觀問題,探討高職院校的教育對策,讓培養的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更加匹配,進而改變“學生就業難、企業用人難”的現狀。
一、調查情況分析
筆者以廣西高職院校2019屆畢業生及其就業單位為調查對象,設計調查問卷2份,分別為《廣西高職院校畢業生供給與需求現狀調查問卷(學生)》和《廣西高職院校畢業生供給與需求現狀調查問卷(單位)》。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發放。發放給高職畢業生的學生調查問卷共1400份,收回1400份,有效問卷1389份,其中男生348人,女生1041人;發放給用人單位的調查問卷30份,收回30份,有效問卷30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畢業生最愿意就業的單位。廣西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最想就業的單位是國有企業(38.52%)、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27.07%),其次為民營企業(15.33%)。然而以當前的就業實際情況看,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在私營、民營企業工作。
2.畢業生考慮就業的重要因素。對高職畢業生而言,企業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薪酬與福利(70.91%)、發展潛力(62.78%)、企業文化與氛圍(60.55%),企業經營理念、公司規模也是畢業生考慮就業的重要因素。
3.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取途徑。調研結果顯示,65.01%的畢業生表示獲取的就業信息來自網絡媒體,34.13%的畢業生表示就業信息來自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21.53%的學生表示通過學校宣傳活動獲取就業信息。高職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與他們理想中的獲取途徑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最希望從招聘會、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求職網站獲取就業信息。
4.畢業生就業地區選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西部大中城市是高職畢業生就業地區的首選,超過77%的高職學生畢業后選擇去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愿意在西部大中城市就業的畢業生為31.25%,愿意留在小城鎮工作的畢業生僅有16.85%。他們這樣選擇的原因主要是考慮發展機會、良好的人才政策及較好的生活條件等因素。當被問到在求職困難情況下是否愿意去小城鎮及鄉鎮企業上班時,63.5%的高職畢業生表示如果實在沒有其他機會時可以接受,8.14%畢業生表示堅決不會考慮去小城鎮或鄉鎮企業工作。
5.畢業生對薪酬待遇的期望。調查結果顯示,63.57%的畢業生覺得自己所在崗位的工資待遇一般,13.39%的畢業生對工資待遇不滿意,僅23.04%的畢業生對工資待遇表示滿意。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薪酬待遇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此外,高職畢業生對于轉正后薪酬的期望值較高,超過70%的畢業生希望工資待遇在3000元以上,其中18.21%的高職畢業生希望薪酬在4000~5000元之間,22.1%的學生期望薪酬在5000元以上。而畢業生對于相應薪酬的期望主要來源于對自身價值的評價,表明大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的素質能力比較認可。
6.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對于目前的就業形勢,高職畢業生的認識比較清晰,超過67%的學生認為目前就業比較難,而就業難的原因有畢業生數量多、企業需要有工作經歷的人才、自身所學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等。
7.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調查結果顯示,61.84%的高職畢業生認為在求職中遇到的最大困擾是自身所學技能不足,不能滿足企業崗位人才能力需求,其次是對社會缺乏了解(50.61%)、信息量少(38.52%)、求職技巧欠缺(37.29%)、學校就業創業指導不夠(29.66%)等。同時,畢業生認為畢業生最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是專業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8.畢業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高職畢業生認為創業是實現理想的途徑,是一個解決就業的不錯選擇。75.38%的畢業生表示在大學受過創新創業方面的教育,對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基本滿意。這說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比較重視。此外,畢業生認為可以通過開辦創業園、將創業課程納入必修課等方法,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二)用人單位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用人單位性質。在本次調查的用人單位中,76%為私營或民營企業,且68%為中小型規模的公司。
2.用人單位對廣西高職畢業生的滿意度。被調研的所有用人單位均招聘過廣西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對廣西高職畢業生的工作表現表示滿意,認為廣西高職畢業生最大的優點是能吃苦耐勞,其次是能在工作中與其他員工團結協作。
3.用人單位給高職畢業生支付的薪酬。在薪酬方面,僅有36%的用人單位支付給高職畢業生的薪酬超過3000元,大部分用人單位支付給高職畢業生的薪酬在3000元以下,其中16%的用人單位支付的薪酬在1500~2000元之間。
4.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層次。從人才類型來看,當前用人單位最需要的人才,排在首位的是專業技術人才(76%),其次是一般管理、銷售人才(56%),再次是技術操作人才、普通工人(48%)等。從人才學歷來看,72%的用人單位認為高職高專的學生最適用,20%的用人單位認為本科學生最適用,另外分別有4%的用人單位覺得碩士研究生和初中學歷學生最適用。
5.用人單位注重的畢業生素養。調查中,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最主要是畢業生缺乏企業工作和實踐經驗(40%),其次是綜合素質不高(32%),再次是專業水平低、不能滿足企業需求(32%)。在招聘時,用人單位比較注重的素質有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社會實踐經歷和工作經驗。調查結果顯示,有84%的用人單位表示企業需要有創新精神的員工,且大部分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創新精神較為滿意。
6.員工離職原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人單位提供了更多的就職崗位,也導致員工流動性越來越頻繁。用人單位人員流動最頻繁的是一般生產員工(48%),其次為一般管理人才(32%)、技術操作人才(20%)等。用人單位認為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有工作壓力大、不適應單位文化等。
(三)學生、用人單位問卷數據比較分析
1.期望就業單位性質與實際的差距。從以上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最想在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但由于高職學歷、專業知識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的高職畢業生只能在私營或民營的中小企業就業。
