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錦
(運城學院圖書館,山西運城044000)
2008 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首先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1],開啟了人們對于區塊鏈的初步認知。由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背景,在開始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2015 年區塊鏈的自身功能與核心技術引起社會各個領域的重點關注和重視,例如:公共管理[2]、能源經濟[3]、醫療數據、政府數據運用和教育信息數據等。2018 年12 月26 日在《人民日報》經濟版周刊上刊登題為《三問區塊鏈》和《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的兩篇文章,重點分析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成為國家中長期信息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現在隨著融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資源利用率低與大學生閱讀率低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本文分析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內外部環境及SWOT 分析,從而為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1.區塊鏈技術概念及特征
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概念,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從學術界的研究來分析歸納,國外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美國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認為:“區塊鏈類是一種貨幣發送的軟件協議,它是加密貨幣的組成基礎”[4]學者Pieters 認為:“區塊鏈是一種數字資產,作為重構金融行業和其他領域的一種技術力量”[5]。國內學者的代表性觀點:認為區塊鏈是將不同區塊用鏈式組合的一種新型數據庫技術;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無須信任積累的一種電子賬本協議范式。基于技術事實定義區塊鏈概念的思路,認為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將區塊以鏈的方式組合起來彼此信任的一種不可篡改的分布式數據存儲技術。從區塊鏈技術的概念,分析其具有去中心化、安全性高、信任協同性的特點。去中心化是指數據存儲呈現分散式、開放式與非集中化的特點;安全性是指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主要依靠時間戳、密碼技術和共識機制[6],使得數據的防偽性能很強,保密性強;信任協同性是數據參與者不需要中介參與可以直接進行技術數據共享,蓋上時間戳所有的區塊依次鏈接,形成數據閉環,用戶共同參與,協商一致,使用“非對稱加密”解決節點間的相互信任問題[7]。
2.區塊鏈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契合性
基于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探求與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契合性。由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可以減少交易節點之間的障礙,實現點對點的對接,可以有效解決高校圖書館數據之間的復雜性;區塊鏈數據的不可篡改性,數據加密使得數據安全性很高,可以有效解決高校圖書館數字版權問題以及數據整理的問題,提高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信息安全性;區塊鏈的之能化技術使得數據參與共同體使得無法進行人為操作,是一種程序化、智能化的合約,應用于高校圖書館領域使其借閱流程優化、購買圖書流程優化和師生閱讀需求統計等業務流程優化。基于這些契合性,分析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前景。
EFE 矩陣是外部因子評價矩陣,是對企業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以及國外的環境等外部環境影響要素進行歸納分析的戰略分析方法。IFE 矩陣是內部因子評價矩陣,用于總結企業發展面臨的優勢與劣勢等內部環境要素,評價企業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供的基礎戰略分析方法[8]。建立內外部環境因子矩陣通常分為4 個階段:第一,全面分析研究對象的內外部環境因子,確定15 -20 個關鍵因子,主要包括優劣勢因子、機會與威脅因子;第二,根據各個因子的相對重要程度賦予內外部外環境各項因子相應的權重值,權重值的區間在0.1 -1 之間,并且各個因子的權重系數之和為1;第三,內外部環境因子專家評分,分值反映企業戰略對該因子的反應程度,評分為1 至4 分,其中1 分代表很差,2 分代表一般,3 代表較好,4 代表很好。第四,根據權重和賦分計算得出加權分數,從而算出企業內外部因素評價總分[9]。SWOT 分析又稱態勢分析法,是一種企業戰略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分析企業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運用系統思維的分析方法將各種因子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得出企業發展的結論,以供決策者使用。
1.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EFE 矩陣分析

表1 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EFE 矩陣
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EFE 矩陣主要是對區塊鏈技術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機遇與可能面臨的不利因素進行歸納。運用文獻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歸納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外部環境方面的影響要素,邀請區塊鏈的技術專家和高校圖書館管理員等40 人組成的專家組,對以上影響要素進行評價篩選,確定12 個外部環境的關鍵影響要素并進行權重賦值計算,(具體見表1),將所有影響因子的權重與評分進行加權計算得出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機會因素總分為2.73 分。這就表明:區塊鏈應用在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需要抓住區塊鏈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加大推進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構建區塊鏈行業標準,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水平。
2.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IFE 矩陣分析
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IFE 矩陣是指區塊鏈在高校圖書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內部積極優勢因素和消極劣勢因素進行評價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最終確定14 個關鍵要素,按照類似的方法進行加權計算得出總分為2.60 分(見表2)。這說明: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內部積極因素大于消極因素,因此要利用好內部的積極因素,為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提高高校圖書館的智能化水平和改善大學生圖書借閱意愿率低的態勢。

表2 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IFE 矩陣
1.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SWOT 矩陣定性分析
基于對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內部環境影響因子與外部環境影響因子進行系統性、層次性、全方位的進行評價分析,構建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發展的SWOT 矩陣(如表3 所示)。

