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兆琳
摘 要:新聞娛樂化是早已在我國新聞事業發展中存在的現象。新媒體技術的發生發展,給新聞娛樂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土壤”。接納這種現象的同時,也要明析背后發展的原因,警惕其對新聞媒體的兩面性影響,以及關注新環境對從業者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利用好新聞娛樂化,為我國新聞事業更好地服務。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娛樂化;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21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02
新聞娛樂化現象的表現特征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新聞報道內容上的娛樂化,二是新聞作品表現形式上的娛樂化。而對任何娛樂化了的新聞而言,新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又是不可分割的。早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新聞傳播市場中就出現新聞娛樂化現象。隨著傳媒市場的變革,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壯大,新聞娛樂化現象比傳統媒體時代更加突顯其傳播的優勢。
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娛樂化原因探究
(一)新聞娛樂化滿足了受眾的需求
首先,娛樂化的新聞信息是公眾多元需求的一部分。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需求也是多面而立體的,人們急需獲取各種有效信息促進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娛樂信息在提供信息的同時,還可以愉悅自己,滿足自己對某件事情的好奇心。這也是為什么明星們的各種八卦總是能上熱搜,因為明星圈本身就帶有娛樂性,還能滿足公眾想對明星更了解的需求。其次,娛樂化的新聞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除了對各類有效信息的獲取外,受眾也需要從媒體中獲得娛樂信息,緩解了人們緊張的生活壓力。比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主播說新聞”公眾號,深受受眾歡迎。通過主播輕松幽默的解讀,既讓受眾獲得了對新聞內容的進一步了解,還能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精神感受。最后,娛樂化新聞重在通俗有趣,受眾看得懂、記得住,兼顧各個層次受眾的需求。由于大眾文化商業性和通俗性的強烈引導,加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加持,使得娛樂化的新聞更加有其發展的土壤。以新聞類公號“新聞哥”為例,他用通俗幽默的語言表達和各種古怪精靈的動圖和圖片相結合,每天給受眾帶來重點社會新聞內容與精辟簡短的評論。這種通俗的表達方式幾乎能滿足每一個社會階層的需要,有的人可以從中獲取資訊,有的人可以從中得到放松,有的人可以從中獲得思考。
我國新聞娛樂化是大眾文化形成的必然產物。而新媒體時代表達手段的進階更使新聞娛樂化錦上添花。
(二)新聞娛樂化更能達到傳播者的商業目標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傳媒組織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自由的伸展擴張的機會。各大媒體間競爭激烈,主要依靠廣告、運營的收入生存與發展。新媒體時代,各媒體間的角逐和競爭更加激烈。而媒介產品生產和銷售也不可避免地執行市場經濟商品的大數原則和通用原則,即什么商品最好銷、消費群最大,就生產什么[1]。流量、閱讀量、點贊數等標志成為新的量的指標。所以,新媒體視角下,新聞娛樂化的發展也是傳媒業自身調整的必然產物。
(三)新聞娛樂化得到了社會體系的認可
首先,新聞娛樂化得到了學科發展的認可。我國最早的新聞理論學方面的著作是徐寶璜先生的《新聞學》,書中關于新聞的功能一章中并沒有娛樂功能的論述。但是當今的諸多新聞理論專著中凡是談到新聞功能的,都沒有忽視新聞可以提供娛樂這一重要的功能。其次,社會發展到足以人性化地接受了新聞娛樂化的存在。不管過去還是現在,大眾傳媒始終是黨和民眾間聯系的橋梁。只不過以前僅僅強調了新聞的宣傳指導功能,如今各種功能得以最大化延伸,比如溝通、宣傳、監督、教育、娛樂[2]。新聞娛樂功能得以啟動會在一定程度上的緩解民眾的壓力。對于社會大環境來說,娛樂化新聞也好、娛樂化節目也好都可以間接轉移公眾的矛盾焦點,緩解百姓的精神壓力。新媒體時代,各種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及時地獲取,使得通過媒體展現的人性關懷體現得更加充分。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娛樂化產生的影響分析
業界對新聞娛樂化現象的評說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新聞娛樂化威脅了新聞的客觀公正性和嚴肅性,從而大大降低了社會監督和輿論引導功能;另有人認為,新聞娛樂化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娛樂化的影響可分為對新聞傳播自身的影響和社會影響兩方面。
(一)對新聞傳播自身的影響
1.客觀上提高了新聞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受重視程度和地位