2.期望薪酬與實際的差距。基于對自身價值的評價及人才市場的行情,超過72%的高職畢業生對薪酬的期望值超過3000元,其中22.1%的畢業生期望薪酬在5000元以上,說明高職畢業生對自身的素質、能力較為自信。實際上,學生所期望的薪酬與用人單位支付的薪酬存在較大差距,學生覺得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從而頻繁跳槽,導致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降低。
3.對當前就業難原因的不同理解。大學生就業難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共識,而對于就業難的原因,高職畢業生認為首先是畢業生數量太多,其次是沒有工作經歷以及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而用人單位認為高職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是就業難的最大影響因素,其次是缺乏企業工作和實踐經驗,再次是學生專業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對第二點原因的認識,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看法一致。
4.對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認識相同。調研表明,無論是高職畢業生還是用人單位,都認為創新精神非常重要。用人單位表示在工作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畢業生認為,學生可以通過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以及創業園實踐教學獲取更多的創新創業知識。
三、對策
針對以上學生問卷及用人單位問卷調查數據的對比分析,為了提高高職畢業生供給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廣西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深化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融合、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以及在就業指導中引導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
(一)深化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融合
廣西高職院校應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有效結合”作為指導性方向,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積極探索專業教育、課程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例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線上實踐教學軟件、線下生產性實訓基地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增加學生參加專業技能競賽的機會,指導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在競賽和實訓中開展企業設立、財務決策、預算管理、納稅申報、報表分析、企業經營沙盤等業務,讓學生在一個虛擬的商業環境中感受企業經營的業務和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溝通、團隊協作、創新創業能力,進而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在每年的“互聯網+”創業大賽中,聘請企業家組成專家組論證學生的創業方案,邀請已畢業的有成功創業經歷的校友給在校生做指導和創業心路歷程分享等。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融合不僅能緩解高校的就業壓力,同時,創新創業環境也給學生融入社會提供了更多空間,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能力。
(二)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
面對新時代如何“立德樹人”的問題,我國提出了“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即在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教學中融入誠實守信、忠誠、遵紀守法、工匠精神、愛國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并通過課程教學中具體知識點、案例所體現的崗位能力、素養的需求,以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化、吸收。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以愛崗敬業精神、企業實際發生的案例、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等教育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養成堅韌果敢的個性、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有助于提高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及降低學生跳槽的頻率。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當前廣西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職學生缺乏對自身能力、素質的正確認識,以致在就業中對薪酬、工作環境等要求過高而造成多次離職。廣西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加強對就業課程指導教師的培訓,強調在傳授簡歷制作、自我介紹等一些基本就業技能的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了解自己的專業技能、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差距。同時,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加強與企業交流,通過邀請企業專家到校開講座、在線直播、學徒制教學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盡早了解企業運營情況及工作崗位能力需求,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生到準員工再到員工的角色轉變。此外,通過學院職教集團的建設,加強與會員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對口的就業信息,提高人才需求與供給在就業崗位、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的匹配度,緩解學生就業難、企業用工難的“兩難”現象。
【參考文獻】
[1]余飛,張存江.“G:S-P”財商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J].職教通訊,2017(2).
[2]李祥祥,朱鳳榮.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問題意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改課題“教育生態學視域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GXGZJG2017B158)
【作者簡介】唐 鋒(1981— ),女,廣西桂林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