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娟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們能夠接觸到互聯網?;ヂ摼W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媒介之一。然而互聯網就像是一把雙刃劍,給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種種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本文先分析互聯網的優勢及其負面影響,再針對其問題,本文提出了三點建議:凈化網絡空間;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力;家校攜手幫助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
關鍵詞:互聯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互聯網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1開拓青少年的視野,使其保持不斷求知的積極心態
開放共享性是網絡文化的最大特征, 各種文化在網上得到充分展現和有效交流, 這種交流一方面可能形成所謂“文化入侵”, 另一方面也使網絡文化融合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體現出獨特的性質, 人類文化融合將在網絡中最終得以實現全球的開放共享性, 保證了網絡文化的新陳代謝, 使網絡文化有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張雷;2007)。青少年在互聯網中可以學習吸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全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開拓視野的同時也有利于使其保持不斷求學求知的積極心態。
1.2 有利于青少年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現代社會青少年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尤其是學業壓力,他們有時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況且青少年情感體驗豐富,情緒波動較大。 當一個人的情緒處于壓抑狀態時,只有經過合理的釋放才能發泄其不良情緒,從而來調節自身機體平衡。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可以痛快的發泄自己的情緒,從而緩解壓力。
二、互聯網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2.1 網絡成癮
網癮是指個體由于長時間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進行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張留敏; 2018)。 現在社會上網絡普及率高,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腦,青少年都能接觸到互聯網。有些孩子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里無法自拔,甚至還許多因連續幾天幾夜不合眼打游戲而猝死的事件也不在少數。網絡成癮似乎已經成為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當代所有年輕人的通病,一遠離網絡就感覺與世界脫節受不了。
2.2 網絡孤獨癥
網絡集體生活的短暫性聚集,難以使網民遭到歸宿感和認同感。喧囂和流行過后,許多網民感到無比寂寞和空虛,產生被“控制”、被“拋棄”、被“淹沒”的感覺(蔣建國;2013)。許多青少年也是同樣,她們在網絡上仿佛可以找到一大批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和他人侃侃而談,可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卻發現自己可能連和自己最親近的家人都不知道該怎么有效溝通。
三、建議和對策
3.1凈化網絡空間
社會要營造健康、文明、綠色的網絡游戲環境。首先,對網上不良信息進行分級過濾,在內部網和外部網的界面上,構筑信息防火墻 ,使所有內外連接, 都強制性地接受防火墻的檢查過濾,從而堵截色情、賭博、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及不健康內容進入通道,清除網上文化垃圾,凈化網絡空間。其次,依法加強對網吧的監管,在所有網吧裝上網絡安全監控軟件,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網吧有害使用網絡。全方位地為青少年網上健康之行護航。
3.2 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力
首先,網絡道德教育應針對不文明、不道德的網上行為進行規范,倡導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幫助青少年樹立文明的網絡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正確區分哪些內容對他們有利,哪些內容對他們不利。自覺做到上網不亂闖禁區,不訪問黃色網站,不發表下流的言論,不傳播有害信息, 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網行為。在思想上為自己修筑一道防火墻,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文明上網,上文明網。其次,幫助青少年克服由于減少使用互聯網而產生的失落感,逐步樹立科學的閑暇意識和閑暇態度,合理安排閑暇時間,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會活動,不過度上網。
3.3 家校攜手幫助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
家長要把握最基本的網絡知識的學習,講究教育方法,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網絡,教育孩子樹立遵紀守法觀念,自覺抵制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家長要指導青少年正確運用網絡,讓他們知道不當的使用網絡可能帶來的后果,特別是對“上網成癮”、“網絡孤獨”的負面影響要有基本的認識。由此一旦發現孩子有陷入互聯網不良誤區的勢頭馬上將其拉出來,引導其正確上網。
學校要經常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網絡安全防范教育課,加強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制宣傳教育,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虛擬世界吸引過來,從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網絡有害使用。學校還可以建立心理咨詢網站,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校必須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應當按時對青少年進行心理測驗,心理測驗必須由專門的人員來編寫。學校不僅要抓學業成績,更要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使他們快樂的學習和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蔣建國. 網絡化生存、網絡孤獨癥蔓延與心理危機. 探索爭鳴. 2013(10).81-85.
[2] 張雷. 積極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網絡文化的影響. 中國電化教育, 2007(9):29-32
[3] 張留敏. 淺析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 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