表3 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戰略SWOT 分析
2.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SWOT 矩陣定點分析
由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內外部環境因子總分,構建平面直角坐標系,橫坐標代表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內部優劣勢要素,縱坐標代表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面臨的外部機遇與威脅要素。以坐標原點(2.5,2.5)構建半徑 2.5 作半徑,確定 P 點是當且僅當的唯一定點(2.73,2.60),可確定 P 點在開拓增長型的戰略區間(如圖1 所示),同時,根據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SWOT 矩陣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出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應采取增長型戰略(見表4)。

表4 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館發展的SWOT 分析

圖1 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SWOT 定性分析
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得出研究結論: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需要積極利用當前區塊鏈發展的歷史機遇,借助智慧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發展的優勢,克服各種不利因素,消除面臨的各種威脅,采用積極發展的策略,構建區塊鏈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新場景。
1.加強高校圖書館與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精準融合
任何技術的應用都具有一定的邊界性,區塊鏈技術也不例外,需要避免圖書館應用盲目跟風,要切實推動區塊鏈的技術應用與高校圖書館實際發展有效結合。由于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性還有待提高,例如:比特幣的底層公有鏈和以太坊技術存在區塊容量限制、確認時間長、基于工作量證明的共識機制能耗大等缺陷[10],同時,區塊鏈技術如何與現有圖書館系統的有效融合,都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利用政策工具推動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高校圖書館需要審時度勢,借助區塊鏈的政策紅利期和發展機遇期,加大區塊鏈技術的資金支持力度,創新引進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模式,推進區塊鏈技術與高校圖書館的精準融合。
2.建構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標準規則
從以往新興技術的發展規律分析,行業標準的統一與規范是新興技術快速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行業標準可以有效疏通區塊鏈技術底層平臺的壁壘,促使其互通互用,強化底層平臺之間的兼容性與匹配性。縱觀國外區塊技術的發展,行業標準已經引起專家、主管部門的關注與研究,如:2018 年4 月,美國圖書館計算機學術研討會就圖書館區塊鏈的標準展開深入討論研究[11],http:/ /computersinlibraries.infotoday.com/2018/Sessions/B304 - Blockchain - and - possibilities - for - Libraries -11691.aspx.]。行業標準的科學性可以提高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發展的國際話語權,促進國內區塊鏈行業應用的良性發展。因此,國家相關部門需要牽頭相關研發部門、行業領先者、行業技術專家加快制定區塊鏈應用的中國標準,包括基礎平臺的標準、業務流程的標準、互聯互通的標準以及技術安全標準等[12]。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生接受知識重要的平臺,需要積極組建高校圖書館區域內聯盟與國家層面的圖書館聯盟,積極探討制定圖書館發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標準、技術體系標準與用戶信息安全標準等標準體系,探討高校圖書館體系架構(基礎設施層、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應用層與管理層)[13]的互聯互通,實現圖書資源的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3.強化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內外協同性
高校圖書館的區塊鏈應用協同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校內區塊鏈技術實施層面的協同性,需要破除原有的認知傳統,圖書館的區塊鏈應用不單是圖書館單一部門的事務工作,需要學校層面、學校行政部門與圖書館等部門通力協作,共同配合協同完成。校內層面的協同主要以協同理論為指導,建立數據共享平臺與協同應用的平臺,可以供全校師生共同享用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同時也提高了圖書館服務效率;二是校外層面的協同,需要國家層面的部門、高校層面、地方政府層面等不同層級的部門進行協作。需要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與各級政府部門、高校以及技術專家協同配合,共同研究和推動高校圖書館的區塊鏈的技術研發與技術落地;三是嘗試構建高校圖書館聯盟以及圖書館聯盟,探討實現圖書資源的協同共享的可能性。加入在技術條件的允許下與其他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實現圖書館資源的共享與協同可以滿足大學師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高校教師做科學研究通常會面臨本校圖書館資源不能滿足某一研究的情況,大學生閱讀率低的一方面原因是高校圖書館資源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總之,高校圖書館在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過程中要堅持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利用技術融合與區塊鏈創新發展的契機,構建高校圖書館區塊鏈發展的新格局。
4.多元化破解高校圖書館的區塊鏈技術人才困境
高校圖書館區塊鏈的應用與發展離不開技術人才的支撐,高校需要通過多元化渠道解決高校圖書館的人才問題。首先,創新人才引進的方式,通過多種手段引進區塊鏈技術人才,服務高校圖書館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戰略。例如:推動校企合作,靈活聘用企業人才到高校圖書館作技術顧問。其次,加強對圖書館現有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從內部挖掘人才的潛力。強調現有圖書館主動學習,力求掌握區塊鏈技術,適應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的技術場景應用。最后,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通過科研立項或者與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加強對區塊鏈的技術研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