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續麗


摘要:目的:探討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應用系統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采集我院收治的88例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時間區間為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按照盲選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前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后者采取系統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負面情緒狀況(SAS和SDS評分),且記錄其癥狀消失時間。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相較于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從患者對護理滿意度上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顯著。結論:采取系統護理干預,來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進行服務,能夠改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促進臨床癥狀好轉,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慢性胃炎;胃潰瘍;系統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3.3;R473.5
文獻標志碼:A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優化,飲食結構趨于多元化。再加上作息規律的不科學、工作壓力較大以及周圍環境不良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使得患者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從而影響其生活和工作。在臨床上對患者多運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來達到阻止病情惡化,修復胃黏膜的效果。但是,該種疾病的治療周期相對較長,且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影響較大。在我院臨床工作中,主張以系統護理干預來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進行服務,取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采集我院收治的88例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時間區間為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按照盲選法將抽取患者隨機分為2組。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慢性胃炎、胃潰瘍的診斷標準;(2)患者精神狀態較好,無認知功能障礙;(3)患者無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缺損;(4)自愿參與研究,簽署調研同意書。
對照組包含44例,男女患者各有25例、19例,年齡最大69歲,年齡最小的34歲,平均年齡在(40.21±3.42)歲,病程在1~7年,平均病程(2.4±0.5)年,慢性胃炎患者23例、胃潰瘍患者21例;
觀察組包含44例,男女患者各有24例、20例,年齡最大的70歲,年齡最小的33歲,平均年齡在(40.34±3.52)歲,病程在1~8年,平均病程(2.3±0.4)年,慢性胃炎患者25例、胃潰瘍患者19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對其進行常規檢查。在確定為慢性胃炎、胃潰瘍后,對其運用莫沙必利、鋁鎂加等藥物進行干預。對照組在治療時,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其以遵醫囑給藥、定期檢查、加強飲食干預等內容為主;以常規護理為基礎,觀察組在此之上采取系統護理服務,其主要內容為:
(1)結合既往的臨床工作狀況,來對這類患者護理中的重難點進行分析。同時,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搜集,能夠明確其病情、發病誘因、風險因素等,從而針對性的制定護理方案。
(2)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在宣教的過程中,方式和內容都需要以患者為基礎來進行選擇。如果患者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較好,可通過宣傳冊發放或者多媒體播放等形式進行;如果患者的接受能力較差,則需要一對一進行講解。其內容包含疾病的癥狀、誘發原因、Hp感染影響等。
(3)心理護理。這類疾病相對常見,且不會對患者造成生命威脅。但臨床癥狀較為典型,對患者影響大,且復發率高、治療周期長,很多患者會出現負面情緒。對此,必須要與患者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從而使之能夠積極配合臨床工作的開展。
(4)在飲食干預上,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來進行。引導患者以維生素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使用。
(5)引導患者保持規律的運動,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以餐后0.5h進行有氧運動最佳,持續30min,其形式以慢跑、散步以及打太極等為主。同時,引導患者保持規律的作息,能夠保障睡眠質量。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狀況,采取焦慮(SAS)評分量表和抑郁(SDS)評分量表來進行評估,分值越高,狀況越差。
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在護理滿意度評估時,需要結合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研表進行。其共包含了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方面。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各項數據,均采取統計學軟件來進行分析,其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以(x+s)和率(%)表示。然后運用t或者卡方來進行檢驗,如果P<0.05,則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負性情緒和癥狀消失時間
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相較于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所列。
2.2護理滿意度
從患者對護理滿意度上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所列。
3討論
在臨床上,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誘發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這類疾病的誘發與周圍環境、心理壓力、飲食結構、作息規律等存在一定的聯系。在發病時,患者會出現曖氣、飽脹感、腹痛、惡心等臨床癥狀,且由于其存在反復性和治療周期較長等特點,很容易對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情緒。在這種狀況下,臨床治療的同時,也需要加強護理干預的力度。系統護理干預作為一種從多角度出發尋找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重點,并且針對性制定的護理措施。其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做到以患者為核心,且結合醫院的實際狀況來落實。其具體包含心理疏導、飲食干預、日常干預等內容,從而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調節,提高其臨床配合度。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系統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從結果上比較,觀察組患者的SAS與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即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這也就論證了該種護理方案的適用效果較好。
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應用系統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優化治療結果,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