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晶
摘 要:2017年歷史課程改革翻開了新篇章,此次改革是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進行的。本文就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與評價、教學內容四方面描述此次歷史課程改革體現的新理念。
關鍵詞:新課改;核心素養;課程結構;教學與評價;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2
歷史課程標準隨著我國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每一次歷史課程標準的實施都標志著我國高中歷史教育進入新階段,社會需求不同,所要達到的課程目標也會有所不同,1978年提出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2001年提出“三維”教學目標,再到2017年提出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每一次課程改革都有其合理性。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依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做出了新改變:引入“核心素養”理念,創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提出新的歷史教學與評價建議,吸收中外前沿研究成果,更新教學內容[1]。
一、引入“核心素養”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2]。新課標引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更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更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現狀,更接近我國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立德樹人”的需要,更符合世界歷史教學發展大趨勢[3]。新課標為了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性,用大量的篇幅解釋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第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部分,對“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行了解釋。第二,“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部分,對各核心素養分別進行了詳細解釋。第三,“課程內容”部分,從課程內容方面入手補充核心素養的細節,包括教學案例等。第四,“學業質量”部分,根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制作了學業質量水平分級表,將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細分。第五,“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中具體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第六,附錄部分,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等級細分,同時通過很多教學案例指導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4]。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貫穿整個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在整個課程標準中占據主導地位,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設計、教科書、課程評價等都為課程目標服務。
二、創建全新課程結構
在課程結構上,創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按照新課標的課程設計,《中外歷史綱要》為必修課,是將中國史和世界史按照縱向的歷史時序分為若干個小的專題,展現中外歷史上的有影響力的人物、重要的時間和事件等,講述了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整體的發展歷程,學生通過通史的學習,能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脈絡,了解中外多彩多樣的優秀文明成果。選擇性必修課程是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畢業學分總體要求而選擇的課程,新課標中給出《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三個模塊,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有選擇性的對政治、經濟或者社會生活、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歷史某一方面的發展脈絡。選修課程是學校按照實際情況開設的讓學生自由選擇的校本課程,新課標給出了《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兩個范例,學生通過學習史學的基本理論、技能,拓寬獲得歷史資料的渠道,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探究活動,參與到活動中,學會綜合運用多種史料研讀歷史,在準確把握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客觀的評價歷史。
三、提出新的歷史教學與評價建議
評、教、學是一個整體,要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學和教是為了評,但是“評”不是簡單的一張試卷,新課標建立了新的評價體系:1.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要和評價目標一致,評價標準是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達到的水平,同時制定了學業質量標準。2.教學評價要分布在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3.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等。4.終結性評價方式包括學業水平考試和等級考試。新課標指出教學評價的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具體問題時所表現的核心素養的水平,為了檢驗這一水平,新課標對學科素養進行了水平劃分,這不僅能夠檢驗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水平,也能夠給學生指引學習的方向。當然核心素養水平并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的學習質量,為此,新課標依據核心素養,對高中生所要達到的水平進行了細分,制作了高中歷史學業質量標準,對每一部分內容標準做出詳細說明,該標準共分為四個等級,明確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向及標準,為檢驗學生學習質量提供了可靠依據,其中學業質量水平是高中生畢業生在本學科應該達到的合格要求,學業質量水平是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命題依據[6]。
四、吸收中外前沿研究成果,更新教學內容
前面提到過所有的改變都是為達成新的課程目標服務,教學內容也不例外,修訂后的教學內容始終貫穿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觀念。修訂后的教學內容注重展現歷史發展大趨勢和人類文明成果,按照歷史時序,精選最基礎、最真實、最重要的知識,以便于學生更快接受新知識,獲得歷史新啟示。修改后的教學內容基本是全新的,必修課程由原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大領域變為中外歷史綱要,這種變化不僅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中外歷史發階段,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更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影響力的人物、有紀念意義的時間以及異彩紛呈的世界各國優秀文化遺產。而修訂后的選擇性必修課程較之前有了很大改變,“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重點為“政制”與“治道”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并行前進,而不是階級斗爭占主導地位,也不是純粹的政治制度史,吸收世界歷史前沿研究成果,新增了許多身邊的事情,如中外的基層治理歷史、社會的救助情況、社會撫恤等,讓學生形成對中外政治文明發展的正確且全面的認識,同時增強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活”把生產與消費結合起來,吸收中外社會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了從古至今人們的吃、穿、住、行、醫等方面的詳細介紹,意在讓學生增強對世界的了解,貼近實際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點從以前的文化產品的創制變為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更加注重對優秀的人類文明成就的傳播,強調了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文化共享的作用[7]。
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可謂是一次全新的改變,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緊跟歷史課程發展的潮流,同時也廣泛吸收了廣大一線歷史教學工作者的意見。
參考文獻:
[1]李靜萍.談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科版,2004(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梁燕.2003年版與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比較[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
[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