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盟 費加明


摘要:為明確運動APP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具體影響,對大學生提出相應的使用建議,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法,對青島科技大學、青島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三所高校大學生使用運動APP前后的體育行為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利用SPSS軟件對使用前后的體育行為進行了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運動APP對多數體育行為存在顯著差異。結論表明,使用運動APP能有效地減輕學生壓力、增強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
關鍵詞:運動APP;體育行為;大學生;差異性分析
從國家頒布的“46號文件”和《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南的指導意見》中可以看出體育與互聯網行業的融合順應了時代的號召。運動APP作為“互聯網+體育”的新產兒,很快傳遍了大學校園的各個地方,對大學生體育行為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秉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明確對青島市大學生體育行為影響,提出合理化建議來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體育行為是有必要的。
一、相關概念界定
運動APP是以手機為傳播媒介,以記錄運動數據、指導運動鍛煉、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等為主要功能的應用軟件[1]。常見的運動APP主要有Keep、咕咚、樂動力、悅動圈、Nike+等。
體育行為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求而進行的活動[2]。體育行為可分為顯性與隱性,顯性是指在體育鍛煉中容易被人察覺的行為,隱性則是指心理上的認知變化。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大學生使用運動APP前后的體育行為,按顯性和隱性具體分為:鍛煉項目、鍛煉場所、鍛煉方式、鍛煉時間、鍛煉頻率、鍛煉強度、體育消費水平和鍛煉需求、鍛煉動機、鍛煉態度。
為了讓調查結果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隨機抽取了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共300名大學生,有效調查人數280人,學校、年級、男女、科別比例均約為1:1。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以“健身APP”“運動APP”“大學生體育行為”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高度相關的核心期刊200余篇、碩博論文100余篇,并利用圖書館查閱了相關書籍。
2.問卷調查法
根據前人的調查問卷進行了修改,在咨詢專家和多次修改后完成了問卷。對問卷進行了可靠性分析,由r=0.784可知符合統計學要求。問卷主要采用了紙質版形式,要求本科大學生仔細填寫。問卷共發放300份,回收問卷3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280份,有效回收率93%。
3.數理統計法
回收問卷后,采用Excel對數據進行加工、整理、錄入SPSS,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運用差異性分析探究大學生體育行為在使用運動APP前后的差異性。
三、結果與分析
如表1所示:
(一)體育顯性行為研究
1.對鍛煉項目的影響
鍛煉項目的人數排名依次為跑步、球類、水上運動等。項目的選擇主要體現在運動能力、運動場地、運動器械和運動服飾等方面。水上運動能夠躋身前三與青島是“帆船之都”的關系密不可分,據了解三所學校有很多專業開展了游泳課。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鍛煉項目無顯著差異,無統計意義。
2.對鍛煉場所的影響
在使用運動APP后大學生在學校運動場鍛煉減少了1/5,選擇宿舍人數明顯增長,這表明有部分群體降低了對場地的要求。選擇專業場地的人數增長較多,這表明其指導健身的功能幫助到了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健身房知識和球類技術。由P<0.05可知,使用該類APP前后對鍛煉場所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意義。使用后的大學生在選擇鍛煉場所更偏向于簡單化、專業化、多樣化,促進了體育鍛煉。
3.對鍛煉方式的影響
在大學生體育鍛煉組織形式中單獨鍛煉稍高一籌,雖然個人鍛煉自由隨便,但時間一久會顯得枯燥。朋輩之間通常是舍友、朋友和戀人,這種組織的目的多以溝通交流為主,而忽視了鍛煉的重要性。有組織有紀律的形式,才會形成良好的鍛煉氛圍,起到了相互溝通、督促、激勵的作用[3]。有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鍛煉方式無顯著差異,無統計意義。
4.對鍛煉時間的影響
在使用前,大學生鍛煉時間不足30分鐘的占半數以上,使用后30分鐘以上人數大幅度上升。因為該類APP的新穎性、趣味性、激勵性和指導性等特點激發了大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鍛煉熱情,增強了運動的效果,增加了鍛煉的堅持性。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鍛煉時間有顯著差異,有統計意義。
5.對鍛煉頻率的影響
