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科研與教學壓力阻礙教師育人工作的開展、相關評價機制不完善、教師缺乏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方法等問題,提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發展策略:建立教師培訓機制,提高教師素質;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與育人的有效結合;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教師隊伍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C-0102-02
“課程思政”是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切入點,是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最基礎手段。高職院校要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把握育人的基本規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筑育人大格局。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起到關鍵作用。本文探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力量,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來看,各類課程任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一是部分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較低,難以有效引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難以有效培養學生對大是大非的判斷能力及保持頭腦清醒且有擔當使命的定力;二是部分教師政治意識較弱,對國家政治大事缺少關注,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只是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沒有負起培養學生正確價值導向的責任;三是部分教師的知識技能和價值引領還不能做到高度融合,離育德育才于一體的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如何將知識技能傳授和價值引領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有待進一步探討研究。
第二,科研與教學壓力阻礙教師育人工作的開展。隨著國家全面推進高職院校的“雙高”建設,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較大的壓力。一方面,由于評價機制的轉變,許多專業課老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再加上教學任務繁重,導致沒有認真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更不能處理好教學、科研、育人、服務四者的關系,導致“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沒有有效融入科研和教學工作的狀況;另一方面,教師對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認知存在差異,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導致“課程思政”建設效果不佳。許多教師缺乏科研與教學協同推進的思想理念,導致科研與教學存在“兩張皮”現象,影響育人工作的開展。
第三,相關評價機制不完善,導致教師開展育人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很多高職院校還沒有形成“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措施,沒有統籌制定針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科學評價體系和相關績效分配,激勵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機制不健全,因此不少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評價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一是沒有發揮高職院校或院系教學組織的評價作用,導致評價主體缺位;二是沒有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造成評價結構性的缺失;三是沒有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高”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指標范圍,導致監督管理不到位;四是沒有充分利用好院系績效考核的杠桿,造成激勵效果不明顯;五是沒有建立對教師“教書”效果和“育人”效果的評價機制,導致難以達到教書與育人相統一的目標。
第四,教師缺乏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中的方法。高職院校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實施“課程思政”教書育人的能力較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載體創新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把握不足。一方面,教師不能很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才規律融入課程教學和育人工作中;另一方面,教師在課程價值層面、課程建設原則層面和教學方法論層面的認識能力有限,缺乏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相融合的方法,難以將鮮活的思政素材應用到課程教學中。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發展策略
(一)建立教師培訓機制,提高教師素質
高職院校應建立專門的思想政治培訓機制,對教師進行分批次的培訓工作。在培訓的機制上,一是強化教師職前“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培養,職前培養主要針對新入職的教師或校內轉崗擔任專職的教師;二是強化職后培訓,提升專業課程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各學校教師工作部或教師發展中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訓計劃;三是加大自治區級師資培訓中心對“課程思政”專題培訓班基地建設的力度,為幫助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保障,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主要的培訓內容包括:第一,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提高在教學方面的自律性,做到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能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師德師風優良的教師形象;第二,引導教師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使其具備扎實的政治知識基礎以及正確的思想觀念,為學生傳達最準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第三,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技能進行培訓,由于一些教師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上課比較嚴肅刻板,學校應該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與育人的有效結合
高職院校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強對教師的師德考核。要想讓“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的理念真正地應用于“課程思政”建設,落實黨和國家交給高校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需要完善科研評價導向,并構建全面的科學評價體系,將教師在課堂上是否融入了育人理念作為僅次于師德師風的第二評價標準。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一是要建立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科學評價體系,可以充分發揮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二級院系專業評議組、二級院系教研室等組織作用,研究制訂符合高職院校專業特點的人才培養“課程思政”評價標準。二是要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解決“課程思政”建設結構性缺失問題,實現課堂教學管理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同時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擴展“課程思政”建設評價內容、方法和途徑。三是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高建設”評價、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高水平專業和高水平課程建設評價的指標,建立包括教學體系、專業體系和課程體系在內的一整套監測評價體系。四是可以進一步充分利用院系績效考核的杠桿,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日常績效工作、年終績效獎勵和專項項目建設獎勵范疇,把“課程思政”的效果納入院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教學績效考核,同時把“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作為崗位聘用的重要參考依據。五是在教師教學評價上,更加突出對教師“教書”效果和“育人”效果的評價,在教師崗位聘用上、在教師評優評先獎勵上充分考慮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奉獻度,從而讓教師能夠真正地意識到“課程思政”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讓教師在科研中也不忘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科研與教學共同服務于育人的教學目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
教師作為開展育人工作的主力軍,在做好教學工作之外還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學習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從學科屬性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職院校對教師“立德樹人”的本領要求。因此,要想提高教師開展育人工作的主動性,就需要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為教師開展育人工作提供物質保障。現階段教師之間的競爭壓力比較大,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資,各高校的教育資金相較于之前都更加充足,因此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學校以及教師的實際情況,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及育人工作提供相應的補貼,保證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思政教學中。此外,還需要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對育人工作做得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育人工作做得不好的老師要提出批評,這樣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性。同時,在學校范圍內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師典型,營造課程有示范、教師有榜樣、成果有固化的“課程思政”建設新局面。
教學是一個綜合體,“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與能力,從課程內容、教師隊伍、教育對象、教學方法四個維度,深化高職院校教師價值引導和知識傳授結合的理念,形成整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之間的學科交叉與綜合互補。高職院校教師要根據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認識探索教學內容中的價值觀和知識點,把握“課程思政”的正確方向,重視對該課程的總體設計。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深厚的愛國、愛人民的堅定信念,凝聚起思政教育育人合力,更有效地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開創“課程思政”建設新局面,培養更多“強國一代”實用型高技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朝暉,方從嚴.“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考[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2]徐飛躍.高校課程思政“六進”行動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9(8).
[3]鄭永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力構建“三全育人”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
[4]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
[5]高錫文.基于協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實踐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4).
[6]韓憲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2).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9B122)
【作者簡介】林燚寧(1983— ),男,漢族,廣西陸川人,碩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