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穎
[摘 要]任何領域的科學探究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創造性思維,這是人類科學文明賴以發展的源動力。因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斷改變學生的思考模式,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不斷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不斷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變通思維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有效全面發展就成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造思維
科學探究與發明創造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思考模式,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等。具體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才能使學生得到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呢?
一、改變思考模式,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
要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能夠點燃,改變學生的思考模式十分重要。只有思考方式和思考方法正確了,學生的思維才能隨著教師的引導而走向流暢,也才能令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敏捷迅速,從而學生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思考問題,并從中進行探索求異,感受樂趣,進而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來解決實際問題。在小學語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上,并不是無處入手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破常規思考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動起來,通過組內討論和組間討論,引導學生多維思考,求異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教《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先抓住一個關鍵性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然后再展開討論:“故事中的藺相如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學生會帶著這個問題深入到課文中,仔細研讀,帶著問題去讀,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后再讀。精讀之后,讓每個小組先選一名代表來回答這個問題,并將各小組代表回答的重點內容寫在黑板上。然后,進一步引導:“每個小組答得都很對,但不是很全面。我們能不能結合他們所答,用一句最完整的話概括出來呢?”于是,各小組紛紛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最后,經過小組間的討論,得出結論:“藺相如既是一個機智過人、愛國、有膽識、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的人,也是一個胸懷寬廣、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的人。”這樣做,學生不僅學會了對內容壓縮的概括方法,解決了日常回答問題單詞蹦的問題,而且還使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和創造性得到培養。
二、滿足心理需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教師要在課堂環節的實施上講究教學心理策略,正視學生回答的問題,學生回答的表面看似荒唐的問題,其實也有他們的道理,教師不要武斷,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傷害。反而,要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通過逐步引導,促使學生的求異心理走向深入化和正確化。例如,《將相和》這篇文章涉及到三個主要人物:藺相如、趙王和廉頗。可以通過三個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設計提問:“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你的根據是什么?”課堂上的普遍現象一定都是指向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但課堂教學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還應深入引導啟發:“還有喜歡別人的嗎?”這時,就可能有學生摒棄前面的看法而說喜歡廉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能有學生提出:我喜歡趙王,并引起哄堂大笑。此時,教師應予以制止,給予充分肯定:“同學們都喜歡藺相如和廉頗,你卻從敢于大膽用人這一點來喜歡趙王,很有獨特頭腦,這說明你很會思考,而且回答得也特別有條理!”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心理得到滿足,不僅可以打消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膽怯心理,而且能增強學生自我肯定的心理欲望。
三、打破思維慣性,培養學生變通思維
慣性思維往往會使人在分析事物和思考問題時造成思維不通暢、思路打不開的情況。變通思維,則是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或思路,突破自我思維定勢,從另一個思維視角創造性地去分析和思考問題。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其共性歸類的課文,但這一組課文也各不相同,教師要在這組課文教學結束之后,引導學生交流,求同存異地去分析每一篇課文的側重點,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再如,可以運用《稱象》一課的等值交換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變通培養;也可以通過課文的語言空白進行合理自由地想象,創新性地讓學生填補課文中所沒有描寫出來的美好意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比較和想象中認真思考,踴躍表達,課堂氣氛自然會十分活躍,使學生在不斷變通中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
四、利用精彩范讀,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
多媒體范讀課文的方式缺少直接的情感作用,其示范作用并不見得有教師本人范讀效果好。教師親身范讀的展示不僅僅是為范讀而范讀,更多的是師生間情感的直接互動。教師的精彩范讀可以將學生快速地帶入到學習情境中,使學生在欣賞教師精彩范讀的同時感受課文的情感世界,體驗范讀的準確表達,促使學生的學習情感得到有效激發。例如《草地夜行》這篇課文,其最大特點是開頭和結尾都以寫景的方式交待故事的起因和結局,中間部分都是以人物的對話來表達的。因此,在范讀前的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抓住重點語句,塑造好課文的情境。比如第一自然段,語速要讀得慢些,尤其是“留下一條踩得稀爛的路,一直伸向遠方”這一句,要以慢節奏的語速讀出來,才能將學生快速帶入到課文情境中。而結尾的“風,呼呼地刮著;雨,嘩嘩地下著;黑暗籠罩著大地”這一句,則要讀得慢些,才能渲染出草地環境的惡劣;而“對,要記住革命!我抬起頭來,透過無邊的風雨,透過無邊的黑暗,仿佛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這條大路一直通向遙遠的陜北。我鼓起勇氣,邁開大步,向著部隊前進的方向走去。”這兩句,要讀得語速快些、堅定些,尤其是后一句,語速稍慢,則可以給學生的思維帶來空白的想象。課文中間部分一老一小的對話,則更是這篇課文范讀的精彩之處,讀好這部分,能讓學生與人物的情感一起變化,體會到老紅軍和小紅軍的內心世界。如果配之以伴奏音樂,再加上教師的精彩范讀,則會使學生淚流滿面,情感迅速得到升華。學生如果在課堂上進入良好情境,那么,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突破,學生的思維也會因情感的激發而得到提升。
五、探索語文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究是學生將所積累的語文經驗加以進一步驗證和錘煉的實踐活動。教師應高度重視小學語文課堂內外,有效地延伸和拓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能夠自主探究的課內外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加速形成。比如,在學習《晏子使楚》一課前,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設計安排學生分組查閱搜索相關資料,對該故事的歷史背景、情節、人物性格等詳細了解和掌握;在課堂上分組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再現當時晏子使楚的情境,比一比哪個組做得最好,表演得最符合當時的情境。這樣,將興趣激發與角色表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化學生的語文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呈現多元化,各組會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再現不同的使楚情境。
六、重視人文情懷,弘揚學生正能思維
語文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工具,小學語文教師不應把語文教學作為單獨的一門學科來對待,而應兼收并蓄,對語文課堂教學這個看似比較獨立的學科進行全方位拓展,并將學生人文情懷兼收到小小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算與時俱進的。一個人語文功底再深、情感世界再豐富,并不代表他在語文學習上是成功的,其必須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小學語文教師應肩負起學生的人文情懷中的最為關鍵的教育——正能思維的培育使命,才可稱得上是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正能思維雖然不是脫節的,但在,在課堂教學與時代人文情懷培育上,步伐卻不是緊隨的。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只是停留在師生與文本的交流對話上,還沒有將課堂之外和課本之外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相關的社會人生、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資源真正地融匯到教學中。小學語文課堂只是作為實施教與學的平臺或載體,沒有人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突破固有的束縛。
總之,在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必須的,要在充分尊重和愛護學生心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只有課堂教學創新跟上了,學生的有效思維才能得到培養,進而學生的創造能力才能得以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昊暉.小學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06,(01).
[2]申蘇波.試論小學語文科學家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教育,2011,(08).
[3]孫 迎.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05).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