在使用前,大學生的鍛煉頻率主要集中在3次以下,占總人數的53.90%。而在使用后3次以上人數大幅度增加,每周3-5次的群體由原來的26.10%增長到了47.90%。可以看出,該類APP能激發運動興趣,激勵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鍛煉頻率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意義。
6.對鍛煉強度的影響
鍛煉強度的劃分可根據出汗程度和心率指標,大學生低程度心率在每分鐘120次以下,中程度在每分鐘120—160次之間,高程度在160以上[4]。在使用后,低程度鍛煉人數大幅度減少,有70.00%的大學生達到中等強度及以上。該類APP提供的數據記錄會反饋大學生的運動情況,科學制定運動計劃來達到合適的運動效果,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鍛煉強度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7.對體育消費水平的影響
在使用前,大學生消費水平主要在以100元以下為主,占37.90%,主要的消費形式是服飾購買。在使用后消費水平以100-200元為主,器械購買大幅度上升,但人數變化起伏不大。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體育消費水平無顯著影響,無統計意義。據了解雖然使用后大學生尤其是女性,會購買瑜伽墊和基礎健身工具,但消費不僅與大學生個人興趣有關,也與家庭經濟狀況有關。
(二)體育隱形行為研究
1.對鍛煉需求的影響
在使用后,大學生對體育的需求明顯增強,非常需要的群體由34.30%增長到了57.70%。該類APP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多種體育需求,如身體鍛煉、安全防護、社交、尊重感和自我實現。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體育需求有顯著差異,有統計意義。
2.對鍛煉動機的影響
體育動機是參加體育運動的內在因素,是由需求進而產生的驅動力[5]。以強身健體為動機的人數明顯增長。該類APP會激發大學生運動興趣,刺激體育動機,使人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效果和樂趣,深化鍛煉動機。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體育動機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3.對鍛煉態度的影響
態度是人對事物的心理傾向程度[6]。由表10可知,在使用前有43.20%大學生認為無所謂,而使用后有50.40%的大學生選擇了一般喜歡,不喜歡態度的群體近乎消失,持無所謂態度的群體減少了一半。由P<0.05知,使用該類APP前后,體育態度有顯著差異有,統計意義。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使用運動APP前后對青島市大學生的鍛煉項目、鍛煉方式和體育消費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在鍛煉的場所、時間、頻率、強度、需求、動機、態度、價值觀上具有顯著差異。運動APP方便了大學生身體鍛煉,科學制訂了運動負荷的量度,增強了鍛煉的意識,深化了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對緩解學生壓力、增強學生體質有很大貢獻。
(二)建議
1.對運動APP的建議
運動APP雖聲勢浩大,但在青島市嶗山區大學中宣傳力度較小,也鮮有此類的校企合作,所以應該加大在校園中的推廣力度。對于APP中低俗和惡意廣告,應強力抵制,要做與運動相關的、利于身體健康的良心廣告。可以根據學校情況,設計帶有學校特色的運動軟件。
2.對校園及大學生的建議
對于運動APP的使用,要切實與自身狀況相適應,找到適合自身運動負荷的,循序漸進。對于體育消費問題,不要盲目消費,過分追求明星裝備,要根據自身需要購買相應的等級裝備。
在大學校園中要合理使用運動APP,充分與教學課堂和課下活動結合。與教學結合。可以充分利用運動APP的運動數據記錄、視頻教學等功能,課下可以進行跑步的數據統計,作為平常鍛煉的打卡工具或測量儀器。學校應關注學生對運動APP的使用,加強監督力度,增強體育鍛煉的堅持性。根據鍛煉方式,可以組建運動APP新意社團,建立線上和線下的組織方式,營造良好的鍛煉氛圍。
參考文獻:
[1] 陳洛嵩,佘梓航 . 使用智能手機運動軟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行為習慣的影響——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解釋與質疑 [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3):105-107+67.
[2] 黃柳倩,黃翔,溫宗林,等. 影響廣西大學生健康體育行為的因素研究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01)::42-47.
[3] 柳青,王深 . 鍛煉群體凝聚力的內容結構及其影響因素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04):410-417.
[4] 王琨,張明軍,茍波,等. 無鍛煉規律健康成年人最大心率與無氧閾心率推算公式的實證研究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06):714-720+768.
[5] 張偉 . 美國學校體育教育動機研究分析及啟示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05):115-121.
[6] 顧春先 . 我國大學生體育態度對自我和諧的影響研究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05):70-73.
作者簡介:李盟(1997—),男,漢,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通訊作者:費加明(1972—),男,漢,安徽淮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