媒體的傳播方式曾以宣傳教育為主,內容也多是說教和上情下達。全面推行媒體市場化之后,特別是新媒體的發生發展,加大了媒體間的競爭,媒體紛紛尋求最能吸引受眾的內容和方式,受眾成為新聞傳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而娛樂化正是滿足受眾需求而出現的內容和形式。
2.對新聞傳播內容的影響
軟新聞比例增加,硬新聞比例減少,以及硬新聞軟化處理是新聞娛樂化的表現。硬新聞是指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及人們切身利益,為人們政治、經濟、工作、日常生活決策提供依據的新聞”;軟新聞是指“人情味濃,純知識、純趣味的新聞”[3]。所謂硬新聞“軟化”,即是對客觀、嚴肅的新聞硬性事實進行情感化的渲染,從而更貼近讀者的心理。
3.新聞傳播形式更加靈活
從新聞模式和編排上來看,新媒體環境下出現了更多事件的細節解讀,圖文再現、微訪談節目、直播形式的大行其道也使觀眾能真正參與節目和娛樂板塊。從具體的節目制作來看,充分運用多種解讀及表現方式,比如新聞紀實戲劇、圖表、照片、動畫、動圖等各種多媒體技術的融合。
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新聞報道中細節的呈現,比如傳統新聞報道形式,那些影響個人感受的細節更容易打動受眾,且長久地停留在受眾的腦海中。這一傾向也是與時代特征相吻合的。在我國傳統新聞傳播體制下,各種領域的新聞都傾向嚴肅性和思想性。新聞媒體市場化改革之后,特別是新媒體的發展,使中性新聞被解放出來,記者及媒體采用了與新聞本身性質更適合的報道及傳播方式。
(二)新聞娛樂化現象的社會影響
1.過度娛樂化易造成低俗化傾向導致新聞失實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新聞娛樂化同樣避免不了的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彎路”,其一就是追求通俗化以吸引受眾,結果過猶不及,轉而成為庸俗的代名詞,過于強調軟性內容的號召。其表現為,無論是在內容制作上還是在新聞表現形式上,都走向了滿足受眾純娛樂的道路上。在追求新鮮、刺激、聳人聽聞的效果的同時,新聞報道中越來越重的加進了人為的痕跡,未經驗證的新聞、嘩眾取寵的言論屢見不鮮,新聞的本質被歪曲,真實性受到影響。
2.過度娛樂化導致社會價值取向缺失
一些媒體為迎合受眾的需要,或追求時尚及前衛,或以功利性為主導,宣揚不健康或不可取的價值觀,導致新聞傳播媒介所傳播的內容和提倡的方式就像生活的鏡子,人們會不知不覺地深受其影響,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社會風尚。比如,消費媒體產品的盲目性與價值缺失,受大眾媒體所塑造的文化環境的氛圍與格調的感染,普遍的隨波逐流、浮華與流行,導致受眾在狂熱高亢之中逐步喪失個人的自主意識與理性思考,在熱熱鬧鬧的刺激感觀之中,日益走向平庸和盲從[4]。
3.過度娛樂化易引起輿論導向的偏離
媒體對于所報道的信息由選擇的權力和能力。對于同一條信息的不同側面,媒體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選擇或不選擇、強化或不強化信息的細節。最后公眾所看到的信息實際上是媒體選擇后的結果。娛樂化了的新聞放大了娛樂功能而對其嚴肅的信息參考功能有所忽略。從內容上看,有助于受眾能夠獲取的決策信息一般來自于正統的政治經濟、人文社會、軍事科技等方面的消息。娛樂化的信息更側重軟性新聞,更突出其娛樂休閑功能。從處理方法上看,有些媒體通過一些手段,特別是新媒體手段,刻意放大了信息的娛樂功能,而弱化了信息的決策參考功能。
三、新聞娛樂化背景下,新聞從業者的適應與創新
首先,新聞從業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素養,不斷提高兩個素養,堅持新聞真實性,把握娛樂化的度。新媒體的發展壯大,使新聞從業者所面對的公眾數量更大、層次更加參差不齊。雖然新聞需要滿足受眾的需求,但是,從業者更要關注媒體所要負擔的使命和所要體現的價值,永遠堅守“真實是新聞的第一性”的鐵律。在具體報道的過程中,不建議把嚴肅新聞過于娛樂化,應該把握一個分寸,即什么樣的新聞能夠予以娛樂化,以及娛樂化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其次,通過探索多元報道形式,在報道方式上尋求娛樂化突破口。新媒體所能實現的報道形式非常多元,根據所要報道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報道形式,使娛樂化與所要報道的內容相得益彰。比如,可以突出新聞的故事化、個性化和細節化,通過人們自己的真情實感、真實經歷為切入點和線索來一層層展現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闡釋剛剛審議通過的法律法規等。在此過程中,更需要加強新聞機構內部的層層審核制度。
四、結語
作為一個獨立營銷的媒體來說,除了做好主流宣傳外,還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脈搏,發掘受眾的需要,探討新的報道形式,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文化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辯證地對待新聞娛樂化現象,既要善用新媒體環境下娛樂化所帶來的流量擴大化,也要兼顧社會責任的體現。同時,行業也應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和管理,保護新聞媒體積極性的同時也要同時避免娛樂化對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3.
[2]楊棟春.淺談新聞傳媒漸趨娛樂化的傳播原因[J].科技傳播,2010(16):5.
[3]王斐斐,李良榮.新聞學概論 考研考點精講及核心試題[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6.
[4]朱慶好.論都市報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3):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